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软件工程(联合培养班)”和“软件工程”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区别大不大,就是两个的招生模式上有一定的区别,联合培养班可以有出国学习的机会,而软件工程只能在国内学习。相同点就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都一样,设置的主要课程都是相同的。软件工程(联合培养班):在本科生培养层面,哈工大软件学院于2003年与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建立了HIT-DIT联合学士培养项目。HIT-DIT联合培养班采用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的培养体系和教学计划,并适当增设哈工大的相关课程。该项目采用灵活的办学模式,如“1+3”,“2+2”,“3+1”,“4+0”,即学生在哈工大完成大一课程之后,可以自愿选择转入都柏林工业大学继续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毕业可获得中、爱双方学士学位证。目前,该联合学士培养项目已成功运行七年,招收学生112名,有65名学生已毕业。
在硕士生培养层面,创建了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的跨国、跨学科、跨文化培养模式及教育体系,实施了与国际接轨的办学运行机制,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实现了“跨国、跨学科,双边对等招生,联合培养,联合答辩,联合授双学位,融合文化的”的“MSE+X”软件工程硕士跨国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为学生建立了国际化学习环境,探索出一条跨国、跨文化、跨学科培养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的教育新途径。该项目采用“1+1”或“P2P”的培养模式,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成立多个联合培养班。培养方案同时满足合作双方对各自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分要求。成绩合格的学生将同时获得哈工大软件工程硕士学位和合作大学对应学科的硕士学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1
多国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基本模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分别与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的多所大学合作,建立了跨国联合培养班,共同培养“跨学科,双边对等招生,联合培养,融合文化”的“MSE+X”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为学生建立了国际化学习环境,实现学生跨国工业实习,并采用“三导师制”,使学生受到国内大学、国外大学、外企导师指导,保证学生培养、工业实习与学位论文能够满足国际化办学要求,实现了跨国联合培养,联合答辩,联合授予双方学位。

合作伙伴: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日本会津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日本东北大学

培养模式:第一学期:学生入学,在所在学校学习;第二学期:全部学生到中国哈工大学习;第三学期:国外来的学生回本国学习,中国学生赴选定(五选一)的合作学校学习;第四学期:工业实践并撰写学位论文,中国学生由选定的合作学校安排实习企业,学位论文答辩;

专业方向:哈工大的专业方向为软件工程,各合作学校专业方向如下表所示。

联合培养班
专业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

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
软件工程+生产系统及自动化

MSE+Production System and Autom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

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
软件工程+(待定)

MSE+(待定)

哈尔滨工业大学--

日本会津大学
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

MSE+Computer Network System

哈尔滨工业大学--

日本东北大学
软件工程+(待定)

MSE+(待定)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软件工程+全球化制造工程

MSE+Global Production Engineering

哈尔滨工业大学--

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
软件工程+信息技术

MSE+Information Technology

注:多国联合培养班在当年录取的软件工程硕士中招生,单双证学生均可报名,加试英语(笔试+面试)

跨国联合培养班学生国外学习期间须交一定的费用(波尔多第一大学为每生2700欧元,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约为每生8000欧元,其他学校暂定不另收学费)。

“MSE+X”联合硕士班现已招生56名学生;

其中:中国学生45名,外国学生11名;

2006年:

中国学生12名,法国学生1名;全部13名学生均已毕业。

2007年:

中-法联合培养班:中国学生10名,法国学生4名;

全部学生现在法国学习;

中-日联合培养班:中国学生1名,现在日本学习。

2008年:

中-法联合培养班:中国学生10名,法国学生5名;

中-爱联合培养班:中国学生5名,爱尔兰学生1名;

中-德联合培养班:中国学生6名;

中-日联合培养班:中国学生1名;

全部28名学生即将分赴各国学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