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将相和保护赵国为什么赵国也被秦国打败拉?

既然有将相和保护赵国为什么赵国也被秦国打败拉?
急用!!~~~~~
快~~~

赵国灭亡〗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悼襄王昏庸,废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立素无德行的赵迁为太子。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为赵杰出的将军,曾经于公元前233年大败秦军于肥(今河北卢龙),因功而封武安君。秦将素畏李牧,于是使反间计,用重金收买赵幽缪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郭开于是造谣说李牧与司马尚想谋反。幽缪王赵迁自幼昏庸,素无德行,听了谣言不加分析,就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秦军闻李牧已死,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破赵,一仗就杀了赵葱。秦军长驱直人,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将其流放到河南房陵。赵国大臣共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军进军代城。代王嘉降秦,赵国亡。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19907.html

看过寻秦记就应该知道 秦始皇就是赵国赵括之子赵盘
赵盘为了掩饰这个秘密 拼了命也会第一个把赵国灭了
哈哈

国力的强盛,不能看“伟人”本身的能力,关键是看他们能否对国家的整体制度作出有益的贡献。要问赵国为什么不如秦国,不如说秦国何以统一天下:主要原因,是秦国的所谓“变法”,也就是改革。一个国家制度是不可能永远符合现实的,因此改革也是必须不断进行的,能否成功改革,是国力能否强盛的关键。这不是1、2个官员能改变的。

六国论》中对赵国灭亡的原因描述如下:“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战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其中只是从军事层面上看待赵国的灭亡,事实上是不全面的。秦国依靠商鞅的变法,以法家的霸术思想改革国家。使秦国的军事空前强大,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的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为秦发动一场场大战争,灭六国的坚实基础。众所周知,战争,实际上是在比较双方国力的雄厚,谁最先消耗殆尽,谁就是失败者。
反观赵国,不仅仅没有像秦那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反而受到国内权贵势力的阻挠。因此,其国力在一年年的衰落下去,在战国末年,中国已经向封建社会转化,而转会最成功的是秦,不是赵。这就注定了秦要灭赵,统一中国。
在军事上,李牡被反间计所杀,确实是很可惜,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即使是有孙武这样的将军,赵国最后依然灭亡。因为赵国耗不过秦。并不是赵国用武不终,而是他没有那样的国力去用武终
原因在于,攻势思维的泛滥,还有秦国经济强,耗得下;赵国则相反。秦国有地势(高)和天险(函谷关),一般只需从一点防守。而赵国四面皆敌人。韩国人想不开帮秦国修水利,也帮了秦国大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9
赵国灭亡〗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卒,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悼襄王昏庸,废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立素无德行的赵迁为太子。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

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李牧为赵杰出的将军,曾经于公元前233年大败秦军于肥(今河北卢龙),因功而封武安君。秦将素畏李牧,于是使反间计,用重金收买赵幽缪王身边的宠臣郭开,郭开于是造谣说李牧与司马尚想谋反。幽缪王赵迁自幼昏庸,素无德行,听了谣言不加分析,就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秦军闻李牧已死,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破赵,一仗就杀了赵葱。秦军长驱直人,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将其流放到河南房陵。赵国大臣共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代三六年(公元前222年),秦军进军代城。代王嘉降秦,赵国亡。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第2个回答  2007-03-09
那时候蔺相如生病,廉颇坚守城池,秦军不能取胜,被秦国使用反间计,被赵王撤职,换赵括为将,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全军40万覆没,赵国国力大挫。

后来蔺相如病死,廉颇因奸臣郭开陷害,逃往他国。
赵国最终被秦所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3-09
将相和时期的赵国在战国中还是比较强大的,秦国为统一天下而征伐六国,而赵国聚秦教近,成为阻隘,最终秦国用反奸计离间赵国君臣,使其在长平之战失利,继而又买通郭开陷害廉颇,最终赵为秦所灭。纵观历史,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4个回答  2007-03-09
就因为长平一战阿,本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一直很强大,但是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了

既然将和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但最后赵国为什么被秦国灭了
赵国频繁的内乱,使其各项发展方略受到影响, 人力、物力诸方面损失颇多,这也是导致赵国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战国末期赵国曾遭受两次大的自然灾害: 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今河北满城西北)以西,北至平阴(今山西阳高东南),大部分建筑物都倒塌损坏,地面裂开的口子东西有一百三十...

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首先就是赵国的政权并不怎么稳定,这一直是赵国所没能解决好的问题。许多赵国国君经历过政变,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赵武灵王,都被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宫殿当中。而最后一任赵国国君也因为猜忌李牧会率领兵马夺取自己的位置,而换掉了赵军的统兵将领,这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赵国曾经有一...

既然有将相和保护赵国为什么赵国也被秦国打败拉?
因为赵国耗不过秦。并不是赵国用武不终,而是他没有那样的国力去用武终原因在于,攻势思维的泛滥,还有秦国经济强,耗得下;赵国则相反。秦国有地势(高)和天险(函谷关),一般只需从一点防守。而赵国四面皆敌人。韩国人想不开帮秦国修水利,也帮了秦国大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既然将相和那么最后赵国还是被秦国消灭
将相和与秦国消灭赵国没有直接联系。赵国被秦国消灭的直接原因是赵王杀掉了名将李牧。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79年,秦国攻占赵都邯郸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国彻底消灭赵国是在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秦国消灭离将相和的故事间隔了半个世纪。秦国消灭赵国时俩人早已去世。就像1957年发生的事情对现在社会不会产生...

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为么秦国灭亡了?
昌平大战之败,赵国元气大伤,但赵国的灭亡其原因在于一个叫郭开的人,来说说郭开的“伟绩”吧:1、谗言退廉颇。(廉颇为战国名将,性格刚毅耿直,忠王爱国。郭开怕廉颇归赵后威胁到自己,收买赵王特使诬陷廉颇已老不堪用)2、声色控赵王(献淫乱的胡女给赵王迁,后胡女被立为王后。而且将赵王放在...

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
第一点可能说得多一些,因为非常重要: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经历过变法改革,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秦国更于之前就推行商鞅变法。但是这两个变革也有差距,秦国的变法从根本上扼杀了旧权贵世袭垄断财富名利的可能,让普通国民也可以有机会通过战功和生产来换取爵位,这是历史上一种空前的突破,...

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
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

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为什么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灭了
因为人都会老,会死,君王中就会昏庸,奸臣终究会出现,赵国终究会衰弱。

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后赵国什么还是被秦国灭掉了呢?
一方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谈和,一方面派间谍携重金潜入赵都,贿买郭开,散布流言,诬告李牧私自与秦讲和,相约在破赵后分地代郡。赵王迁听信谗言,遂命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为将。李牧拒不受命,被赵王杀死。李牧治军有方,爱护部属,在边防与官兵共同生活、战斗多年,颇得...

既然将相齐心协力保卫赵国,最后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掉了呢?
将相齐心只保得了一时,后来蔺相如死了,廉颇老矣,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秦国综合实力强于赵国,是国家制度层面的胜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