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0-12-08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体的重视个人心灵修养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以及这个思想体系的文化载体和产品。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玄奘和惠能等等。代表著作包括:《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般若心经》和《六祖坛经》等等。传统文化教导我们择善固执、反求诸己、致虚守静、齐物逍遥、慈悲为怀、明心见性等等,对于生活在充满压力的今日社会的我们,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现代文化教导我们要培养竞争意识,要用科学的眼光去检验一切,用敢于表达个人的独特见解和新颖创意,有时难免和传统文化发生冲突,但是,只要我们把握“真诚”、“善良”和| “良心”的原则,善于领会和运用,是可以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的。
例如:我们需要参加比赛,按照老子“无为”、“不争”的教导,我们是要尽全力去准备,可是重点并不是放在和别人争一日之长短,而是放在自己的本事可以不断地提升和改进。
第2个回答 2010-12-09
没有影响,用一颗平淡的心去走自己的路!
第3个回答 2010-12-18
)忠孝文化
在封建时代里,忠孝文化是另外一种特别重要的文化。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在封建社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忠,主要是对于国而言;孝,则是对家而言。不过在家国一体的封建王朝中,忠和孝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家的孝从根本要服从于对国的忠,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指的就是在忠与孝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奉行以忠为先的价值取向。忠孝文化的形成,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森严的阶级统治秩序而刻意灌输的结果。忠主要表现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用人标准上,即想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对皇帝的忠心耿耿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封建社会的专制语境中,如果不是心甘情愿地做奴才,那么即使具有雄才伟略,也只能脱离于主流意识形态而游离于边缘社会,作了隐士或者狂生,被视为了异端而难以进入到主流社会当中,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而孝则是由忠而生发出来的。只有自小就接受孝的教育,长大后才能形成忠的观念。因此,孝是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忠,忠是孝的进一步深化。或者说忠是对国这个大“家”的孝,而孝则是对家这个小“国”的忠。
忠孝文化发展演变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建时代的原汁原味的忠孝文化在当代自然是无法观其全貌了,不过在官僚系统内部,忠的现象还时有可见。如果下级对上级不是绝对服从而是自己有创新思想,那么往往会遭到排挤的命运。那种“家天下”的思想还留有鲜明的痕迹。而孝则在保留了原有含义的同时,演变为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方面还存在着不注重开发孩子思维能力,而追求培养“乖孩子”的现象。
第4个回答 2010-12-08
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初探 [转贴 2005-08-05 21:46:30]
字号:大 中 小
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工作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好的和坏的双重影响。在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系的基础上,对振兴民族精神的大背景下的中国青少年工作提出了观点。
【关键词】转型期 传统文化 青少年工作 民族精神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的治理方式,还是社会的演进方式,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发生着变化。因此,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并存,保守思想与激进意识同在就成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个转型期将会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那些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对立和分歧必然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方面。在完成国家和社会的转型之前,研究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传承和发展演变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影响,将会是一项不无意义的工作。
一、量变与质变——中国几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及演变概略
所谓一国的传统文化,要言之,就是在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活动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固定和延续下来,形成的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为社会所普遍奉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称。一个民族国家,如果不是遭遇了亡国灭种的命运,那么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必然会得以传承和延续——虽然在此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演变。下面笔者将对几种与青少年成长成才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简要介绍。
(一)官本位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官本位文化几乎是所有国家都曾经有过的现象,中国尤其突出。所谓的官本位,就是在一个国家形成了以当官从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官僚阶层作为整个社会核心阶层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封建时代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做官几乎成了所有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唯一的人生追求,能否当官则是对千百仕子是否成才的唯一评价标准。“学而优则仕”是对这种状况的具体描述。这种现象的产生,跟封建时代缺乏社会分工或者更准确的说跟社会分工不细密不科学有密切联系。
当代社会虽然已经不可能以当官从仕作为唯一价值追求,然而官本位的影子还时有可见。只是在新的时期,官本位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和演变。自从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以来,成为工人,“端上国家铁饭碗”就成了社会公众的一种新的价值追求。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开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铁饭碗”观念近年来已经大大弱化。然而,由于我国的体制建设还远远没有达到健全和完善的程度,对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在利益分配上难以达到公平的效果,因而在很大一部分社会公众中,把在政治领域谋求一席之地作为人生最高价值追求的思想和现象还普遍存在。
(二)忠孝文化
在封建时代里,忠孝文化是另外一种特别重要的文化。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在封建社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忠,主要是对于国而言;孝,则是对家而言。不过在家国一体的封建王朝中,忠和孝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对家的孝从根本要服从于对国的忠,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指的就是在忠与孝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奉行以忠为先的价值取向。忠孝文化的形成,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森严的阶级统治秩序而刻意灌输的结果。忠主要表现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用人标准上,即想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对皇帝的忠心耿耿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封建社会的专制语境中,如果不是心甘情愿地做奴才,那么即使具有雄才伟略,也只能脱离于主流意识形态而游离于边缘社会,作了隐士或者狂生,被视为了异端而难以进入到主流社会当中,成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而孝则是由忠而生发出来的。只有自小就接受孝的教育,长大后才能形成忠的观念。因此,孝是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忠,忠是孝的进一步深化。或者说忠是对国这个大“家”的孝,而孝则是对家这个小“国”的忠。
忠孝文化发展演变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建时代的原汁原味的忠孝文化在当代自然是无法观其全貌了,不过在官僚系统内部,忠的现象还时有可见。如果下级对上级不是绝对服从而是自己有创新思想,那么往往会遭到排挤的命运。那种“家天下”的思想还留有鲜明的痕迹。而孝则在保留了原有含义的同时,演变为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方面还存在着不注重开发孩子思维能力,而追求培养“乖孩子”的现象。
(三)性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可以说,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性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其集中表现就是使得青年男女对两性知识几乎没有适当的了解途径。在家庭中,对性往往是避而不谈的,特别是长辈不可能在晚辈面前谈及有关性的问题。至于象西方那样把与青少年有关的性知识形成文字,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则更是闻所未闻之事。在青年男女之间的关系上,传统中国遵从的是男女授受不清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因而发生过许多直至结婚前男女双方都未曾谋面的事例,因而也不可能在社会上获得性知识。就是在知识界,虽然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曾经出现了描写两性关系的书籍,然而由于它们与封建正统观念不相符合而被列为禁书,严加防范,使常人难以有机会通过它们来接受性教育,获得性知识。
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那种对性问题讳莫如深的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然而从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却又走向了另外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在城市里有性文化泛滥的趋势,另一个极端却是在乡土社会对性教育还未能很好的起步。
上述文化现象只是众多传统文化当中的几种。在历史发展中,传统文化随之演变,有的只是经过量变,在延续与发展当中至今还留有痕迹,有的则经过了质变,被历史所遗弃,为新的文化内容所取代。
二、启蒙与抗争——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系
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意识形态和思维习惯的形成,从大的方面说,跟一个国家社会制度、道德取向和意识形态有关,从小的方面来说,则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息息相关。而人们总是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之中,避免不了受既有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积淀了数千年,因而不可能在短时间得到改变。所以,对于生活在这个国度的青少年而言,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已经在受着既有文化的启蒙教育了。只有弄清楚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一)官本位文化与青少年的成才之路
官本位文化本来是新中国最想予以反对和打破的传统文化之一,因为新的社会制度提倡的是一种劳动光荣的新风尚和各行业都能造就人才的新理念。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对这种理念的生动描述。然而,建国以来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也没有能够保持一种持续而恒定的价值评价体系,因而直到今天,官本位文化也只是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而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可以肯定的说,在完成社会转型之前,这种文化现象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官本位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存在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由于当官有着现实的高额利益,所以很多人把从政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追求;而另外一方面,因为公务员的表面工资不高而呼吁高薪养廉者大有人在。官本位文化在当代的泛滥和流行,对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有关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果是通过正常的竞争,依靠真才实学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那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事。然而如果仅仅把当官作为最高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追求,从而导致了许多的人去抓那根救命的稻草,去挤那座独木桥,那么显然对青少年本身甚至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有害的。因为在这样的局面下很容易导致不正当竞争,通过不正常的甚至非法的手段来从政。这样一来从政者很容易就滑落到贪污腐败分子的阵营中去,于国于家,于人于己均为不利。
(二)忠孝文化与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忠孝文化是传统文化当中最应该加以正确发扬的一种文化。然而,如果在现代观念中也只是对传统的忠孝文化进行生搬硬套而不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来作出恰当的推陈出新,那么这种文化同样是有害无益的。这在政治领域往往表现为一种家长式的治理和用人模式,在家庭则表现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
培养乖孩子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固有传统。这与忠孝文化的滥觞是分不开的。在政治领域需要绝对忠诚的奴才,那么在家里就得相对应着培养出绝对听话的孝子。对于青少年来说则是培养乖孩子。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在家中老老实实,对父母百依百顺;在学校里中规中矩,对老师言听计从的孩子就是符合社会正统的乖孩子。而对于那些有点个人的创新思想,对父母和老师稍有逆反行为的孩子则称之为“问题孩子”。于是乎,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原本就性情孤僻沉默寡言的孩子就越发地受到表扬和鼓励,把越来越多的问题给埋藏在了内心深处,而那些原本有点创新思维、喜欢把难题置于家长和老师面前的行为稍稍有点乖张的孩子则要么被渐渐被压制住,向着乖孩子的标准看齐,要么被认为是无可救药,从而彻底不管。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极容易成为了真正的“问题孩子”。对于前者,那些聚集在心底的问题会在达到极限的时候突然间以某种非正常的方式暴发出来。而对于后者,由于青少年对真善美的识别能力还非常有限,也容易在放任自流中沾染上太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如果毫不加以创新,那么传统意义上的忠孝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为不利的一面。
(三)性文化与青少年的性犯罪
近年来,性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许多青少年成为了性犯罪中的主角。这种情况的产生,固然跟整个国际国内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然而笔者认为其中也与中国的传统性文化、性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存在着的对性的讳莫如深的传统在作祟,再加之性教育渠道的缺乏,致使许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也不懂得适当的渲泄与排解。越是缺乏正当的性教育渠道,青少年就对性知识就越有一种不恰当的渴求。由此即会导致青少年通过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和渠道来了解性知识,满足性渴望,严重的即构成了性犯罪。
因此,在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启蒙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抗争中,有的传统文化再度发光发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有的则僵死腐化,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障碍。只有对传统文化予以恰当的取舍和发扬,才能让它们在社会转型期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全新的作用。
三、死亡与再生——对传统文化的取舍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工作
以上列举了几种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影响。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近些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新加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达到了治理社会的良好效果。中国若能结合转型期社会的特点,对传统文化予以适当的继承和创新,必然也能对青少年工作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应该说,这项工作也是一直在进行着的,只是不一定对其冠以“拯救传统文化”一类的名目而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可以归结为一个提法,即党和国家当前所提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把其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的传承下来,凝聚成一种民族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优势。相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那么其必然在世界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缺乏一席之地,更严重的,将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政治一体化,进而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叫嚣声中迷失方向。特别是对于肩负着振兴中华重任的青少年而言,更应该深深体会和具备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对青少年工作至少提出了以下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培养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无限忠诚。即我们一直在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培养出青少年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的依归感和认同感,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才能使他们生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最终才能使青少年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有所作为。在这方面,日本与韩国可以作为中国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其二,培养青少年的进取意识和创新思维。无论在舆论宣传上说得有多好听,整个国际社会实际奉行的行为准则无疑还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这种堪称惨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缺乏了进取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充其量只能充当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传声筒和生产机器,而无法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涂上自己的精彩的一笔。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的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知识、训练思维的成长的关键阶段。着力对他们进行进取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即是在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准备条件。
以上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民族国家的忠诚不能成为一种封建式的愚忠,那样必然会压制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青少年的进取意识和创新思维必须得发挥到为民族国家建功立业中去,否则,这样的进取意识和创新思维就有可能反而成为了国家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绊脚石。只有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最终使青少年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完成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