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为什么燕国不与赵国联合抗秦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万一秦打下了赵国下一个不就是燕国了吗

如题所述

在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还远没有后期那么强,要知道长平之战,是赵国以一国之力单挑秦国,双方反复拉锯按年计算,为了赢的长平之战,秦国更是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尽数征调,而且为了打赢赵国,更是不惜秘密派出名将白起,同时用反间计使得赵国临时换帅,但哪怕如此,长平之战,秦国也只是惨胜而已。
这里就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在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的国力还远远没有到后期那样威压六国的地步,仅仅一个赵国,倾国之力和秦国一战,基本就能和秦国平手,秦国即使能赢打得也相当辛苦,而且若非赵国临时换帅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带来的威胁远远不及后世那样的强烈。
第二,赵国,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秦、赵各两个,既然当时赵国能和秦国相持不下,那么说明赵国的实力就是比秦国略弱,也弱不了多少。多余燕国来说,他和秦国还隔了一个赵国,但他和赵国相邻,如果帮助赵国打败了秦国,那么赵国万一代替了秦国变为最强大的国家,那不是对燕国是直接的威胁。战国都是玩远交近攻,而帮助赵国打秦国就变成了远攻近交了。与大多数国家的国策不符。事实上赵国与燕国的关系也并不怎么好,赵国败于长平,燕国还想捡便宜,后来被廉颇教训。
第三,对于燕国来说,主要的敌人不是秦国,燕国的主要宿敌是齐国,齐国是东方的大国,燕国强大了最先的目标也是齐国,乐毅曾经是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3
你只看到了唇亡齿寒的一面,却没有看到秦国灭赵,燕国的舒爽!
燕国和赵国是世仇,历来不和,所以实际上也没有办法联合抗秦。战国中期,赵燕之间的战争很激烈,基本是三五年打,三五年休息,反反复复,赵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就拼了命的想吞并燕国,燕国也有这样的念头。战国末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军事实力暴涨,于是就不停征伐燕国。赵国还有一个手段,非常精明,每当西边被秦国占了城,第二年就去占燕国的城。所以燕国人恨透了赵国。长平之战后,燕王趁火打劫,以60万燕军强攻赵国。
第2个回答  2017-12-13
燕国比较偏僻,在赵国没灭时还不担心呢
而且,因为燕赵两国的民风与国策,他们两国是世仇,战国时期基本是三五年打,三五年休息这样过来的。

道理谁不懂?关键时刻还是想看看能不能再秦国打赵国的时候占点便宜,哪管这么多

长平之战时为什么燕国不与赵国联合抗秦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万一...
与大多数国家的国策不符。事实上赵国与燕国的关系也并不怎么好,赵国败于长平,燕国还想捡便宜,后来被廉颇教训。第三,对于燕国来说,主要的敌人不是秦国,燕国的主要宿敌是齐国,齐国是东方的大国,燕国强大了最先的目标也是齐国,乐毅曾经是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市。

长平之战时,赵国苦苦支撑,大国齐国为何见死不救呢?
山东诸侯在长平之战时,对赵国见死不救,其实也说明了,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正确性,山东六国的不能同心抗秦,面对强秦打击,争相割让土地以求自保,正是秦能逐个灭亡六国的基础。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压着其他国家打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_百度知 ...
长平之战后,跟赵国素有间隙的燕国认为“赵国已经日落西山”,于是派出军队攻打赵国来壮大自身。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衰落的赵国仍然不是燕国可以随意凌辱的,很是气愤的赵王立马任用老将廉颇为统帅,对抗燕国,廉颇不负众望,不光击退了燕国,反而一举打到了燕国的都城,逼的燕国割地求和。打败燕...

秦国进攻赵国时,燕国为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
首先,“唇亡齿寒”,顾名思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不过,在面对秦国这一强敌时,燕国似乎忘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在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等...

秦国在长平之战打败赵国后,为何没有一鼓作气消灭赵国?
其次,当时秦国的强大,已经让其余各国感受到了威胁。为了对付秦国,其他六国不得不采用合纵的策略,集体对抗秦国。赵国的惨败,使其他各国人人自危,大家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秦国继续攻打赵国,必定会引起其他五国的联合。长平之战,使得赵国人民对秦国非常的仇恨,很多女人失去了兄弟、丈夫、父亲。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差点灭了燕国,安稳地度过了30多年才被秦国所灭...
那么长平之战时,山东其余诸侯都在做什么呢,毫无疑问,它们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都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作为赵国世仇的燕国,自然也是搬起了小板凳,看起了热闹,相比较其余诸侯或多或少的犹犹豫豫,燕国则看热闹不嫌事大,两军对垒,燕国并没有想着会唇亡齿寒,毕竟对于燕国来说,秦国离自己远着呢...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决定暂时议和,谁更有道理?_百度...
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为了打赢这场仗,秦国动用兵力达60万之巨,河内郡所有15岁以上的青壮年都参加了战斗。如果继续战斗下去,赵国灭亡了,秦国也被拖垮了!第二:长平之战,赵国得不到援助,这是赵孝成王自作自受的缘故。但如果白起继续进攻邯郸,那就是灭国之战,其他五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长平之战是山东六国扳倒强秦的最后一次机会,但这些诸侯为何没把握住...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韩国的上党郡,本来这块地已经成为了秦国嘴边的肥肉,但是韩国郡守冯亭却把这块地送给了赵国,秦国辛辛苦苦又是占领太行山的孔道,又是攻打韩国野王,劳民伤财不说,却让赵国捡了一个便宜。秦国能不生气嘛,这就好比自己种了一个大西瓜,等到成熟的时候,却被别人摘去吃了,搁谁谁...

长平大战,赵国全军覆没,为何秦国还要花三十年灭亡赵国?
第二,从政治角度和秦国国力来看,也的确是应该停止战争。长平之战先后持续3年,光是40万秦军每天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连续3年,秦国的国库早已被掏空,如果再继续扩大战果,还不知道得消耗多少粮食和钱财。再加上赵国也派出使臣跟秦昭襄王议和。赵国说,如果秦国愿意就此罢兵,那赵国便愿意...

长平之战其他五国为什么不帮赵国打秦国?
3.韩国。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诸侯国,因为唇亡齿寒的道理,应该是最想救赵的,无奈实力太弱。秦国的崛起之路,几乎就是欺负韩国之旅,有事没事就要洗一遍韩国。最后,韩国甚至割让了上党高地,这可是韩国的立国之本,也因为这个地方,秦赵发生了长平之战。4.齐国。自从五国伐齐之后,齐国的首要任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