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这件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件事。
拓展资料:
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此事指的就是它的上一句,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出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水调歌头·中秋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什么
但细细思之又觉不妥。“此事古难全”从字面解释应是“这种事(或情况)从古就难以两全”,这时如果把“此事”换成“标准答案”则成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事从古就难以两全”,意思糅合,不伦不类,显然不妥。
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的意思_百度...
“此事”指的就是上文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自古以来都无法改变,无法全美的事!1、释义: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也有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2、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后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
1《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1《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2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这首词出自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此事”指的是“此事古难全”前面的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件事。这句话意思是人一生中有悲伤,高兴,离别,相聚,天有阴晴,月亮有圆,也有残缺,这些都是自古就有的,不可能有完美。
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是什么意思
指这件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件事。
“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此事”是指人们团聚,月亮常圆,这些美好的事情
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是什么意思
这事至古以来就难以实现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1. 《水调歌头》中的“此事”指的是人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阴晴圆缺这两个自然现象。2. 苏轼在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在密州创作了这首词,当时他已经有七年没有见到他的弟弟苏辙。3. 这首词以中秋明月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指的是:“___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翻译一下就是 在月亮圆的时候,人也是团圆的。但这样的情况是"古难全“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么多的的月圆之夜思念亲人的诗作和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也就释然了,说只要人平安长久,能共享这美丽的月光就好了 ...
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什么
此事是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此事古难全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原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