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三十)儒家的内圣,这一章所说的是根本性问题,站在终极角度,一切存在都有其“患“,“患“以“不患“的无位次而位次。
通常解释: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这章理解起来比较难,也很关键)
详解:由上可见,这种解释根本就不知道何谓“位”。前章,曾对“位”与《易经》的关系有了相应的揭示。《易经》,中华文明之源。孔子与《易经》的关系,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及。如果连“位”都不理解,显然是无法明白《易经》的,当然对《论语》也只能瞎解了。就像本章的解释,这解释都有其“位”,但都把“位”当职位了,其所“立”错了,其解当然就不可能对,这真的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了。更重要的是,三人也是通常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断句是错的,应该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位”,就是位次,就是所“止”,就是所“立”。
“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即所“位”、即所“立”、即所“止”。
有所“立”,则“立”其“有”,其“有”必有其“位”,何谓“有”?用现代术语,就是“存在”。
与“有”相对的就是“无”,“有”有其“位”,“无”有其“位”吗?两千年后,海德格尔关于“有”的思考是以其对“无”的思考为背景的,存在与非存在,海氏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倒不在?”对于这样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孔子两千多年前的回答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对于孔子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以何立”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而不是海德格尔的“何以立”的“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倒不在?”
至少对于中前期的海氏,孔子和他有着“以何立”与“何以立”的分野,海氏的“何以立”没有参悟到何谓“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因而才有“何以立”的纠缠。而孔子悟之而摆脱“何以立”源始境界的纠缠而直抵“以何立”的当下境界。从“何立”现象境界到“何以立”源始境界再到“以何立”当下境界,对应着“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三重境界,不辩此,无以谈儒学、西学。
不过要补充一句,别把这三种境界和禅宗连一起,否则一棍打你色身星散,禅宗岂是儒学、西学可思可议?
“患”,即“畏”,对于海氏来说,“畏”启示着“无”的源始境界。海氏将“无”从“何立”现象境界对“有”的单纯、抽象否定,拯救性地开拓为“何以立”的源始境界使得“有”得以而有,其对西学的功劳是大大的。
但对于儒家来说,这还不够,困于“何以立”的源始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犹未脚跟落地。但后期海氏已经开始打开这源始境界的大黑笼,用存在之“思”的源构域展现当下的生机,可以说,海氏最后已经触及“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境界。在第六节里,曾说“当然,西学之内也并不都是糊涂蛋,例如马克思、海德格尔,他们所展示的就是柏拉图以来西学完全不同的道路。从气质上说,马克思走的是刚阳路子,而海德格尔是阴柔的,这方面的研究,这里就不展开了”。而前面曾把马克思与孔子来了一番对照,这里把海氏抓来,也算把第六节中的不展开来了一个初步的展开。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患”,以“不患”的“无位”而“立”,“立”在古代是和“位”相通的,“患,所以立”,“患,所以位”也。老子说“人之大患,患其有身”,其实,凡其“有”,必有其“患”,在海氏则认为,只有“畏”、即“患”,使此在本真地能在。而“不患,莫己知求”,“求”,选择。“莫己知求”,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为可知也”,“为”,就;“可”,能。后期海氏存在之“思”的源构域,与此“能知”可参照参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就是“能知”,就是存在之“思”在天地人境界当下大易流行、生生不息。
儒家,内圣、外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内圣,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外王和相互相成的。这是参悟儒家之说的大关键,岂是如上边通常解释可识,更不是鲁迅、胡适等吃洋人残唾之辈可识。后世儒家,多于内圣入手,却不知何谓内圣,最后拼凑了点宋明理学、新儒家,可笑可怜;至于外王之说,更被弄成汉儒的把戏,用假儒的“鲁式”混杂被法家光大的“齐式”,为祸中国两千年。这些都和孔子无关,异化本来就是一个普遍现象,这问马克思就最清楚了。
直译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患”,无位次;“患”,以“不患”的“无位次”而“位次”。“不患”,不以自己“所知”来选择,就是“能知”。
参考自孔圣人网www.kongshengren.cn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
朱熹的理解是:君子不会担心得不到理解,只希望能不断完善自我,得于心自然能形于体,别人自然也就知道了。美是由内而外的
《论语-里仁第四》14 不患无位 患所有立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 【原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翻译】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心得】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但是现在社会,很多人只...
《论语》里仁第四中“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什么意思?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第四篇。孔子在此强调了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他教导我们不要仅仅追求职位和名望,而应该更注重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仅仅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努力,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重...
论语共读——不患无位
【原文】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担心没人知道自己,应该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好让别人知道的?”【解读】这是论语第四篇第14章,孔子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是什么...
求为可知也 本意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1、患:担忧。2、位:职位。3、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4、莫己知:为“莫知己”的倒装,指无人知道自己。5、可知:可以见知之实。【语译】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官位,该担心的是自己有没...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一、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二、原文:春秋 孔子《论语·里仁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问结果,只问耕耘---学《论语 里仁第四》第十四章
今天学习了《论语 里仁第四》第十四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章意思是,孔子说:“不必担心有没有自己的地位,应该担心凭什么来占在这个地位上。不必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从自己的...
《论语》里仁第四中“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什么意思?
里仁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官位,而要担心有没有能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努力地设法使自己值得他人了解。参考资料:《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求为可知也 本意\/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1、患:担忧。2、位:职位。3、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4、莫己知:为“莫知己”的倒装,指无人知道自己。5、可知:可以见知之实。(即自己可以被人值得被人知道学习的实际本领德行!)【语译...
读《论语.里仁篇》第十四章有感
十四章,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本章说明做人先要知道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本立而道生,知本就会知道做人的道理。通俗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应该担忧自己在社会上地位如何,而应该忧虑的是自己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人不应该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探求的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