观心正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百千法门,无不以观心为其始终,只是名目不同而已。禅宗四祖道信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禅宗临济义玄大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佛说大乘心地观经》亦有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束缚。

    本来,古来圣贤教人,直观当下,即能穷澈心源,归家稳坐。只是晚近人心多欲,所知障重,昏昏扰扰,舍本求末。无奈之下,只能强分次第,勉力絮叨,将观心之法,分为五个步骤,以示同修。若按图索骥,则能因指见月;得鱼忘筌,则能就路还家。

 观心伊始,就是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即所谓的“妄念”——心中的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等等。尽量不加评判地看清这些念头在心中的生灭来去,而不为之所动,只是静静地“看”。

 这个阶段的练习中,有二句口诀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成为思想的观看者,而不要成为思想者”。“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此口诀意谓者,不要像平时一样追逐念头,并随之而流转去,只是默默地观照它们而己。

 这个初始阶段非常重要,要花很长时间练习,二、三年的观照薰习都是有必要的。同时其中还歧路纷杂。

 因为人随顺着念头而追逐的习惯非常强大而本能,而刚开始,观照的力量又非常弱小,常常在观照中随念头流走而屡战屡败,信心大失者比比皆是。初学者往往耐不住单调地观心练习的寂寞而放弃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其中,也有因为急功近利之心而觉得“没有什么效果,看不到什么收获”,而放弃者……

 同时,又由于这个阶段的练习很简单,所以很多人往往用聪明的理解取代了观照的实际体验。常常陷入习惯的思虑、评判而以为自己在观照之中。

 所以很少有人真的能打好这个阶段的基础。我个人以为,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时时练习观照,就真能为日后一得永得,一悟永悟打下坚实的基础。可惜,聪明的现代人,谁又为如此“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呢?

 这个阶段一定先要在静坐中修持。因为刚开始的观照力很弱,像蜡烛之光,要在密室中才能明亮发光。一旦在风雨中去,就会很快熄灭。所以,要在静坐中把基础打牢,不然在生活中很快就乱了。当然,在生活中也要尽量时时保持观照。

 很多人倡言在生活中修行,都是空话,其实只是由于不甘观心修持的寂寞而已。静中尚不能念念分明,动乱的生活应对中又岂能有把握呢?待功夫精纯了,观照如杲日一般,也就无所谓动与静的分别了。所以,刚开始,一定要有一段专修的时间,为后面更深入的修行打下稳定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从惯性强大的思想念头中抽离出来,不再执着与认同“念头”,而时时保持清明在躬的心态。学习初步认识与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念念分明的定力与觉醒人格。

 人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念头在操纵与左右。而我们从没有学习过如何去认识自己的起心动念,更谈不上去管理与控制了。因此,就形成了我们无可奈何的人生际遇。

 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性格、学识、信仰等等)会形成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而语言和行为又会形成命运。因此,观心的初步,其实就是就是对自己的生命的一个省思过程。

 这个阶段的练习深入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明,头脑好像越来越聪明了。甚至,每个念头背后的动机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对一些小的心念已经有一定的控制与转化能力,但大的情绪与动机,比如性格、观念等还是没有了解与转化的力量,因此,还需要进入下一步的练习。

观心的第二阶段是观空。

    佛家谓此练习为:观“一念未生前”。儒家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在前一阶段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晰,也有一些控制能力,而且在静坐,会发现心念的流动渐渐趋于平静而缓慢。当此时也,直观当下——前念己过,后念还未生,中间的一段“空白”境界。保持这个境界,越稳定越长久越好。当又新的念头又起以后,己过不追,继续观照“后念未起”的境界。

 这个阶段很多练习观照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验。但都不能长久,毕竟心念惯性的强大没有那么容易转变的。我曾经听很多人谈论他们“空”的体验,其实,他们只是在回忆曾经有过的电光石火般的过去经验而已。

 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定力的重要阶段。定力是转化力的基础。没有定力,就好像一个医生只能疹断疾病,但没有办法治疗一样。同时也是更深入地洞察心性真相不可或缺的力量基础。

 古人有云: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可见此阶段的修炼是何其重要了。

 这个阶段也是心性修养的效果显现的开始。最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人生如梦”。看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不是很真实。原来的执着开始松动,内心越来越平静。时时都能超然物外,烦恼也很快能平息下来。每天都像是在做梦一样,但是是清清醒醒地做梦。话多的人也不爱说话了,但一开口一定一言中的。洞察力比以前强了很多。精力充沛,尤其是头脑好像比以前更锐利。

 性格的转变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刚烈的会变得平和,懦弱的会变得刚强,贪婪的会变得豪气,刻薄的会变得宽厚,猥琐的会变得阳光。这些转变很明显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会有与以前熟悉的人事环境有一种疏离感。

 在这个阶段的行人,不太爱热闹,喜欢独处,内心总有自得、满足与淡淡的喜悦感。当然,还有很多因人而异现象与体验。

 不过,至此,行者的心稍感几分自在解脱的意趣倒是一致的。“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当然是相对于以前时时被念头缠缚的状况而言。

    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行者为了保任“空”境而常常过于“紧”,生怕“空”跑了。往往此时,太死板,“空”而不灵,或者,由于过“紧”,反而“空”不了。此时,应该放松,或是返回到第一阶段,继续观照念头的生灭,观照力加强了,再安住于“空”境,更加稳当。切不可急功近利。

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观照观照者。

 当观空的练习稳定之后,就能不再轻易地受念头的牵制与扰乱。这时,不再继续观照念头或是“空”(其实“空”也是一个念头),而应该回光返照,观照观照者本身。古人说这叫“如珠吐光,还照珠体”。也叫“自觉”——觉察者觉察自身。

 这个时候,叫“观照”已经不太合适,因为主客体己合为一体,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但又不是什么功行都没有的昏睡或死寂,而是非常鲜活而警觉的。西藏密宗有一个名词叫“安住修”,似乎更准确些。安住于观照本身即是“修”,不再有别的对象可去“修”。

 原先一直观照念头或空的那个观照者,不再观照任何对象了,只是安住于自身的状态中。这阶段也有一个口诀:安住于觉察,但不是安住于对任何对象的觉察。

 因为行者此时已经明了,即便是“空“,也仍然是一念,他不再欣喜于对“空”的执着,轻松地放下了它。以前由于观照而引起的稍微“紧”的感觉彻底放下了,当下现成的无任何对象的清明觉知,自然呈现,非常放松,但又没有散乱。好像一面镜子,只是照着,但不执着于任何对象。无论有物无物,镜子都只是照着而已。

《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因为离于空有,所以行者的解脱心境较以前更彻底,不再认同身、心、世界的虚幻,不再为“见”所惑——一切世出世间的理论见解都是因缘所立,实同影响之虚。观空阶段的梦幻感如果还只是一些感受,那么此时的梦幻感,就是真切的看到了一切不过是人们念头的流动、呈现与展开,并没有什么真实性可言。所谓身、心、世界无非是心念的投射而已。所有的行为、语言,也只是心念的追逐的展现与外化。因此,道心从此坚固,不再流落到对身心世界的认同当中。但执着的惯性当然还会存在,这需要很长时间定力的培养才能转化。

 此时由于有“心月孤悬,光吞万象”的内心体验,特立独行,卓然不群的人格在此才能真正建立。不再为外在所干扰而动摇,因为没有外在,一切只是内心的投影而已。但又能遵循世间的游戏规则。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同时,目睹世间人为身心世界的虚幻所惑而循声逐色、认影迷头,不期然升起的悲悯之心也在此时扩充而广大。教化的主动性更加强烈,也是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

 至于身心方面的体验,因人而异,而且并不适合细述,以免让人升起希求、追逐之心而忘了真正道的方向。但内心光明相的升起却是一个共同的经验。

 不过,古往今来,很多人把此时“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体验当作禅宗所谓的开悟,那就是真“误”了。殊不知古人云“万古寒潭空界月,再三捞漉始应知”,应知什么?应知此时仍是光影门头而已。变化气质之事实不虚,若言穷彻心源,开佛之知见,还有“九转十八滩”在。

观心的第四个阶段:破俱生我执

 观心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是破有——破除对念头的执着与认同。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破空——破除对无念的执着。

 到第三个阶段的观心修持中,行者就己明了,“念头”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现象,包括一念不生的“空”其实也是一念。乃至我人的身体状态、性格、观念、学识等等,无不是一念。甚至所见、所闻、所感、所知(见闻觉知)的一切对象,究其实,也不过是一念。果能有如此见地,则解脱气象,便油然而生了。“见惑”基本断除,对世间一切道理,皆能了然,不再有疑。断见惑,在禅宗就是“见道”,也是破初关的开悟。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有功夫的配合。

 之所以说在第三阶段,“基本”断见惑,是因为,此时还有极细微的执着还没破除——即对这一“知”的执着。而这一“知”其实也是一念,也是一种分别作用,只是它极细微,没有很强的定力根本不能发现,还以为它一直是如如不动呢。这个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的这一“知”,较之念头,较之无念,它确实是像一个见证者一般,如如不动,见证着念头的生灭来去,也见证着无念的空灵。(印度的瑜伽境界也只到此为止,称之为“灵性”)。

 殊不知,它既然知道有念,知道无念,这其中就隐含着极微细的分别鉴别的作用或功能在其中。它还不是本体,充其量是本体的一种作用而已。古人爱用镜子作比喻。镜中的境像比作念头;镜中没有境像时比作无念;镜子能照万物的作用就好比我们的这一“知”,这一“知”(镜子的能照之性),红来显红,绿来显绿,无物则显空。但这一知,并不是镜子本身,而只是镜子所呈现的功能作用而已。所以古人于此有诗曰:“透网金鳞犹滞水出笼银鹤尚迷封”。

 这一“知”,极难破除,因为它就是人们一直死死抓的“我”。

 道家有云:要想人不死,必须死个人;佛家也说:打得念头死,方许法身活。这个“我”的一念,正是要真正打除的。(当然这个打除只是放下对它的执着,而不是消灭它)。

 这一念的破执,必须要有老师在静观因缘时节的时候才能给予正确指导,不然,行者很难走出念头自欺的迷宫。这也就是为什么,真正的修持须要有传承。

 因此,第四阶段的观心,其实是破除最后的执着——这一“知”。但并不是说除了这一知外,还有一个什么可以让我们抓得住,只是不执着即对。

 当行者真能明了这一“知”也只是一念的作用而己的时候,才真能算是断惑见道了。注意了,只是“见道”了,而“见道”也只是正好开始修行的时候,以前只能是“加行”——做准备工作而已。就像是一个人此时才明白方向了,接下来,才开始跋涉。

 所以禅宗五祖就说过:不识本心,修法无益。佛在《楞严经》上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念头当然是生灭心,一念不生的“空”也是生灭心,而那心光独耀的灵明一“知”,不也是生灭心吗?

 古今多少人牢牢抓住这一“知”,以为真心本性,以为是本来面目,沉浸在开悟的幻觉之中,强作主宰。终其一生,其实仍旧抓的是一妄念,良可哀叹!!!

 实际上,现代社会,真能于观心的第二阶段有个入处的人都极难、罕见。谈断惑见道,己成影响之谈。

 佛法的开悟(世间的学问当然也是如此),无论你悟到的是如何神圣、玄妙的道理,那个“能”悟的,都只是一心而已。因此,如实知自心,才是真正修学的核心所在。而观心一法,就是摒弃一切外在的仪轨,直探心源,穷究根本。既是捷径,也是唯一正途,减少了以化城当宝所的误区。行人当珍惜再珍惜!!!

 古人说:“二六时中不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忽然穷到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就是说的这个单刀直入的殊胜法门。

 观心的第二、三个阶段,是破“所”,第四个阶段是破“能”。所谓的破,不是抛弃它,消除它,否定它,只是不再执着它而已。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里说的“所”,就是我们一直所执着的“自我”。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说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人的经验记忆而己。我们在打坐中觉察到的念头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一直称之为“自我”的东西。试探究一下看,除了这一堆记忆、经验外,哪里还有一个所谓的“我”存在呢?所谓的“我”,不就是这一堆经验、记忆以及它们因外在的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反应活动吗?

 因此,第二、三阶段,也可以说是证入“人无我”——当你看到了念头的虚妄之后,不再执着这堆念头组合成的“我”了,以前牢牢抓住的那个“我”,消失了。

 转而,我们执着的本能就会死死抓住那个“能观之心”作为我。第四个阶段就是破除这一层更细微的执着,也是最根本的执着,也可以说是证入“法无我”。

 真的人法皆空的时候,就自在了。自在,就是不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制约或催眠,真正醒来而自由了。

 观心的过程中,对念头的观念在此也须说明一下。

 一般初学者,皆以当下的起心动念,也即是心理的活动作为念头,去观照它。但功夫深入后,我们要知道,不仅心理的一切活动是念头,即便我们当下的身体状态、性格观念、人生际遇、行为动作、场景环境、家居生活等等,都是一念。再扩而大之,山河大地,世界宇宙,无一不是一念。所以,后期的观照,应该扩大胸襟,不要小家子气地坐在那里以观照起心动念为修行。

观心正脉(二)
  佛法是如何从心入手求证生命的真相呢?达摩大师《破相论》说: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观经》所云:若能观心,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宗镜录》云:若不观心,法无来处。  观心,是一个重要的法门,经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敷”。观心是在起心...

观心正脉
观心的第四个阶段:破俱生我执 观心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是破有——破除对念头的执着与认同。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破空——破除对无念的执着。 到第三个阶段的观心修持中,行者就己明了,“念头”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现象,包括一念不生的“空”其实也是一念。乃至我人的身体状态、性格、观念、学识等等,无不是一念。...

怎么戒掉手淫??
若是淫妄之念要迅速斩断、空掉它,保持清净无染的状态,这样做功夫就是走禅宗正脉的观心法门的路子。即便是起“啊,好美啊,好漂亮啊!”这样欢喜赞叹的念头,也要务必赶尽杀绝,迅速斩断、空掉,绝不容许片刻停留,因这一念欢喜赞叹就是贪恋之心。只有这样严格地做观心、反省的功夫,才可以谈自己在戒意淫,才可以谈自己...

禅秘要法的内容简介
所以者何?由持斋吃素而到念佛生西。或观心参禅,而到追求秘密宗乘的修法。甚之,转入丹道,如宋释(薛)道光改学丹道南宗。无论禅净律密,各宗各派,纷纷离情绝俗,号称专修者多如过江之鲫,而确得悟真证果者,寥若晨星。所以者何?经此三问,寻思至再,犹始终不得要领。师云:无他。

怎么破邪淫
如果累了,思绪散乱了,就放松放松,调整调整,松静自然了,再念下去。久而久之,淫欲之心不再强烈,会逐渐断掉邪淫。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

胎息的五息直指阐微
观心愈静,凝神愈圆;真息愈定,元气愈足,此皆由凝神气穴之效。在踵息之始,气里神凝,注于呼吸处,下至气穴,呼降吸升,谓之运转周天也。胎息踵息行久,意愈纯,息愈微;神愈凝,气愈养。鼻无呼吸,只有微息。脐下往来,前降后升,如婴儿在胞中。息归脐,名胎息。神气大定,自然而然。非比高峰强闭留注,在熊...

世界佛教有多少宗?最早的人物是谁?
日本佛教诸宗中空海大师所传的真言宗和鉴真大师所传的南山律宗正脉是我国佛教界值得去学习请回的宝贵法门。尤其真言宗而言,1200年来我中国大地密教绝响,如今世人尽把喇嘛教当密教,中华弟子千百年来不知密教为何物,且真言宗保留了纯正的梵文,目前也只有在高野山才能学习到唐代大师们使用的悉昙梵字。四、禅宗奈良时期...

如何修炼丹田
武当紫霄玄真悟元功是武当紫霄玄真派无极神剑门秘传千年之镇门神功,乃道教五秘、玄门九真正脉宗传的证道修真仙术,它是由丹田培元、子午周夭、五行阴阳、七星玄璇、黄庭育婴、剑气通神、形神归元、纯阳逍遥、玄天心印、心易圆融、跨鹤游玄、超凡入圣等十二部功法组成,由低到高、由外到内、由命到性、由凡到圣,...

佛法怎样去修持呢?
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

哪位善知识能提供42手眼的修炼方法?谢谢了。
十心者,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法云妙雨甘霖降 有缘学法得清凉1.修持四十手眼可得解脱生死否?答: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其中一种应身,名为见佛观自在菩萨,菩萨右手持青色莲花,是为四十手眼法中之青莲花手。若修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