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字数在三千到四千左右!如果你的答案满意本人再给你追加十分。谢谢合作!我急等着用!

第1个回答  2007-06-17
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之多,这使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历年统计数字表明,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容乐观。尤其是近几年,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处于待业状态。对此,人们不禁要问,昔日的“天之骄子”现在就业咋就这么难?

面对这一疑问,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我们可以从政府、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得到说明。

一是国家政策导向的间接影响。自上世纪末,我国开始了持续至今的高校扩招热,每年招生数量都成大幅递增趋势,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固然,高校扩招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使然,但段时期内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巨大就业压力。而且,这种快速膨胀所带来的“就业难”也使学生本人及其家长一时难以在心理上适应。尤其是迄今扩招对象都主要是以普通高校大学生为主,而不是当前最需要的高职学生。这就使大学生总体就业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则是企事业单位招人难。

二是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盲目性影响。由于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较高学历人才的增多,一些用人大为也随之提高了“准入”的学历门槛。很多并不是为了人尽其用,而仅仅是为了赶时髦、装门面。当前社会上盛行的“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免谈免谈”的人才政策就反映了这一心态。在此背景下,出现本科生做门卫、看仓库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此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又增大了大学生(本、专科生)的就业压力。

三是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部分高校不顾本校实际承受能力,一味盲目扩招,而相应的师资配置、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又一时难以跟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另外,也有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的不合理降低了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而其在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薄弱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是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哲学上认为,内因是决定事物的主要因素,外因主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某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有待提高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所谓“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嬉戏无度,荒废学业。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较强的创新能力、敏锐的判断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等等。而当前部分大学生陷入物欲诱惑太深,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耽于“追星”、玩乐,沉溺于网络游戏,醉心于风花雪月。大学几年,浑浑噩噩,知识、能力都无明显增长,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社会的需要。其次,眼高手低,自视过高。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如教育部官员所说,“大学生的定位应为普通劳动者”,而非以往所认可的“天之骄子”。但部分大学生仍然秉持固有的观念不放,自以为是,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陈旧,总想到大城市、“做白领”;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眼高手低,并不一定能够胜任所向往的工作,而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基层则又不屑一顾,所谓“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我封闭了就业之路。再次,心态浮躁,投机取巧。受社会浮躁之风影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总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而不是通过长期的扎实积累和艰苦的基层工作经验积淀。浙江义乌的“蚂蚁商人”的辛勤创业故事应当对他们有所启发。

沉重的就业压力也影响到了部分在校大学生的情绪,使其对将来满怀忧虑而无心专注与学业,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素质不高→“理想”工作难找→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素质不高。对这一问题,国家高度重视,每年都采取积极措施努力缓解日趋沉重的就业压力,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决定开始放慢扩招步伐,如2007年仅计划扩招5%,而非以往的动辄20%的幅度,并集中精力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发展高职教育上面。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将走上渐趋理性的道路:由学历越高越好向更注重能力与工作实绩的方向转变。学校则进一步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与就业机会。而对于我们大学生自身来说,关键是要充分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努力提升素质,全面发展能力,严格政治方向,掌握专业知识,未经来的就业与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时不我待,我们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只争朝夕。高职学生尽管由于“适销对路”,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毕业生流失率居高不下、职业稳定性普遍较差的状况,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等。为此,其能力发展与素质提升同样迫切。

作为在校大学生,为了应对未来的就业挑战,应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和发展能力、素质入手,从现在做起。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第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个体对种种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选择的偏好、标准等。正确的择业观是建立在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以及对自身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在我们国家,随有的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科学的职业选择既应与自己的专业、特长、能力、兴趣、理想等相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三忌”:一曰职业选择过于理想主义,不切实际。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完全凭个人兴趣与爱好想当然的而为,既无此方面的能力,又没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即便走上相关岗位,也很难做出成就来。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也日趋丰富和多样化,但毕竟我们还没有进入人的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劳动与就业还是个人谋生的手段,个体职业选择还必须考虑到个人能力实际和国家、社会的需要。过于理想化与“偏执爱好”式的职业选择并不总都是那么美好。二曰盲目跟风,缺乏主见,只为风光体面,而非自我价值的更好体现。本来我国社会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受物欲大潮的冲击与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人为将职业分为了三六九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造成了误导作用。如一些大学生对最能发挥专长、实现人生价值的中西部地区、偏远基层地方避之唯恐不及,却一窝蜂的挤向东南沿海,挤到大城市,争做“白领”。只为薪酬高,待遇好,体面风光,却不知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炼人,更能促人成长,这对青年时代尤其重要。三曰见异思迁,摇摆不定,定位不准,“干一行厌一行”,难有所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职业与岗位都不再是常态的,行业转换与岗位更替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是因个人心态浮躁,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于发展目标,挑肥拣瘦,只为短期利益而频繁跳槽,则难以做出事业成就。

总之,现代社会为个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学生一定要端正人生态度,戒除浮躁心理,择业观要平和而实际,抓住主要矛盾,专注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只要个人条件具备,遇到适宜的土壤,总会脱颖而出。

第二,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未来所可能从事的职业历程的计划与设计。它是个人理想、志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导向、激励和调节等功能。有无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的事业发展有很大不同。一个具有科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人,目标明确,动力十足,意志坚定,有条不紊的向着既定目标前进,能够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反之,则容易见异思迁,盲目跟风,心高气躁,手忙脚乱,最终仍无所成。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时代开始,一般要经过以下阶段程序:

一是客观评价和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能力、专长、兴趣、爱好乃至不足与缺陷等都应有准确地判断,尽量做到与职业选择相匹配。能力、专长对于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勿容多言,而兴趣、爱好也是影响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二者的契合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满足。兴趣、爱好具有“放大”作用,如果所从事的职业正是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则更容易取得成就。如果不是这样,则应努力培养起新的与职业相关的兴趣、爱好,“干一行爱一行”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了解国家政策导向与当前就业形势。国家政策导向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指导性意义,当然,具体到个体的职业生涯来说,仅靠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政策导向还是不够的。大学生还应当主动深入调查研究,明了社会形势发展,进入人才市场,清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探访职业发展动态,结合自身实际,做出准确判断,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是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完成上述准备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程序了。尽管因个人情况不同,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尽相同。但是,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以下原则的统一,即既要有长远目标,又有阶段性任务;既有宏观考虑,又有具体规划;既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既有个人主见,又要虚心听取父母、师长的忠告。总之,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努力制定出科学合理、现实可行、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来。

第三,努力发展职业能力。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我们事业之路上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不乏艰难险阻、荆棘险谷。要想达到无限风光的险峰,关键是要要较高的职业能力作支撑。良好的职业能力从何而来?就尚未踏上工作岗位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应该结合专业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素质包括人文与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对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增进奋发向上的智慧与勇气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素质则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推进革新,降低成本,科学管理,减少失误与挫折。这些都是个人职业生涯中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其次,为更好的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大学生应努力发展多种能力。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尤其是较强的创新能力,更是现代社会之必需,个人事业发展之保障。

再次,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本领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或许你将来从事的是其他行业,但大学时代专业学习期间积淀下来的严谨作风、踏实态度、创新思维以及核心职业能力将使我们终生受益。况且,一旦转业到其他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更新也必需随之跟进,“外行领导内行”的思维早已为时代所抛弃。

另外,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这里的所谓“实践”是广义的,既包括校外社会实践,也包括校内实训活动。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方能得到检验、发展和发挥指导意义。实践能使我们的课堂理论知识得到应用与深化,并藉此获得现实环境下的真切体验,培养起较高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从而为我们日后迅速自如的进入工作状态、较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创造条件。从另外意义上来讲,再美好的蓝图设计不经过实践努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终不可及。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
2. 就业偏好与选择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稳定性。期望进入国企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连续五年上升,从2020年的36%上升至2023年的47.7%。此外,IT\/互联网\/游戏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最为旺盛。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制造业发展。3. 薪酬与学历差异 据中国薪酬网发布的...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
就业偏好: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加趋向于稳定。调研显示,期望进入国企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连续五年上升,从2020年的36%持续上升至2024年的47.7%。这表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毕业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行业选择:IT\/互联网\/游戏行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一直处于各行业首位,释放20%-25%的毕业生职...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4. 以往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失业多属于摩擦性失业,即毕业季失业率上升,随着时间推移,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信息逐渐消化,青年失业率逐渐下降。然而,目前青年失业率长期上升的趋势已经形成,意味着短期摩擦性失业可能越来越多地转化为长期失业。5. 青年人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一方面会导致个人失去提升人力资...

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怎样看待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大学生就业...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是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数量基数不断增长以及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五、总结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能力、学校教育和社环境等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1) 应聘压力大: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许多大学生需与数百甚至上千名应聘者争夺同一个职位,这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2) 求职技巧和经验的不足:尽管大学教育提供了学术知识和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就业中,许多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这在求职过程中使他们处于...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怎样的就业形式?
近日,有关部门会议指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85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这则信息被报道后,网友们也是热议不断,纷纷感叹工作越来越难找了,甚至还有人调侃“以后想吃饱饭活着都难了”。虽然是玩笑话,但是也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接下来,我结合自身...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不容忽视。以下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三个主要观点:1. 毕业生数量庞大: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加。然而,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没有相应增长,这导致了就业竞争的加剧。2. 就业市场不均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就业形势存在显著差异。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2023年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市场的波动性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并未跟上步伐,导致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合适的工作岗位难以寻找。此外,还存在如女性就业歧视、...

目前毕业生就业现状
某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而部分热门专业则供不应求。2、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可能缺乏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和经验,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同时,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要求毕业生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3、...

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如何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反映出竞争压力大。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教育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职位增加时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就业竞争环境激烈,招聘岗位数量不断增加,对个人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工作岗位还要求有工作经验。此外,下岗企业员工重新进入就业市场,增加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