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题所述

当今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饱受文革之苦的中国人(尤其以年轻人居多)突然接触到了许多国外的新鲜事物,并能在感觉到新奇的同时很快的以一种新的思想去理解,而原有的所谓传统的概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淡化了。变得好似中国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一般。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存在了几百上千年前的市井胡同如今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已经成为了西方品牌的天下,港台和西方流行音乐由于紧跟时尚潮流,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一个个西方油画展让更多的人熟识了拉斐尔达芬奇凡高达利,英超意甲NBA逐渐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更多的孩子们热衷于欧美日韩的电子游戏......
经济在飞速发展,GDP已然跃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相继成功举办,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made in china”的产品走入世界,有越来越多的老外来到中国,来了解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了解她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外越来越多,但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去接触那些费时费力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冷漠。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传统的文化习俗将会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失,曾经让所有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琴、棋、书、画,现在知之者甚少!还有多少人会写毛笔字?还有多少人会画水墨画?还有多少人会抚琴?又有多少人会下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8
  以下是对北大、清华和人大三大名门校俯的本科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
  受调查者,100人,文、理、工科各占约1/3。虽然这是一份基数较小的“不完全的”答卷,但“窥豹一斑”,或可从中透露出,传统在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分量。

  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在问卷中,有几组题目是考察人们对传统的认知程度的。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

  而对于四大文学名著,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

  另有两组题目,是考察对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了解程度的。结果,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而对于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的掌握程度,“学过点皮毛”(48%)和“一点不懂”(33%)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14%的人“大致掌握一些”,“精通”者仅5%。

  这和1994年北京几家研究单位对北京青年与传统文化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不高。

  “当代的大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阅读不够,传统节日的功能也日渐微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痛心地说,“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流行文化等后现代文化剥夺了学生太多的阅读时间。”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对传统的认同还好

  但在对传统的认同方面,问卷提供了令人欣慰的答案。

  中国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将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核心层次: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价值方面,对儒家道德的核心仁、义、礼、信、孝等,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过时东西”,而对于仁、忠、孝等传统道德,超过50%的人选择了“自小耳濡目染”。

  至于礼仪,作为一个特殊例子,在关于传统节日清明节的问题上,同样有超过50%选择“真心诚意去扫墓”。

  在人生理想方面,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自己理想的占10%,69%的人选择“我会考虑”,选择是“别人的事情”和“已经过时”的,分别是14%和7%。

  胡晓明认为,“与85年前相比,现在的青年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乐观的态度。当代青年的这种态度,说明传统文化仍然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厚实的基础的。”

  回答这份问卷的学生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三所著名高校,80%出生在城市,“他们代表中国青年中相当优秀的群体,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受用者,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是有用的。”胡晓明说。

  传统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这个问题,答卷中选择“很难说”的占了44%,“不乐观”和“很悲观”的有33%,只有23%的人选了“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然而与曾经对传统文化弃如敝履、热情拥抱“全盘西化”的一代五四青年相比,生活在“后现代”环境的当代青年,在如何对待中西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毕竟有了巨大的不同。

  在此次的调查问卷中,54%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30%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会在全球化的洗礼下涅更生”,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衰微甚至消逝殆尽”的只有10%。

  这说明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开放。这种开放,应该是源自对自己国家的信心。王博认为,国家越是强盛,人们对自己传统文化也就越有信心,同时也就会对外来文化采取非常开明的态度。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汉、唐时代,就是这样。

  开放的心态,才是一个正在走向崛起的大国的健康心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19
 以下是对北大、清华和人大三大名门校俯的本科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
  受调查者,100人,文、理、工科各占约1/3。虽然这是一份基数较小的“不完全的”答卷,但“窥豹一斑”,或可从中透露出,传统在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分量。

  对传统的认知不足

  在问卷中,有几组题目是考察人们对传统的认知程度的。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

  而对于四大文学名著,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

  另有两组题目,是考察对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了解程度的。结果,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

  而对于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的掌握程度,“学过点皮毛”(48%)和“一点不懂”(33%)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14%的人“大致掌握一些”,“精通”者仅5%。

  这和1994年北京几家研究单位对北京青年与传统文化的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不高。

  “当代的大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阅读不够,传统节日的功能也日渐微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痛心地说,“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流行文化等后现代文化剥夺了学生太多的阅读时间。”

  “从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大都给了一个中性的回答,对中国古典文献、艺术和习俗也很模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传统文化中不需要被消解的是否都被消解了?站在全球化的立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否已经牢靠?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对传统的认同还好

  但在对传统的认同方面,问卷提供了令人欣慰的答案。

  中国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将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核心层次: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价值方面,对儒家道德的核心仁、义、礼、信、孝等,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过时东西”,而对于仁、忠、孝等传统道德,超过50%的人选择了“自小耳濡目染”。

  至于礼仪,作为一个特殊例子,在关于传统节日清明节的问题上,同样有超过50%选择“真心诚意去扫墓”。

  在人生理想方面,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自己理想的占10%,69%的人选择“我会考虑”,选择是“别人的事情”和“已经过时”的,分别是14%和7%。

  胡晓明认为,“与85年前相比,现在的青年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乐观的态度。当代青年的这种态度,说明传统文化仍然是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厚实的基础的。”

  回答这份问卷的学生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三所著名高校,80%出生在城市,“他们代表中国青年中相当优秀的群体,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受用者,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是有用的。”胡晓明说。

  传统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这个问题,答卷中选择“很难说”的占了44%,“不乐观”和“很悲观”的有33%,只有23%的人选了“很乐观”和“比较乐观”。然而与曾经对传统文化弃如敝履、热情拥抱“全盘西化”的一代五四青年相比,生活在“后现代”环境的当代青年,在如何对待中西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毕竟有了巨大的不同。

  在此次的调查问卷中,54%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30%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会在全球化的洗礼下涅更生”,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衰微甚至消逝殆尽”的只有10%。

  这说明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开放。这种开放,应该是源自对自己国家的信心。王博认为,国家越是强盛,人们对自己传统文化也就越有信心,同时也就会对外来文化采取非常开明的态度。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汉、唐时代,就是这样。

  开放的心态,才是一个正在走向崛起的大国的健康心态。
第4个回答  2015-09-19
现代年轻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
国家越是强盛,人们对自己传统文化也就越有信心。
对外来文化采取非常开明的态度。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汉、唐时代,就是这样。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传承是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如教育、媒体、文化活动等,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例如,可以在学校开设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课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这些传统技艺。同时,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会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的增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年轻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应用。例如,传统节日、习俗和艺术形式通过现代媒体和技术手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年轻人的喜...

如何理解当下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1. 自我认同和文化归属感: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年轻人通过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2. 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年轻人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表达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敬意。3. 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疲劳: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
1.对文化遗产的重视:随着人们对文化认识的加深,他们开始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认识到其对当前社会的影响和价值。2.追求与众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寻找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在其中发现了传统文化。3.文化复兴:在一些地方,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已经引发了一场文化复兴,年轻人也因此开始关注。

现代年轻人为什么关注传统文化?
3、文化自信心的提高 多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人的目光,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4、经济实力的增强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了...

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意义何在?
个人觉得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力量,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现在年轻人之所以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力量。2.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3.中国...

年轻人应怎样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比如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一些传统风俗保存得还很好,都是我们可以了解研究的。立足传统才能走向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规定为必修课。同时...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极具魅力,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体系,这个体系传承悠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知识,本身极具魅力,正是因为这方面原因,年轻人才会被传统文化所吸引,并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自己这一代人的贡献,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

年轻人为什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是想让传统文化不被遗忘,继承发扬光大。近些年,政府和公众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也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年轻人积极参与其中,以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愈来愈多的楷模。二是为自身成长发展增加文化、思想视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古人孜孜以求的艺术结晶,它可以帮助当代...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不喜欢传统文化 知乎
1. 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能并非不尊重或不信任,而是缺乏兴趣。2. 在这个信息化和商业化的时代,流行文化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因为它们通常更具有刺激性和商业价值。3. 传统文化虽然蕴含深厚的商业潜力,但相较于流行文化,其商业价值可能不那么明显。因此,商业界更倾向于推广那些能够迅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