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书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

不得不说,这本书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作者从时间、选择、行动、思维、学习、才能和成功七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新思路,也包括许多中肯的论述,比如:

“所谓“学霸”,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为了高分,势必会严格遵从学校的培养计划,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标准课程的学习上,这就造成自己没有多少可自由施展的空间。而“学渣”则相反,他们不适应或者拒绝学校的培养,但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和企图心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常沉沦在无休止的娱乐和自我消遣中。”

“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呢?关键是改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从一个“学习者”的角色变成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探索者当然也是学习者,但他除了通过学习来掌握现有的知识外,他还要进一步深入地探索,突破教师、教材、课程计划给自己的种种限定,建立自己独特的研究轨迹,去拓展和发现一个更开阔也更深邃的世界。”

许久前阅读完此书,在此对一些笔记进行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人该如何对待时间,梁漱溟以两字做大:“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生活在当下——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严肃对待时间;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

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从两个角度评估一个事件:这件事给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的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称之为“收益值”;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快工作,慢生活。朱光潜:“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的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得成都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好坏取决于其质量。

格局的三个层次: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作为精致或者粗放的利己主义者,只关注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用毕生追求和捍卫真理,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寻求真理之美,与此相应地,并保持内心的诚实。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需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事件,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常见的四个隐含假设:

赛道假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低关联假设:人生的种种经历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僵固型心智:以一种僵固的眼光看自己;

零和博弈:竞争中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遇到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可以尝试: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形成新的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新的思维框架:

目标悬置:把目标停下来,进行悬置,待时机成熟,再重新开始,区别于串行模式和并行模式。

能力嫁接:试着寻找现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能力找到新的适用空间。

特性改造:如将“消费型兴趣”改造成“生产型兴趣”。

精细化思考: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维度分析:

从源头梳理,重新定义问题;

依据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问题特征,进行“因素穷举”;

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因素赋权”;

列表格打分。

拇指原则:由经验形成,只考虑少数因素的简单规则。如婚恋拇指原则: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顺畅。

规则遵循理论:人们做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判断,与社会情境更好地适应。

建设性改变:转折和变化;继承和坚持。

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尽快把最小可行化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传统的产品生产流程,是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一步一步完成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最后构建出一个精致的成品。可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太多的或隐或显的不确定因。

精益创业的思想是,抛弃冗长呆板的计划,用反复试验和获取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来最终进化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你并不需要完全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产品:

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产品不是创制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是能被他人使用和检验;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沉默成本谬误: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

转换损耗: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明显要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形成原因:任务A留下的认知惯性;进行任务B时的认知重构。

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剖析,区分出“容忍中断”的部分和“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然后用可保证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去进行那些“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很多时候,你只是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至“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任务进行分段处理时,我们不需要机械地按照任务的一般顺序来切分,而是按照这个任务所涉及的认知复杂度和认知类型来切分。

图层工作法:使用PS进行绘图时,可以把一副画面分解成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在绘制时是相互独立的,绘制者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要专注于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这样减少了任务切换的复杂性也节约了成本。

知识创造的过程,其实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类似于知识的内化,即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掌握书中的知识;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则是知识的显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行动进行细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语言承载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

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山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反思的方面: 信息; 预期; 结果; 进度; 工具; 情绪; 阻碍; 优势; 缺憾; 意义。

三个关键点:保证及时性;梳理“反应链”;关注意外现象。

传统的学习中,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精确性、完整性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有的知识体系、方法、观念、乃至困惑,却可以被搁置起来,不闻不问。

学习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建构式”的,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而来的,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

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并在由此问题招致的持续困扰和折磨中开启卓越的心智旅程。

学习时多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值得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专家的知识都不是对事实或公式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是围绕着核心的概念组织起来的,这些概念引导着他们去构筑和拓展自己的领域。

解码的三个层次:

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额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对信息材料的解码,需要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是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而也会带来既有知识体系的重新解构。

寻找解码入口的路径: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对某一事物的知识掌握,应区分了解和知晓两个层次。

基于样例的学习:一部表面上通俗易懂、朴素直白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很深的功夫,若是去深究它何以写得如此明白晓畅,也许会发现一座壮丽的地下宫殿。把学习的材料当作可以主动观摩和研究的“样例”。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写作式操练:写作时,也就是进行信息输出的时候,我们必须去分析知识的“深层结构”,观察和调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深层关联,不然我们无法自如地将它们组织起来。

游戏式操练:游戏的天然优势:调用多种感官的即时反馈;动态多变的挑战和情景避免了单调枯燥;与玩家学习曲线动态匹配的挑战难度,使玩家既不会因挑战过难而严重受挫,也不会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兴味。思想实验:构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情境,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想事物在这个情境中的变化。

设计式操练: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方式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所谓灵感,所谓潜意识的思考,并非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有赖于思考者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潜意识的作用是借用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把这些思考材料进行各种组合。

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上不相关的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隐含联系。

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清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评比外界纷扰。

简洁并不是要求一味的删减,而是某种合理的“适度”。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找到那个正好的“点”,可以映射出更多的内涵,那就是简洁。

探索简化思维之道: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任何孤立的事物自身都毫无简洁可言,一切事物只有被恰当地置于某个有机的整体中,才可能实现局部自身的简洁。”

发散思考和独立思考是两个独立的阶段,不应把两者混在一起,先发散后收敛的模式是最为合理的。

创意产生的五个思维步骤: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中止原始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意外、混乱,还有随机性会为我们带来灵感,当然这种杂乱的效果应该是可控的,它应该与有序的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混乱是秩序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最终构建出新的秩序。

图示作为一种直观化的表达,比语言文字这种线性结构有更大的优势,它可以让复杂的关系更好地显现;用图示来表示信息,分担了人脑中工作记忆的负荷,使得工作记忆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参与更深广的思考。

一个可供思考者自由探索的空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复杂问题的解决或者复杂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人们很难一开始找到一条正确的航道,而是必须在反复的尝试、摸索和试错中,通过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假设并加以测试,才能逐渐让问题清晰起来。

周密地思考问题难以进行的原因:

人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信息,即人们的思考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证实偏见”,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

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

矩阵方法:

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析问题的维度;

对每一维度,通过取反、细分等操作,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以构成维度矩阵;

在维度矩阵中不同维度的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

编制清单:

第一步不要带批判的眼光,宁可把清单罗列到荣誉或者过度地程度;

第二步对所有选项进行筛选和合并,保留其中最有用、最有可行性或者最精华的部分。

才能:自发地重复出现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通识教育对一个人的培养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并且“T”型人才也是非常理想的一种人才。可是,他们都是以一个人要有某一项明显的专长为前提的。很多人特别在意培养自己“T”中的上面那一横,但前提是先做出那一竖,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有好处。

适用于团队的木桶理论根本不适用于个人,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细化的特点,大多数岗位需要的技能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长,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能力。。

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在资源本就贫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聚拢起来,投注到一件事情上。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反脆弱”:不强韧,但可以从程度较小的负面波动事件中受益,比如人体的免疫系统,经受小病小灾的冲击后,反而会更加强大。

一方面专注在某一领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拿出娇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挑战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越有可能接近高难度的挑战。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给我的丰盈感合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醒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因为了解不够而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又妨碍深度了解。

改变这种局面的一些方法:

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

所谓“学霸”,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为了高分,势必会严格遵从学校的培养计划,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标准课程的学习上,这就造成自己没有多少可自由施展的空间。而“学渣”则相反,他们不适应或者拒绝学校的培养,但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和企图心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常沉沦在无休止的娱乐和自我消遣中。

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呢?关键是改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从一个“学习者”的角色变成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探索者当然也是学习者,但他除了通过学习来掌握现有的知识外,他还要进一步深入地探索,突破教师、教材、课程计划给自己的种种限定,建立自己独特的研究轨迹,去拓展和发现一个更开阔也更深邃的世界。

一些具体建议:

利用好本校的资源平台;

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主动试错;

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在新思想或新技术刚刚开始兴起无人问津之时就投入进去,成为某一个新知识领域的先驱,实现知识能力的“低买高卖”;

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发展理论与解决现实问题的不同之处:

理论问题通常先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环境,把许多不确定因素加以屏蔽,而对于现实问题,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罕有简化的方案;

理论问题起初起源于现实,但会渐渐走向自我生长的轨道,有可能变成学术圈一小部分人的自弹自唱,而解决现实问题时,必须时刻思考人们此时此刻的真实需求,为真正的价值而战;

很多学科的理论探索,通常会寻找和分析一些一般的、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理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受限于科学对重复可验证的严谨性约束,而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常常会大于一般现象;

现实问题常常瞬息万变,变幻莫测。

“荒野求生”要旨:

正确认识问题,而不是基于别人的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养成主动思考、先行分析的习惯,通过思考提出若干假设后再去找文献或其他方法探索论证;

继续独立思考,但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地、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

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模型;

提出的理论必须修正,这时可以尝试用理论去解决问题、也可以适用于多种情境,发现bug后就立即修正,如此进行多次迭代;

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还需要去考虑各种现实问题,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具有心智独特性的人所具有的优势: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是自己不可替代;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更开放更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几点建议:

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自己的欲望;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信息;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书摘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作为精致或者粗放的利己主义者,只关注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用毕生追求和捍卫真理,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

《精进》7大tips成为很厉害的人
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另外,高段位的学习要进行实操和复盘。都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实践才能出真知如何才能有效操炼呢? 我们可以找一个和自己能力相当的伙伴,让对方给自己提意见,边修改边完善。 五、修炼自己的思维。 镜子越擦越明,脑子越用越灵。人的大脑不用就是有限的,用了...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书笔记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表面是一本成功励志类型的书籍,但其内容非常实用,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在当下如此浮躁的环境中,大部分人对打鸡血的成功学嗤之以鼻,但我可以保证,这本书是一本讲究思考的技术书籍,假如你”认真“地看下来,会收获很多以后日常能用得上的知识。自我提升是每个人迫...

明朝一哥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自古以来,王阳明的心学一直为世人所推崇,这里我结合知乎大神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将哲学与实际结合,内外双修,知行合一,让你拥有指南针和地图,讲述一种自内而外的成功之道,帮助你去开启属于你的全新人生。一 立志做圣人,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人人皆可以为圣,而圣人必...

25\/30《精进》如何培养成长型心智,成为更好的妈妈
采铜这本《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和成功七个方面讲述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的困惑,包括生活、工作、学习和自我认知等方面,不但详细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还引用了权威学者的优秀观点,给到了大家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段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培养成长型心智,成为...

推荐几本励志书籍!谢谢
2、《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盲目的努力,只是一种缓慢的叠加。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只使用非常小的力量,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精进。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

精进如何成为厉害的人
首先界定一下,怎样才算「很厉害的人」。在我眼里,很厉害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某些「独一无二」的东西的人,他不是「某某第二」,而是他自己。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经历和对经历的反思、大局意识、方法论,乃至人生观,然后统和成一个整体,变成了自己的人生护城河。当然他很可能有师承,有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后感
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本周泛读了采铜老师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很有感悟,这本书既有采铜对大师级人物的解读,也有来自生活经历的思考,其突破常规思维的方式对于我们如何日益精进,并最终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

形容"一切都还不晚"的句子有哪些?
3、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也许,不负光阴就是最好的努力,而努力就是最好的自己。——日本·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4、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起真正的兴趣。——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5、学习中出现问题我们要及时补救,亡羊...

如何修炼个人能力?
1.提升格局 仅仅停留在想赚钱这个层面,会让你陷入绝望。或者过于功利的境地。在采铜《精进》一书中,曾提到4度人格。零度格局为人云亦云者,无自我主见。一度格局为利己主义者,天下唯我独尊。二度格局为知识拥戴者,为知识而生。三度格局为高尚者,为改善世界和他人而生。处于零度及一度的童鞋,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