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开发院地效开发中心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605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天翼一号--DF-100,是中国首台实用型地效飞机,由李绪鄂总指挥、顾诵芬等专家团队设计和制造。研制始于1995年,首飞成功于1998年11月10日,地点在湖北荆门市漳河水库。DF-100主要用于商业运营,如2000年与浙江省湖州市合作,游客可以乘坐它游览太湖。该飞行器可载15人,配备两台300马力航空发动机,机长16.15米,高4.91米,宽10.98米。最大平飞速度200公里/小时,航程400公里,起飞重量4900公斤,有效载重1125公斤。它在巡航时飞行高度0.6至1.2米,抗浪高度0.9至1.4米,以飞行速度快和无高空风险而引人注目。由于无需建机场,飞行平稳,适用于江河湖海、草原等地,适用于客运、货运、旅游、救援、海上缉私和海洋监测等多种场景。
另一款地效飞行器是原苏联的"小鹰",由阿列克谢耶夫总设计师设计,下诺夫哥罗德造船厂生产。这款两栖作战地效飞行器于60年代开始设计,1972年首次试飞,标志着苏联在地效飞行器技术上的一项重要突破。尽管具体技术参数未在文中详述,但同样展示了地效飞行器在军事和运输领域的潜力。
也称作翼地效应机,是一种利用翼地效应飞行的飞行器。地效飞行器主要在地效区飞行,也就是贴近地面、水面飞行。在1980年代,前苏联实验的喷射推进的Ekranoplan就是地效飞行器,极限飞行重量可以达1000公吨,还在冷战时期的隐密情况下测试,被美国称为里海怪物。
地效飞行器现在还有军事价值吗
当然有。平常用于边境水面巡逻。战时可携带导弹等武器,对敌发动攻击。现在,还在向无人地效飞行器发展,甚至可以攻击敌方水面舰艇。
地效飞机未来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效飞行器的未来将展现出无限可能。它不仅能在海洋探索、海上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够开辟全新的空中交通方式,促进全球交通网络的优化与升级。在不远的未来,地效飞行器有望成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拓展空中与海洋领域的重要工具。
地效飞行器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
为了保证足够的地效,地效飞行器设计上更像气垫船,产生了巨大升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阻力,从气动角度来说非常不适合飞行。而飞行器本身对于地效非常敏感,一旦离开极其有限的地效高度,其拙劣的飞行性能就暴露无疑,而低空海面飞行对于船舶航行其实很不安全,还有噪声问题。【背景】地效飞行器,也称作翼地...
什么是地效飞行器
飞行器(Ground effect in aircraft)是介于飞机、舰船和气垫船之间的一种新型高速飞行器。与普通飞机不同的是,地效飞行器主要在地效区飞行,也就是贴近地面、水面飞行,而飞机主要在地效区以外飞行;与气垫船不同的是,气垫船靠自身动力产生气垫,而地效飞行器靠地面效应产生气垫。 翼地效应机,也称作地效飞行器,是一种...
地效飞行器会替代部分航班吗
会。地效飞行器会替代部分航班,地效飞行器(Ground effect in aircraft),也叫地效翼船或翼地效应机,是介于飞机和舰船之间的一种新型高速飞行器。
地效飞机的技术障碍
首先是地效飞行器设计理论还不成熟。与常规飞机设计不同,这种飞行器由于在飞行中,不仅受地面效应影响,还会受到海情、浪高的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在整个航行过程中大都处于非定常飞行状态,空气动力原理十分复杂,特别对飞行器操稳特性的控制和操纵面的设计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这种飞行器的设计大量依靠风洞...
地效飞机的未来发展
飞行器的选材也是一大难题,既要能经受海面的冲击和振动,又要能耐海水的腐蚀既要足够的结实,又不能太重,还应有更好的耐应力疲劳性能。正是存在以上许多未知或不定的对安全性和舒适性有很大威胁的因素,给地效飞行器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可以深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上问题必将一一...
地效飞行器的飞行原理 地效飞行器的技术特点
一、地效飞行器的飞行原理 飞行器贴近地面或水面时,气流流过机翼后会向后下方流动,地面或水面会产生反作用力。当飞行器飞行高度小于或等于机翼长度的一半时,机体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陡然增加,阻力减小。这种现象被称为地面效应,是地效飞行技术的基础。地效飞行器通过利用地面效应,诱导阻力减小,获得更...
地效飞机独特性能
地效飞行器具有多航态营运特性,包括低速排水航行、中速气垫状态航行和高速离水航行。它们具有高耐波性与适航性,大多能在3级海情下顺利起降,在浪高小于3米时稳定安全地巡航航行。地效飞行器还具有两栖性,能够在水面、冰面、雪地上低空掠行,并具有一定的爬坡、登岸能力,不受航道环境和码头条件限制,...
中国地效飞行器研制情况
中评社香港7月13日电/一直备受争议的地效飞行器日前在上海同济大学研制成功,这种比轮船更快捷更舒适、比飞机更安全更省油的飞行器,在得到航空管制开放的条件下,将在货物运输、旅行观光等民用领域以及军事领域拥有良好前景。鉴于地效飞行器的性能特征,有军事分析人士认为,这将是未来登陆作战的理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