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劳各位大虾,我想知道清代官员出巡时所乘官轿的区别及鸣锣几声?

还有,官员朝珠的颜色和样式区别?

  清代规定皇帝出行一般要乘16人抬的大轿,郡王亲王可乘8人抬的大轿,京官一二品也只能乘4人抬的中轿;外官总督、巡抚舆夫8人(8人轿);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4人(4人轿);杂职乘马。另按清代官典制度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出行方可坐绿呢大轿,三品以下则坐蓝呢轿。

  县一级的官员出行时鸣锣七下,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府一级的官员出行时,鸣锣九下,意思是“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省道一级的官员出行时鸣锣十一下,意思是:“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皇家出巡时鸣锣十三下,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朝珠的事情就比较复杂:
  朝珠原是佛教数珠的发展,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曼珠”的转音,佛教徒对清朝皇帝有“曼珠师利”大皇帝之称,“曼珠师利”就是文殊菩萨。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渊源。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由于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根据清《会典》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
  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绛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绛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绛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绛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
  朝珠,尤其是皇帝的朝珠它有特定的含义,比如东珠朝珠是皇帝上朝戴的,而红珊瑚朝珠则是皇帝祭日戴的,绿松石朝珠是皇帝祭月戴的。另外,朝珠也是一个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当年清代开国元勋多尔衮,还有大贪官和珅,当时在追究他们罪状之一就有一条,私匿东珠朝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烦劳各位大虾,我想知道清代官员出巡时所乘官轿的区别及鸣锣几声?
清代规定皇帝出行一般要乘16人抬的大轿,郡王亲王可乘8人抬的大轿,京官一二品也只能乘4人抬的中轿;外官总督、巡抚舆夫8人(8人轿);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4人(4人轿);杂职乘马。另按清代官典制度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出行方可坐绿呢大轿,三品以下则坐蓝呢轿。县一级的官员出行时鸣...

各位大虾进来看看~~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 戎马倥偬 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人语马嘶 人叫喊,马嘶鸣。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的情景。 犬马之恋 比喻臣子眷恋君上。 裘马声色 衣轻裘,乘肥马,醉心歌舞,迷恋女色。谓贪图享受,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