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1-02-27
寒假的一天早上,我无意间翻开『科学〗课本,刚开始,我还觉得课本上的东西很枯燥,乏味。就在我想把书合上时,突然,书中的一个小实验吸引了我,书本上说黑色能吸收阳光,而白色能反射阳光。真的是这样子的吗?出于好奇,我决定把这个实验做一做,看看结果是否和书上说的一样。
说干就干,我准备了一块白布和一块黑布,再拿了两个杯子,杯子里都装满了冷水。再接着,我把黑布和白布分别蒙在了两个杯子上面,然后把它们放在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接受太阳光的照射。
我半信半疑地等待了大约30分钟之后,将黑、白两块布拿下,再用手指头沾了一下两杯水。我发现,用黑布遮着的那杯水比用白布遮着的那杯水温度高出了很多。“呀,我的实验成功了。结果真的就像书中所说的,白色能反射阳光,而黑色却能吸收阳光。”我兴奋地说。怪不得冬天穿黑色衣服的人多,而夏天穿白色衣服的人多呢!
通过这个小实验,我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一些知识不能只靠书本上给出的答案,而是需要实践的检验;我们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必须勤于思考,敢于实践,这样才能将这些知识学得牢固。这么小的一个实验,却让我得到这么大的一个道理,难道这算不上是寒假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但是每个家庭过春节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但我相信每个家庭都是充满着喜庆欢乐。
就要过年了,第一件事是先要买年货,腊月二十五,我和家长就来到了华普超市,买了一些花生、瓜子、糖之类的食品,当然,鸡、鸭、鱼、肉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今年可以燃放烟花爆竹了,我们还买了很多的烟花爆竹。
转眼就到了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过团圆饭,打开电视机我们边包饺子边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说起包饺子,我还专门上网查过饺子的由来,据史料记载: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春节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时(半夜十二点)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饺”谐音,故称“饺子”。还将饺子里面包上硬币,吃到的人被认定要交好运。
夜里十二点,当春节晚会进入高潮的时候,热腾腾的饺子也出锅了,我们点燃了烟花爆竹,鞭炮声声中,五颜六色的烟花冲天而起,夜空中一时繁星点点、美轮美奂,十分好看。我们放完了烟花爆竹,就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一家人高兴极了。
到了初一,就是逛庙会的时候了。早晨,我们洗漱完毕,就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刚到厂甸庙会,我就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住了,当时我还真有些眼花缭乱呢。我先来到一个卖老北京玩意儿的摊位前,看见了很多具有老北京特色的东西,例如:风车、空竹、陀螺等等。还有很多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他们有的五颜六色,有的形态各异……
看着看着,我就感到一股香味儿迎面而来,我连忙向前面望去,哇!那么多好吃的啊:有外焦里嫩的炸羊肉串、有蒜香浓郁的炸灌肠、有让人回味无穷的爆肚等等。我急忙要了一份我从来没吃过的奶油炸糕,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咦,这是哪来的锣鼓声?我回头一看,啊,太威武了,有舞龙的、有走高跷的、有敲锣打鼓的……热闹极了!后来,我们又逛了逛卖各种各样的饰品、玩意儿、风味小吃的摊位,我玩儿的开心极了!
时间过的真快呀,不知不觉我们就已经逛了两个半小时了。我有些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虽然要走了,但我也是十分高兴的。因为通过这次逛庙会,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使我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欢乐和乐趣。
今年这个春节我过的真是太有意义了,因为今年还是我的本命年,我希望这一年好运一直陪伴着我。我也会更加努力的,争取在这一年中,各方面我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