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如:斑竹 比翼鸟 碧血 丹青.....谢谢

  斑竹又名湘妃竹,湖南特产,出于君山和九嶷山。斑竹是一种情竹,它一年内2次发笋,第一次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如"孝儿敬母"。第二次在9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中间,如"慈母护儿"。斑竹特有的斑点就是第一次发笋后长出来的,一圈圈紫色的花纹,好象一滴滴珠泪。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是君山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1986年北京紫竹园公园曾在君山引种了10多株斑竹,今日看去斑点已逐步退化不明显就是一个例证。

  而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历代文人雅士对此多有题咏,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毛泽东也于1961年在《七律·答友人》一诗中用"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表达了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之心。
  比翼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唐自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碧血:出自“血化为碧”这个典故

  《庄子·外物》中讲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就是说周敬王的夫人蒙冤为人所杀,血三年化为碧玉。

  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忠诚但却不被信任。碧血的意思就代表了主人是一个忠诚坚贞的人。后来人们常常用“碧血”来指忠贞坚强的人或烈士
  丹青
  【绘画术语】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06
斑竹又叫湘妃竹,是刚竹的变形;当地人还称它为奇怪竹;奇就奇在倘若将斑竹移栽别处,第二年斑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怪也怪在如果再将这株竹子移回君山,下一年又是斑痕累累的了。
斑竹为湖南特产,在君山,它集中生长在斑竹山上。斑竹是一种极富人观赏价值的珍奇植物,有着优美的神话故事。晋张晔《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又如李珩《竹谱详录》卷云:“泪竹生于湘九疑山中......” 《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
君山斑竹,誊满古今。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出斑竹”。它秀拔莹润,竹竿上点点雅丽的紫色斑点,正如施肩吾《湘竹词》云:“万古湘江竹(即湘妃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雅士用大笔为它挥洒过浓墨。唐代诗人高骈曾写有《湘浦曲》,诗云:
“虞帝南巡竞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且斑”。
清初著名诗人施闺章在《江行杂咏》中写有《见斑竹》的观感。
“碧玉森森绿水湾,风鸣环佩满湘山。游人自洒离愁泪,不是当年旧泪斑”。
毛泽东于1961的年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答友人》一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它表达了对二妃的同情和赞美,其中“斑竹”就是出自此典。这些层出不穷的诗词歌赋直接描写了斑竹和湘妃的神秘关系,缠绵悱恻,撼魄动人。
然而,斑竹在生态上也有其特点。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生长与土壤、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它们的花纹实质上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它一年之内发再次笋子,第一次在四、五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象孝顺的“子女”紧紧地团聚在“母亲”的周围朝拜似的,被人称为“孝儿敬母”。当竹竿脱去笋衣后,它们浑身油光并无斑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九月时,才开始渐渐长斑,云纹紫色,宛如泪痕,“ 红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第二次发笋在九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丛的中间,去迎接那明媚的春光。当地人将这种现象意味深长地叫做“慈母护儿”,多么奇特,多么富有人间生活气息啊!

比翼鸟古称鹣鹣。传说此鸟不比不飞,《尔雅·释地》云:“南方有比翼鸟也峭比不飞,其各谓之鹣鹣。”《山海经》亦云:“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记》卷上引《博物志余》讲得更为详细:“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如此奇异的鸟,古人必然要附会于一定的休咎兆验。《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此外诸说则多为休应,如《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如此等等。
尽管比翼鸟“不比不飞”的特点源于传说,中国的民众还是把它取作吉祥物。首先,以其喻和美的夫妇。白居易有名的《长恨歌》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婚联中以比翼鸟入对的更多,如:
云路高翔比翼鸟,龙池涤种并头莲。
海誓山盟同心永结,天高地阔比翼齐飞。
其次,以其喻亲善的朋友。曹植《送应氏》诗之二云:“山川阴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丹青 :中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青色等,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 民间也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恶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第2个回答  2007-05-07
补充下那个碧血就是“苌虹化碧”
李贺还有诗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前年土中碧
苌弘(?-前492年)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又称苌叔。刘氏与晋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帮助范氏,晋卿赵鞅为此来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神话传说其血三年化为碧玉。《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有《苌弘》15篇,今佚。《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吕氏春秋》、《左传》、《国语》、《搜神记》、《拾遗记》等均载其事迹。说法不一,大同小异。

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戮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彪�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晋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我也便告辞回国复命去了。”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不慎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内侍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曰:“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作内应”云云,周敬王把信传给刘文公,刘看了大怒,不辨真假,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搜捕苌弘,诛灭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

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剖腹开膛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后人遂用“苌弘化碧、血化碧、碧化、碧血、血碧、三年化碧”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亦写青绿的颜色。关汉卿《窦娥冤》:“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辛弃疾《兰陵王》:“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顾况《露青竹杖歌》:“玉润犹沾玉垒雪,碧鲜似染苌弘血。”温庭筠《马嵬诗》:“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参考资料:http://www.qzwb.com.cn/gb/content/2004-07/08/content_1286771.htm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献芹 自谦说法。《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

唐诗宋词中最常用的典故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 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 ...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1、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典故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附: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谁知道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碧血:出自“血化为碧”这个典故 《庄子·外物》中讲到“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就是说周敬王的夫人蒙冤为人所杀,血三年化为碧玉。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忠诚但却不被信任。碧血的意思就代表了主人是一个忠诚坚贞的人。后来人们常常用“...

高考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

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赶,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9、...

40例诗歌常用典故一览(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32.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

【国学文化】十五个经典的文学典故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10 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赶,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 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

初中古诗典故知识点归纳总结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