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19

1、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2、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3、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4、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 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 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 凌晨04:12。

扩展资料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当地时间半夜零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当地时间凌晨二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当地时间凌晨四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当地时间早晨六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当地时间上昼八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当地时间上昼十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当地时间中午十二时。中午一词,为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的时间节点连用。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当地时间下昼二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当地时间下昼四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当地时间傍晚六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当地时间晚上八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当地时间晚上十时。



古代,人们都有那些计时方法
5. 日晷测定:利用日晷(带有指针和刻度的石质板面)测量日影的位置,以此来确定时间,同样仅适用于日间。6. 铜壶滴漏:更为精确的计时工具,由多个漏壶组合而成,利用水滴的速度变化来计量时间,如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所展示的那样。7. 钟表的传入:自明代起,中国引入了西方的钟表,这时的日晷和铜壶滴...

古代人的计时方法有哪些
1、地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2、十二时段计时法 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

古代的计时方法有哪些
古代的计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日晷计时 日晷是古老的一种计时工具,利用太阳的影子来计时。通过放置一个标杆,观察标杆影子的移动,可以确定时间。这种方法的精度依赖于地理位置和太阳的角度。2. 漏刻计时 漏刻是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时的装置,主要包括铜壶滴漏和沙漏。通过观测容器中水滴或沙粒的数...

古代人的计时方法有哪些
1. 地支时辰计时法 古人将一日夜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名称加上“时”字来表示,如子时、丑时、寅时等,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例如,子时对应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2. 十二时段计时法 一昼夜被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约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这些时段的名称包括夜半、鸡鸣、平旦...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

古代计时方法有哪六种
1. 干支计时法:古代中国采用干支纪年法,将天干地支相结合,形成六十个不同的组合,用以表示年、月、日、时。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黄历中使用。2. 百刻制:百刻制是将一天划分为一百个等分,每个等分即一刻。这种计时法在中国古代用于精确的 时间划分,尤其在天文观测和历法计算中应用广泛...

古代人类计时方法有哪些
4. 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特定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燃烧时间的长短被用来计算时间间隔。随后,人们开始使用蜡烛或油灯的燃烧时间来计时。5. 沙漏 沙漏通过沙子均匀地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中来计时。这种工具在中世纪的水手们出海航行时非常实用。6. 机械钟(公元1世纪)最早的机械钟是通过重物...

古人没有钟表是如何计时的?
古人发明了漏刻的方法。漏刻就是利用水流的均衡性原理,在壶里盛水,通过观察壶上刻有时间的标尺(叫刻箭)位置来判断时间。漏刻的方式由于不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在中国民间长期被广泛使用。机械动力的计时器在中国古代也是存在的。宋代苏颂在张衡发明的水运浑天仪的基础上改造完成的水运仪象台可以准确...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天干地支计时法 在中国古代,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配对,可以形成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甲子、乙丑等,这些组合循环使用,形成了一种周期...

古代的时间单位和计时方法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