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2-31
世有大禹治水始于岷江汉水之说,此乃就大范围而言。岷江、汉水为禹定九州之梁州之域。史载“昌意降居若水”,“若水”即今雅垄江,基本得到学术界认同。由此可知,禹及其父鲧、祖父颛顼、曾祖父昌意均应当生活在梁州之域。岷江、汉水相比之下属于较大的河流。说大禹一开始就治理这样的大江大河不免令人置疑。我们今天使用干部,总是要先到基层,到乡镇去干干,干得好就到县上,再干得好就到市上、省上;学校一毕业就到省上当干部的比较少,即使破格也要有一定的政绩作基础。

大禹出生在北川,已经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认同。而北川正处在岷江、汉水之间,是涪江的第一大干支流,其长度、流量都不及岷江、汉水。大禹从其出生到受舜帝调遣外出治水之间大约有15~20年是生活在以北川为中心的地区(姑且不说他全部生活在北川),而北川是川西北暴雨集中区之一,境内的湔江因而经常爆发洪水。因此湔江作为大禹治水的第一河是理所当然的。

本文结合相关史实、民间传说、湔江及其治理情况等进行分析,认为“湔江是大禹治水第一河”。不揣冒昧地抛出来,望能得到方家的指教。

一、湔水辨

关于湔江,现在所知不止一处。姜炳璋乾隆年间在石泉(今北川)任县令亲自主持编纂的我县历史上的第一部县志《石泉县志》里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湔江辨》指出:“旧志云,湔水出玉垒山。玉垒在茂州保县北。《汉书·地理志》绵虒县有玉垒山,湔水出焉。郭景纯云,‘玉垒作东别之标’是也。迳入灌县而递注于郫、新繁诸县。秦李冰凿离堆虎头于江中,即此,而非北川之湔水也。北川湔水去玉垒三百余里,中隔大山,风马牛不相及,而谓出于玉垒,谬矣。湔水之在北川者,源有三派。合为二流,又合为一流。其西北一派源最长,自西番草地雪山(雪山即雪宝顶)来。……经呷竹、喇嘛、生番过黄土沟,入北川白草河东寨,东南流一百六十里,众山溪水注之,至县西,此正派也。其西一派,发源于青片大山,行一百五十里至坝底堡,俗名坝底水。又西南一派,发源于茂州相公岭。行百余里至桃坪,又二十里入邑水瓮子,经铁索桥,坝底水与之合焉。又八十里,亦至县西与正派相合,乃名湔水。从前无湔水之名也。安得以灌县之湔为北川之湔乎?于是经县城东二十里至漩坪,南折三十里至曲山关,又二十里东注邓家渡,又东南五十里至通口,经江油县界黄连桥至彰明县之漫坡渡,出绵州,注大江。郡志,势如湔沸,故名湔水,亦名北川水。《元和志》作石密水。从前地志本未尝误,自彭韶《形胜》云:‘湔水自石纽出汶川。’彼不知石纽为北川之地……以致后作堤堰志者皆踵其误而不之察也。故辨之。”

据历史文献记载、地面遗迹印证、专家学者考证,大禹就降生在禹穴沟(原名清泗沟)之刳儿坪,正值九龙山之第五峰下。姜炳璋《禹穴考》云:盖地为九龙山,松潘番夷草地其发轫也。至黄土沟大山,呷竹土司所辖也。入白草番寨百六十里。历三神口、马鹿坪,至关子门,九龙摩空而起,其中峰则禹穴在焉。八龙左右若护卫然。其水有二派。一派发源于番寨肉耳挂顶,名禹穴外溪。一派发源于第一龙,名禹穴内溪,溪有血石,溪之上为刳儿坪。山势忽平夷,圣母坐卧之迹宛然。二水并过九龙,至青泗口而合,折而注于湔江。群山万壑,或近或远,皆会于九龙之前,真神灵之奥区也。姜炳璋的这篇考证,从地理学、风水学的角度论证了只有这样神秘的地方才是大禹降生之地。

大禹降生的清泗沟(今禹穴沟)与湔江有关,于是便有了多处湔江之说。正如计有功在《禹庙记》中所言:“《传》曰: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所生。越之人曰,吾禹之会稽。楚之人曰,吾禹之宛委。思其人,宝其地,使蜀之人不曰,吾禹之石纽,是不知天降神地发祥人允赖也。”旨在表达人们对先祖的纪念、思念、怀念之意,也无可厚非。

湔江之名不止一处,我们暂且不去管它。而本文所言湔江,则特指白草河与青片河流经北川原县城(今禹里)西汇流后,流经漩坪、曲山、邓家、通口,到江油青莲汇入涪江的北川境内最大的河流。在北川县境长度达128.1公里(含干直流青片河),湔江水系在县境的流域面积达到2625.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1.5%。

二、湔江治理是典型的东别为沱

1、湔江是大禹治水的“试验田”

如前所述,大禹既然生在北川,其父鲧既然能被推荐为治水首领,在其出山之前,其治水本领必定已经远近闻名。大禹也不免会跟随父亲学上几招。大凡有河流,就难免有爆发洪水的可能,而发生洪水的原因则可能是多方面的:或因暴雨、或因泥石流、滑坡等导致河道淤塞等等。一旦发生洪水灾害,人们必然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方法。大禹出生的时代又正是洪水多发期,大禹出生到受命出山治水,或曰15年,或曰20年。在此期间,湔江爆发洪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而大禹参与湔江洪水的治理是可信的。笔者认为,大禹将其出生地的湔江作为治水的“试验田”也应当是预料之中的事。

2、湔江——东别为沱治水第一河

(1)治理湔江势在必行。据考证,湔江在若干年前不是经曲山、邓家、通口、青莲注入涪江,而是经曲山直接南流,经擂鼓、安县安昌、花垓、界牌和绵阳永兴,在绵阳的南山汇入涪江。湔江这样汇入涪江的长度就达到约80公里,落差约200米,仅河道占用的面积就将达到约2万亩,而且北川境内擂鼓坪的近万亩良田、安县和绵阳境内的数万亩良田将随时受到洪水的威胁。

现在的北川湔江,从曲山经邓家、通口、青莲入涪江约40公里,落差大约也有200米。也就是说,整条河几乎都是在深山峡谷中穿行,河面相对比较狭窄,占用面积小,耕地损失不大;受洪水威胁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小。

(2)湔江改道确有其事。一是经地质勘探,湔江确实曾经经过擂鼓汇入安昌江再入涪江。据1987年编辑的《北川县自然地理志》矿藏中“高阶地沙金”一目中记载:“在擂鼓附近湔江古河道,其岩石是泥盆系——三迭系灰岩、白云岩,构造裂隙发育,地下水溶蚀形成漏斗、溶洞,由河流带来的沙金渗入其中,形成洞穴型沙金。……已知矿点有救官岭(旧关岭,即曲山关)、盖头山。”二是民间流传着“二郎神杨戬擒孽龙”的故事。据说当年杨戬奉命捉拿孽龙,并将其锁在叠溪海子里,后来,孽龙在其朋友的帮助下逃了出来,翻过和尚头,沿青片河、湔江往外逃。二郎神发现后立即前往追赶,一面向天神报告请求支援。当孽龙逃到曲山时,本欲南行,向擂鼓、安县方向跑,此时李天王派来的天兵天将已经在擂鼓摆下阵势,并在擂鼓坪南面的狮子山上将那巨大的羊皮鼓擂得震天响。孽龙听见鼓声,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便掉头向东逃去。本想经陈家坝,翻垭上往龙安方向跑,而垭上也已经有了李天王派去的凤将把守(垭上原名龙凤场,看来就是因为龙与凤曾在此碰面)。孽龙只得返回,至邓家时,杨戬已经赶到。情急之下,孽龙只得拼死一撞,撞开了邓家渡下面的岩羊滩,经通口、青莲,入涪江而去。擂鼓狮子山上的羊皮鼓后来变成了石鼓,现在还在狮子山上。曲山原来一直叫回龙,薄薄的山脊叫龙尾山;现在我们把县城新区的主干道命名为“禹龙干道”,就些都应该是为了纪念大禹治理湔江的功绩。

笔者以为透过这个民间故事,这里所谓捏孽龙,实际就是湔江爆发洪水。我们现在一发洪水,民间仍有“走妖”之说。

(3)考古新材料提供了佐证。2004年在重庆云阳旧县坪出土的景云碑碑文中的“术禹石纽汶川之会”,联系原北川县城西的誓水柱(其上刻12字,为虫篆体,宋《淳化阁帖》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其义难懂。传为大禹治水时出的手令)分析,大禹石纽之会一是率石纽一带百姓召开治理湔江的誓师大会,二是离开祖籍到岷江、汉水去治水时召开过誓师大会。

三、治理湔江意义重大

1、保护了良田。湔江改道后仅缩短河道约40公里,就相当于万亩良田;如果湔江沿擂鼓、安县方向,河水将并入安昌河,必然增加安昌河的负载,加之这一带地势平坦,泄洪困难,洪水必将对沿岸的良田形成严重威胁。改道后,使安县安昌、花垓、界牌、绵阳永兴成为绵州重要的鱼米之乡之一,为绵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纪念大禹不仅是北川人民的大事,也是绵阳地区人民的大事。

2、顺应了自然。北川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湔江改道经邓家(由都坝、贯岭流经陈家坝的都坝河在这里汇入湔江)、通口、香泉、青莲汇入涪江,正好顺应了这一自然规律。

3、调节了水系。湔江改道经邓家、通口、香泉、青莲,正好调节了这一带原来没有大的河流的状况,使北川、安县、江油一带的水系分布更加合理。占北川流域面积91.5%的湔江水系呈叶脉状遍布全县20个乡镇的18个半乡镇,流经通口、香泉段正好是这片树叶的叶柄;而县境南面的擂鼓镇不再属于湔江水系,正好有贯穿全境最后汇入安昌江的苏宝河,县境东部桂溪乡又有发源于平武锁江、大印的平通河穿境而过。这样就使全县水资源搭配非常合理。

4、成功的范例。一说到鲧治水失败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一个“堵”字;一说到大禹治水成功的经验时都知道一个“疏”字。前者无疑是正确的,只堵不疏肯定失败。但后者就未必准确,只疏不堵也未必正确。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大禹治水成功的秘诀在于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北川湔江在曲山急转180度就是疏、堵结合的结果。现在擂鼓与曲山之间的盖头山、凉风垭一带的多处小山头,使人不难联想到当年用巨量的土石堵塞洪水的情景。在二郎神杨戬擒孽龙的传说中就有一个细节说,二郎神眼看就要追不上孽龙了,他一个箭步飞将过去,正好踏在了龙尾山对面的景家山头,踩垮了一大堆巨石,后来人们叫它乱石窖。这个传说的细节里就透露出当年治理湔江时使用了“堵”的方法的影子。前面已经讲到“孽龙情急之下一头撞开了岩羊滩”的情节,这也就是“疏”的意思,也就大禹治水“随山浚川”的具体反映。

5、宝贵的经验。一是学到了“疏”与“堵”结合的治水方法。大禹父亲鲧本来就是治水的能手,才有可能被部落首领推举到中原治水。大禹从小就受到其父亲治水方法的熏陶,“堵”也是治水不可少的一种方法。我们现在的筑坝、筑堤不也是“堵”吗?同时大禹在学习其父“堵”方法的同时,还开始试用了疏的办法,凿开岩羊滩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可行,而且非常重要。二是实践了“东别为沱”的方法。相比之下,治理湔江“东别为沱”的规模相对较小,也正好符合大禹成长的实际,没有小范围实践的成功,又怎么能实施大规模的工程呢?因此,可以说大禹治水“东别为沱”始于北川湔江,应用于川西平原,发扬光大于黄河三角洲。说到鲧治水的失败,我想也不仅仅是方法问题,这与当时九州大地尚未统一在华夏部落之下有关,各个小部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无法统一规划治水才是鲧治水失败的主要原因。大禹治水时华夏部落联盟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因此,时事造英雄也是大禹治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禹文化博大精深,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太多。作为禹生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肩负着重要职责。希望全国各地的广大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大禹文化研究,把大禹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阶段,取得新的突破。(转)
第2个回答  2010-12-31
黄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支付宝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主要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蚂蚁庄园202...
今日问题: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主要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A、黄河 B、长江 答案:A、黄河 答案解析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主要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答案:黄河 答案解析:1、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传说故事,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大禹就去治水了。2、在长达多年的治水过程中,大禹非常辛苦,还有三国家门而不入的典故。3、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水患终于治理好了,黄河流域也太平了,造福了天下。

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我国哪条河流
正确答案:黄河

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
黄河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主要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A.黄河 B.长江 正确答案:黄河 答案解析:“大禹治水”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大禹治理黄河流域的洪水。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花费了多年时间治理黄河流域的洪水,划分九州,开凿渠道,修建堤坝等措施,最终使得洪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大禹治水”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治水文化...

大禹治水是治的哪里的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蚂蚁庄园4.10答案_百度...
大禹治水的故事广为人知,他主要治理的是黄河流域的洪水。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经常遭受洪水的侵袭。当时,尧帝任命鲧负责领导和组织治水工作,鲧采用的是用土筑堤的方法来阻挡洪水。然而,鲧的治水方法并未成功,随后他的儿子大禹接过了治水的重任。大禹采取了疏导的方法,通过开凿河渠,引导洪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主要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长江黄河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主要治理的是洪水:黄河 。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水患特别严重,百姓经常因为水患而流离失所,庄家更是颗粒无收,正因如此,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到了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流水情况更加不稳定,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状况了。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

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大禹治水相关典故介绍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

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

大禹治水是在印度还是印度尼西亚?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淮河支流。首先说,大禹治水不是窝在一个地点不动,而是逐步前bai进的。他治水的起点是在秦岭——淮河一线,也就陕西南部的淮河流域。因为他不是公费旅游,说走远点就走远点,禹不至于闲到翻过秦岭直奔巴彦喀拉山脉去寻找源头。至于治水的线路,因为禹本身做的就是让河水改道的事,几...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