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小时候经常目睹父母打架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很严重的心理阴影吗?_百度...
1. 小时候经常目睹父母打架的孩子,长大后的确可能会遭受严重的心理阴影。这种经历可能导致孩子在情感发展上遇到困难,甚至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2.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如何被孩子所观...
孩子看见父母打架的心理影响
1、孩子幸福感缺失。经常目睹父母吵架,在孩子心里会有一种家庭不幸福的感觉,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够恩爱,内心会觉得自己的家庭是破碎的,父母动辄就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孩子内心会惧怕爸爸和妈妈分开,内心会非常的恐惧没有安全感,幸福感自然就会缺失。2、性格缺陷是避免不了的。父...
爸妈打架对孩子的影响
爸妈打架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影响一:孩子产生心理创伤。 目睹父母打架,孩子可能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全和恐惧。他们可能会觉得家庭是危险的,导致他们内心产生长期的焦虑和心理阴影。这种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使他们对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感。影响二:孩子行为模仿。 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的...
小时候经常目睹父母打架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很严重的心理阴影吗?
必须的!!!至于阴影面积嘛……
孩子目睹了家暴,会有什么心理阴影?
我觉得如果孩子目睹了家暴的过程,那么,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很严重的阴影,所以他会出现很多变化所比如非常的胆小,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都是因为目睹家暴过程产生的影响 孩子目睹家暴过程,会对自身有什么影响?1.自卑 一些家长打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来表明孩子接受教育了。实际上,这样...
小时候经常目睹父母打架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很严重的心理阴影吗?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
经常挨打孩子心理会有阴影吗?
会直接导致一个孩子身体受伤,孩子在成长阶段,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暴力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情况。有些不负责的父母用棍棒打孩子,这是重责情况,轻则体罚,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分清对错,不到严重情况,不可对孩子使用暴力。家暴过后的孩子,心理建设方面都是不太健全的,可能是比较胆小怕事,或者是...
小时候经常目睹父母打架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很严重的心理阴影吗?
就比如,小时候经常看到父母打架的孩子,长大之后不是有暴力侵向就是有会觉得自己很无助,在很多时候呢,我们总是不能去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就会导致孩子在很多时候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心理影响,在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去照顾到孩子的感受的。父母如何照顾孩子的感受 父母是需要照顾到孩子的感受的,因为很多...
从小有家暴的家庭,子女长大了,心理是否会正常呢?
孩子从小就会对施暴者产生憎恨的心态,他们小的时候无力反抗,但是在长大了之后很有可能会对施暴者进行反击。有些孩子会因为常年的憎恨迷失自己,在长大了之后如果施暴者继续施暴,孩子一定会反击的。孩子可能一生都无法原谅施暴者,两个人最后从亲人变成了仇人。孩子的内心从小就被仇恨迷失了双眼,对孩子的...
我和老公打架背女儿看见是不是下到了有阴有恐惧感影
父母打架被女儿看到,小孩子肯定会有心理阴影,关键是,怎么让她消除心理阴影!首先,应该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安全包容的气氛。孩子受惊后,可能会爱哭、发脾气或者不说话,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父母可以尊重这些表达方式,并且多陪伴她,让她感受到关爱,觉得有人可以依靠。这个阶段,不要逼孩子开口,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