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开头就说到,宋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皇帝是一个好皇帝,你简直可以比尧舜,简直比尧舜还辛苦。为什么国家治理一团糟呢?原因就是国家没人才。可是,每天这么多的人才在考试、选拔,怎么就没人才呢?他说,因为我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对。人才的教、养、取、任皆不得其法。 王安石认为宋代的根本问题是在顶层,官员队伍不够专业化。如果说改革要做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进行专业化。就是按照干实事的标准,去改革组织路线。 宋代,官僚阶级就算彻底形成了,它与皇权国家之间是对立的,皇帝要控制官僚,而官僚就用腐败和不作为来反抗,因为社会没有自组织能力,所以,官僚不作为,国家机器就运转不良,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节选)》唐宋散文鉴赏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皇帝万言书》。此文作于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是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返京述职时,写给仁宗皇帝赵祯的上书。本书节选了其中一部分,也是文中正面论述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之道的核心部分。可以说,这封上书,实际上不仅是王安石要求革新变法的具有纲领性的政治论文,而且也是他...
王安石在《万言书》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嘉三年(1058)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简称《万言书》),是王安石在熙丰兴学之前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围绕着人材的教、养、取、任等中心课题,提出了根治北宋教育、科举、吏治弊病的改革方案。在《万言书》中,王安石认为:造成宋代社会种种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材不足,只有通过改革教育...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写了什么?我们能从宋朝的改革中学到什么?
王安石是第一个看到这种负外部性的人,所以他的观点可以说与司马光完全相反。他认为,对于管理者来说,“能力”是第一位的,这个能力主要是指“财务能力”。王安石和宋代很多宰相一样,都是由“三司”的财政部门提拔起来的。这反映出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国家的财富进一步增加。与上一代的“经济基础”...
文言文(上任宗皇帝言事书)翻译
他说:我之所以说没有法度,是因为这些法度大多不符合先王(注:先王是指三皇五帝)的执政理念。 王安石所引孟子言论,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应为:“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榘,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
谁有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原文?即《万言书》的原文
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沈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表达了自己的什么志向?
经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生活,使王安石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约在嘉祐4年(1059年)夏,他写成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表达了自己慷慨奋行、矫正世风、改变世俗的志向。
“擅齐之强”的出处是哪里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嘉佑三年(1058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系统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熙宁四年(1071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朝廷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在王安石看来,士应是大则...
王安石进入仕途后,他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何认识?
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的影响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