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1日凌晨,清朝在两湖地区的统治枢纽——湖广总督府被起义军...
博尔济吉特·瑞澄(1863年-1915年),字莘儒,号心如,博尔济吉特氏,北京人,满洲正黄旗。大学士博尔济吉特·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博尔济吉特·恭镗之子。清末政治家,末代湖广总督。
武昌起义阳夏战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对清朝政府造成了极大冲击。清政府随即作出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撤销瑞澄的职务,命其戴罪立功,署理湖广总督,停止秋操并调集陆军大臣荫昌和海军提督萨镇冰前往湖北指挥。清政府编组了第一、二、三军,分别由陆军第四镇、第五镇和禁卫军组成,各军迅速向汉口集结。湖北军...
武昌起义50字简介故事主要内容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1]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
武昌起义起义经过
在清朝廷试图镇压四川起义期间,湖北新军力量被削弱,为起义提供了机会。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支持下,组建了统一的起义指挥机构,计划邀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担任起义领导人,准备在10月6日发动。然而,湖南起义的准备不足以及黄兴等人未能及时抵达,起义时间被推迟至10月16日,但...
武昌起义的故事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晋中之窗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
(首先驻武昌城内的新军工程营第八营在革命党人的率领下鸣枪起义,打响了第一枪;接着奔向楚望台军械库,由于守卫士兵的配合而迅速占领。占领军械库的意图十分明显:补充弹药;然后革命军向总督府发起进攻,兵分三路,激战一夜,于次日黎明那下。)原先坐镇督署,曾镇压革命党人的湖广总督瑞征呢?则...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任湖广总督
张之洞(1837—1909),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辛亥革命观后感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继而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给水深会热的中国燃起了希望,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武汉有哪些跟近代史有关的历史遗迹?
起义门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距今700多年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掀开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中华民国成立后,为纪念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和门改名为起义门。城楼解放前已...
武汉的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于武昌,打响辛亥革命的首役。10月11日,起义军宣布建立湖北军政府,脱离清朝,定国号中华民国,武汉此时成为中国的革命中心。10月18日,革命军和清军在汉口、汉阳爆发阳夏战争。11月30日,清军败退,火焚汉口街市四天。 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