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散文来分析《论语》中的一句话 。拜托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1-27
散文
sǎnwén
[prose;essay]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新时期的散文,如同一只报春的燕子,灵巧、敏捷地最先带着时代的气息飞进人们的心里。改革开放后,全社会沸腾的生活首先在散文中得以体现。此外,反映生活各方面,如回顾个人经历和情怀、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亦重展笑颜,绽放光彩。这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有丁玲的记叙与丈夫的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严阵追忆女教授高风亮节的《水仙》,张抗抗的歌颂群众中蕴藉的无穷力量的《地下森林断想》,管桦和丁宁托物言志,寄托气节与向往的《竹》和《仙女开花》等。
游记散文也日渐繁荣,它们大多继承古典散文中寄情于景的传统手法,于一山一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当中,国际题材的作品风采独具,丁玲的《我看到的美国》、萧乾的《美国之行》、王蒙的《德美两国纪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刘白羽的《一曲清清塞纳河》、韦君宜的《故国情》等都是鼎力之作。
进入世纪之交与新世纪之后,散文也出现了多样化、多极化的趋势,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刘亮程、王充闾、王剑冰、周涛等人的散文,从历史入手,开始了时代与文化的反思。为民族、为思想浓墨重彩。
青春派散文家接过老一辈人的散文创作风骨,刘卫东的历史散文、韩晗的游记散文别有特色。[编辑本段](二)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编辑本段](三)散文的分类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编辑本段](四)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编辑本段](五)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了解情技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编辑本段](六)散文鉴赏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是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编辑本段](七)散文的写作技巧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只要弄清这些,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他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记叙散文模式
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②发挥联想。
感慨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第2个回答  2010-11-2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断感觉到新的乐趣,朋友自远方来,心内非常欢喜,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迁怒别人,这难道不是君子之道 ?
  任何经典著作,其开头和结尾往往都蕴藏着统帅全篇的深义。所以,对开篇文句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第一句话理解错了,后面的理解恐怕都会受影响。这正如写毛笔字,起笔没起好,整个字都会难看。所以,学习《论语》,应该从对开篇第一句的正确的理解开始。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在这里,人们通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即把学习的对象“之”理解为知识,这就要了命。大家可以稍微想想,现在的中国也好,世界好,知识已极大丰富,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知识丰富和高学历的人,却走向了违法乱纪和犯罪的深渊呢?为什么许多拥有丰富知识和高学历的人,却没有真正找到人生幸福呢?由此可见,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是有局限性的。这就是说,有知识,还不能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的根本问题,不外乎是追求幸福嘛,而通往人生幸福的桥梁,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智慧,而知识,充其量只是通往人生幸福的智慧之桥上的一个个铺路石而已。
  智慧在哪里?在“道”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事是“闻道”。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闻道”。所谓“闻道”,也就是认识宇宙、自然、天地、社会、世界、人生的本质和真义,也就是认识掌控宇宙、自然、天地、社会、世界、人生的根本力量和根本规律。怎么来认识这个根本力量和根本规律呢?那就是要靠我们每个人的智慧之门的打开。
  这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就是闻“道”的过程,闻“道”的过程,就是开智慧的过程。孔子全部的教育,都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方法、根本原则、根本智慧。实际上,不论孔子,还是老子或佛家,所求者一,惟“道”而已,都是在引导我们开启自身的心智,从而认知并顺应宇宙人生的大道。真正的闻“道”者,就会心明眼亮,就会一切了然于胸,就会不惑、知天命,就会无忧无惧、坦然自在,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古人云,顺道者昌,逆道者亡。所谓“道”,通俗的说,可以理解为人们常说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纵观古今中外,一切社会发展,无外乎要遵循三大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性的规律。而一切社会的或者个人的错误,无外乎是违背了这三大规律。
  话虽如此,可是,到底如何来认识和把握宇宙人生的规律呢?在由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曾子所著的、北宋后被列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给我们讲清楚了“道”的运作规则。
  世间一切事物,有本才有末,有终必有始,有先则有后。而本末、始终、先后,所说的就是因果规律。可以说,世间万法皆空,但因果律绝不走空,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律就是“道”,或者说,“道”就是按照因果运行的规律来“生万物”的。作为人来说,如果懂得顺因求果,凡事懂得本末、始终、先后,那么,我们做人做事就会如鱼得水,自在从容。
  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我们要想得正果、善果,就得种正因、善因。反过来,只要我们真正懂得种正因、善因,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得正果、善果。这就是顺道而生。
  举例来说,你要想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就应该认真负责,这样就容易出成果、受表彰,这就是顺道;反过来,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就是逆道,就难以出成果,就会差错不断,受到处罚。再比如,如果你想有良好的健康,就得遵守作息规律。晚上十一点到零晨三点是睡眠的最佳时间,你若没有按时睡觉,错过这个最佳时间,哪怕早上起来很迟,起床后也难有精神,长期如此,你的身体可能就会出状态。又如,人的身体正常情况下一日三餐,到时候就饿,你若老是因为忙于工作,而不按时吃饭,你的肠胃就会有问题。如此等等。小事见大,大事见小,基本道理是一样的,其道一也。
  所以,“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所谓“居易”,就是指顺道,顺道则易。所谓“俟命”,决不是说要被动地等候和听从命运的安排,而是说,要顺道而生,乐天知命。真正的圣贤之士,都懂得顺应此三大规律,而他们之所以懂得顺应此三大规律,是因为他们修炼出足够高的智慧,能够认清此三大规律。所以,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明道、顺道、向道而生的状态,也就是自觉地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规律。这样的话,人生就会变得很容易,变得自自然然,简简单单,一切都会显得从容不迫,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过程。所谓顺其自然,就是顺应因果律的自然。该起床的时候要起床,该吃饭的时候要吃饭,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工作的时候要工作,该休闲的时候要休闲,该睡觉的时候要睡觉,如此而已。这就是所谓“居易以俟命”。一切天命都藏在我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之规律的顺应当中。这就是君子所为。在这里,君子就是指有智慧的人。
  小人则不然。小人总是存着侥幸的心理去“行险”。所谓“行险”,就是干违道的事,做违背自然、社会、人生之规律的事。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真正的勇敢,是勇于求道、顺道、卫道,这样的人,就能够向道而生,他的生命就能够博大圆融,生生不息。而有些小人的勇敢,是勇于做逆道、背道、违道的事,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一次次一天天给自己种下祸根,迟早会大祸临头。
  所以,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就是说,社会人生的康庄大道本来是平平坦坦的,很好走,只要顺着走就行了,但人们由于教育不足和智慧未开,总是喜欢玩弄小聪明,总是习惯于走小路,走捷径,贪小便宜,从贪小便宜渐渐演变成贪大便宜,一切贪污违法犯罪现象都是这样沿伸出来的。
  因此,我们读《论语》,学孔子,根本的任务是学道,是为了求道、闻道。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口头号禅“知道”一词的真义。我们许多人皓然穷经,历尽千辛万苦,知道了许多知识,但却始终不知“道”,不能不说是件极遗憾的事情。
  这也是一些所谓的国学教授最大的失误所在。他们穷尽考据之功,试图对《论语》和孔子的思想进行批判式的解析,写出了不少长篇大论,自以为得圣人之意,甚至以已为尊,根本不拿圣人当回事,殊不知他们从一开始就钻进了知识表象的壳子里,再也没出来。
  《论语》不是知识,区区两万字,能涵括多少知识呢?一切知识都需要智慧的指引和统帅。离开智慧的指引和统帅,知识不仅没用,而且可能起坏作用,它会成为我们干坏事、伤天害理的工具。人生可以少一些知识,但绝不可少了智慧,我们许多人的家庭、企业之所以不和谐,本质不是因为我们缺少知识,而是缺乏做人做事的智慧,而智慧是我们理解、追求和把握人生幸福的惟一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增长智慧呢?在“学”、“习”二字。在这里,“学”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学习”的意思,“习”则是指复习,练习,也就是反复不断的实践、应用。
  但需要深思的是,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会去学呢?只能是知道自己智慧不足、能力不够的时候。“学”,本质上是一种谦虚心态的自觉流露,或者说,是谦虚心态的一种自觉表现,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有谦虚的心态,只有具备谦虑的心态,才会去学,也才能学到真东西。所以“学”首重的是心态。那些带着傲慢自大心态的人来读《论语》的人,无论有多么聪明,又怎能真正领会圣人思想的精髓呢?
  而“习”,则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功夫。举例而言,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为何许多人总是戒不掉烟呢?因为他的功夫不够。再比如,每个人写自己的名字都会写得很自在流畅,但若是让你突然换左手而不是惯用的右手来写同样的几个字,你却发现很难受,写得很难看,因为左手的功夫不够。所以,学习,重在修身功夫的修炼。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孔子在《论语》里说,方圆十里的地方,一定有象他一样聪明的人,但之所以不如他,是因为不象他那样好学。孔子的好学,一是他时时保有谦虚的心态,二是他注重修身功夫的修炼。实际上,通篇《论语》,讲的不过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许多道理很简单,别人也懂,但真正做到、做好的,却少之又少。所以,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全在于“学而时习之”的功夫,他的一生都在努力追求达到道德品行“止于至善”的祟高境界。
  当我们真正懂得并做到“学而时习之”,我们就会知则能行,错则能改,这样的人,怎么能不成功呢?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不幸福呢?
  《论语》教给我们的,是理解、追求和把握人生幸福的大道,是认识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道理、根本规律和根本力量的智慧,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智慧,是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基本功夫,是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真君子,是如何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就是做一个真正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人,是谓“儒”。“儒”者,在我看来,就是现代社会的觉悟的公民。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
  有几重意思
  1)孔子没有明确约束学与习的内容,
  我认为是:面向一切,学与习一切。----古人云:天地人。
  因为孔子自己就是面向他所能面向的一切,学与习一切,才有了论语的觉悟与境地。
  因为有天地人,所以可以去学。
  又因为有天地人,所以可以去习。去实践考察检验先人的见地或者自己对天地人所学的内容。
  而天地人是打开了大门,给所有人去学与习的。人所不能,是因为被世界与人所困所惑。

  2)人人皆能学而时习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活而尊严,必然生长出自己的能力。-----哪怕是白痴
  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这人是所有人。而不是所谓的某些精英。

  3)对教育的见解,孔子开篇就言:学而时习之。说明了教育并不是填鸭。如果人不学而时习之,那么教育就是在填鸭,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用千篇一律的高压来填鸭,也无法使填出天下群鸭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会自觉的去学而时习之,由于实践的感悟而不同,判断不同,而产生分歧意见和自己的智慧。
  所以孔子说:非道弘人。 千篇一律的高压来填鸭---就是在以道弘人。

  4)时:指当下,天与其时,与天其时。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应时而作,随时而舞。因为世界与人,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不能应时而作,随时而动静,是无法习到真实的。

  5)所以人面对一切,放开心胸,去学去观,应时而做,随时而舞,与世界和人的变化,同呼吸,共命运,每有所得,必欣然而悦。当人可以面对一切而学而习,有所得有是必然的,所以悦亦必然。

  6)如此,论语后面的部分,还要在当下之时,学与习嘛?当然,后面还有更多的精彩在等待着我们。

参考资料:可以参考http://tieba.baidu.com/f?kz=307811116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论语中一则的800字议论文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

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要20则,顺便帮忙翻译一下,拜托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 这 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时候,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 曰: 学而不是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

要写一篇六年级600字 作文:名言伴我成长。到今天三点哦
你先看看我书桌玻璃板下的名言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它告诉我,时间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必须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今天,珍惜现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要紧紧抓住现在,不让光阴虚度。我知道了时间的宝贵,就身体力行...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拜托了
学而时习

写四篇日记,什么都行。400字,拜托了,有急用。
我会牢记您让我背的《论语》中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妈妈:最后我也送给您一句话:在我放假期间,请您也放松一下您自己,注意休息。您的儿子长大了。(4) jin天中午,我家下了一场“暴雨”,这场“暴雨”是因为午睡这样一件小事引起的。

请问孔子《论语》中有关为人处事的句子有哪些?拜托了各位 谢谢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

论语子罕原文
译文:子罕:孔子说:“合情合理的规劝,能不听从吗?改正了错误才是可贵;恭维赞扬的话语,能不令人高兴吗?分析了原因才是可贵。只高兴而不分析、只听从而不改正的人,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25 原文:子罕: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子罕: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

《论语》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下一句是什么?拜托了各位谢谢
《论语》中的名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紧接着的下句是:“未闻君子袖手旁观,而能治其国者。”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应当在其所处的职位上尽其所能,而不要越俎代庖,去操心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

在《论语十二章》中选出感受最深的一则写出感受(500字)请帮帮忙!_百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

论语<十则>的内容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