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卫国人,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也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最主要的成就是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得秦国成为了当时富裕强大的国家,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史称“商鞅变法”。商鞅改革法治,最终却死于自己的商法之下,究竟是不是作法自缚呢?
一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周王室式微,为图谋霸业各诸侯国纷纷招贤纳士,寻求政治上的改革,从而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当时积弱的秦国也在积极寻求变法图强的路径,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诸侯争霸中不被别国吞并和处于有利地位,秦孝公发布招贤令吸纳优秀人才入秦,商鞅也得此受到重用,后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商鞅是先秦法家法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普法思想也是其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鞅以法治国的理念,使得秦国在变法之后的十几年里,国力大大增强,出现了秦国之外无强国的势态。
此外,商鞅还帮助秦国率军收复河西地区,因战功卓绝而被封为大良造,且享有封地十五邑,在当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那为何最后却落得谋反之名、车裂之刑呢?我们不得不去探讨一下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一)变法内容
商鞅变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颁布《垦草令》,其主要目的为抑制商业发展,刺激农业生产,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以及官吏的特权,打破贵族垄断地位,并且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这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以及兵徭役的来源,为后期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制度基础。
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轻罪用重刑,并且增加连坐法;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废除旧贵族的是细致,按照军功赏赐爵位;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尤其对垦荒行为有特别的奖励,为了鼓励生产,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比较多的,可以免除劳役赋税,并且抑制商业发展,不仅重征商税,还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第二次变法,主要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允许自由买卖;在国家行政制度方面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并且统一了度量衡制度,国家计量标准得到了规范与统一,在赋税方面,实行按人口征收军赋的方式;此外,将都城迁往咸阳,为秦国后来的一路向东扩张奠定了基础。
(二)变法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农业方面,根据出土的云梦竹简记载,秦国利用详细的法律条款传播先进的农事技术,使得秦国农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由于奖励军功的制度,也使得秦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虽然商鞅变法对秦国有着巨大的好处,但是凡变革必然会触及多个层的利益,且加上商法的严苛程度,社会各阶层都对商鞅有着极大的怨恨和仇视心理。
变法极大程度上触及了贵族的利益,明令军法奖励军功,更是触及了原有的阶级制度,必然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极力反抗,虽然变法期间因为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诸条例的实施得以顺利完成,但是来自旧贵族的怨恨并不会由此消失。
在法治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其“刑过不避大夫”的做法,得罪了不少权贵,所以孝公逝世新君继位后,便遭到了来自旧贵族以及新君的报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以法治代替人治,其核心思想主张“赏善不遗匹夫,刑过不避大夫”。就是地位再低的人做了善事,也该得到奖赏,哪怕是权贵触犯了法律,也应该受到处罚。
如秦惠文王赢驷为太子时犯错,但是商鞅却给太子免罪,“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虽然从法理上讲并无错处,但却同时得罪了太子及太子傅。这只是其得罪权贵的一小部分,更何况废除井田以及世袭的制度,触及了所有老权贵的利益,所以后期被污蔑造反以及遭受车裂之行便有了合理的推断。
在其颁布的《什伍连坐法》中,一人犯罪全家甚至邻居都要承受连带责罚,如果邻居告发犯人就可以免罪或者从轻发落,知而不报则必定严惩。这种比较极端的法律制度,不仅不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也使得人人自危,所以民怨颇深。
《资治通鉴》中记载:“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长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由于其颁布的法律制度太过严苛,轻视教化而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所以民间也对其积怨颇深。
二 商鞅之死
《史记·商君列传》: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众所周知,商鞅是因为谋反之罪被论处,但是史书并无商鞅企图谋反的任何记载,史学界一致认为商鞅之死,是因为给得罪了权贵,这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报复。当然,商鞅也是死于秦法之下,死于自己立下的法规。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之后,因为未带凭证,“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留宿无凭证客人是要治罪的,所以被客舍主人拒绝入住。
随后想逃往魏国,又因积怨被拒绝入境,史载“去之魏,魏人不受”,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地,发动兵马攻打郑贤,最后兵败而亡,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以示众,史载“内之秦,秦人攻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商鞅为何死于自己的改革呢,其一是因为改革没有得到广泛的群众支撑,商鞅对秦孝公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可见商鞅并未想过寻求大家的支持,后期也不考虑实际的政治环境,所以树敌无数。
并且商鞅缺乏容人之雅量,变法实行十年之后“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前来言令便,鞅曰:‘此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言令”,加上严苛的惩罚制度,民间也对其商鞅着不好的感官。
车裂之刑即五马分尸之刑,只有地位特别并且十恶不赦的人才会承受此种刑罚,商鞅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加上变法对秦国国力的综合提升,商鞅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之所以会获得车裂之刑,主要是秦人欲杀商鞅而后快的决心和愤怒相当坚决。
战国策记载,商鞅死后“秦人不怜”,不仅没有怜惜,还载歌载舞的庆祝,可见民众对商鞅的惧怕以及怨恨心理。所以,商鞅之死有受制于秦法的缘故,也有变法带来的秦人怨恨的原因,但无论那种因素,都是做法自缚。
三 结语
刑过不避大夫,商鞅虽然是被污蔑,但是确背负着谋反的罪名,在当权者也想除去他的基础上,若不能及时自证清白,必然需要接受法律的制裁,虽然没有切实的证据可以表明商鞅有谋反的意图,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各方势力达成一致默契的情况下,无罪也会变成有罪,被处以极刑也是意料之中。
因为是被设计陷害的,所以商鞅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不走便会被杀,如果出逃会有一线生机但是就落实了谋反的罪名,商鞅的选择是出逃,但是并没有得到那渺茫的生机,最终还是被秦人杀死。
究其原因,“舍人无验者坐之”的规定使得客舍主人不敢留宿,并且根据知情不报连坐的制度,无法获得他人的协助,此外,由于军功制使得秦军对于军功有着非同一般的渴望,侧面增加了出逃的难度。
商鞅变法极大克制了权贵的势力,国家权利被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但是商鞅确拥有十五邑的封地,虽然秦孝公在招贤之时便有承诺,但新君需要收回外放的权利,所以他们之间拥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新君继位后需要快速树立威信。
而人人厌恶的商鞅便是最好的选择,除去商鞅不仅能收回权利,还能获得老贵族的大力支持,并且加上民间对于商鞅的畏惧和怨恨,此举还能得到民间力量的支持,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所以商鞅之死,虽然是因为公子赢虔等人的谋划以及计策,但是说商鞅做法自缚也不为过。商鞅是死于自己制定的秦法,原因有三。谋反之罪必然会被处以极刑此为其一。
其二,商鞅在出逃之时,由于其设立的严苛法度,舍人不敢留宿,兵士为挣得爵位的大力绞杀,也为商鞅求生之路设置了很大的阻碍。
其三,变法过程触不仅及了权贵利益,也触及到了民间的制度,还给新任帝王造成了一定压力,所以会被各方势力联合针对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
1 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2 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3 苏格拉底之死和商鞅之死之法律意义
4 商鞅的“普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5 商鞅之死
作法自缚,商鞅最终被自己的法害死,父母妻儿无一幸免
聪明一世的商鞅,为什么会作茧自缚?
商鞅他最后的死的确是死于作茧自缚。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商君在想要逃离秦国之前,却是因为自己在秦国曾经立下了没有证明不可投宿的规矩而没有人愿意接受他的投宿,因此商君最后根本没有办法好好的逃离秦国。而这个在之后就衍生成了一个成语,叫做作法自毙。商鞅是年少即有才,但可惜魏惠王不用他,...
主张“赏善不遗匹夫,刑过不避大夫”的商鞅最终是否作法自缚?
众所周知,商鞅是因为谋反之罪被论处,但是史书并无商鞅企图谋反的任何记载,史学界一致认为商鞅之死,是因为给得罪了权贵,这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报复。当然,商鞅也是死于秦法之下,死于自己立下的法规。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之后,因为未带凭证,“商君之法,舍人无验...
商鞅作茧自缚是什么意思?
商鞅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当时的国家形势十分紧张,诸侯互相攻伐,百姓受尽苦难。商鞅深刻认识到国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想方设法推行一系列变革措施,为国家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他采用的手段过于强硬,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并最终落得自缚在茧中的下场。商鞅作茧自缚...
商鞅为什么会被车裂,真相其实是自己作茧自缚
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其在秦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六国之上,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公元前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因秦国地处偏僻,被其他诸侯国看作夷狄,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
商鞅终于作茧自缚,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实在是太惨了!
商鞅终于作茧自缚,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实在是太惨了!
作茧自缚的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听后顿时感叹到:真实作法自毙呀!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最后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县)...
商鞅变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张仪合纵大策,司马错平定巴蜀,秦国才冲出函谷关,后世诸王虽有所变动,但是秦法得以坚持,也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商鞅来说是悲剧的,他变法成功了,也赢了和申不害的打赌,但是 自己却作茧自缚,被秦法所困,最终车裂,满门灭族,所以任何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说有不同的看法,历史人物更是。
对秦国有大功的商鞅,最后为何车裂而死?
《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换个角度说,商鞅之所以被杀,完全是作茧自缚。商鞅变法之前,诸侯国还盛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规矩,贵族犯事一般不会有死刑。可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不再讲究这一点,而是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则,以商鞅对秦国的贡献,完全不...
商鞅成功了吗
等到后台一死,太子登位之后,商鞅只好选择了逃跑,到了客店,店主却因他没文书而不敢收留他,始叹其作茧自缚;商鞅最后被腰斩时,举朝文武没人怜悯他,百姓甚至争食其肉。他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是成功的,但是触动了贵族利益,在秦穆公死后,他的儿子因为听从奸臣的谗言,将商鞅车裂 ...
商鞅之死留给世人怎样的思考?
夷灭三族的。但商鞅面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时。选择了逃避和暴力抗法。秦国以商鞅之法。以谋反之罪捉拿商鞅时,商鞅却想逃避法律制裁。在逃亡的路上。准备住店,店老板必然让商鞅出示身份证。商鞅无路可逃。作法自缚。在出逃前。商鞅居然组织封地的武装力量,暴力抗法。商鞅之乱被平定后,他才逃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