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章句集注 马氏 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23
《论语集注》凝聚了朱子的毕生心血,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是“大略本程氏学,通取注疏古今诸儒之说,间复断以己意” [14]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一,以程氏之学为主,兼采时人之说。朱熹为《论语》所做的注解之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原因就在于该书除了朱熹本人的注解外,还大量引用了前贤和时人的注解。据笔者统计,在《论语集注》中,直接提到姓氏的注解有26家521处,另有不知姓氏者15处。这些注解遍布各个篇章。具体分布如下:
《学而》篇,引程子12处,引谢氏、游氏各3处,引尹氏6处,引或曰1处,引马氏、杨氏、洪氏、胡氏、吴氏、范氏、张敬夫各1处。
《为政》篇,引程子10处,引范氏、胡氏各4处,引周氏、吕氏、谢氏、陆氏、马氏、张敬夫各1处。
《八佾》篇,引程子7处,引谢氏、尹氏、杨氏各5处,引范氏4处,引或曰2处,引李氏、黄氏、吕氏、苏氏、吴氏、游氏、赵伯循各1处。
《里仁》篇,引程子8处,引谢氏、胡氏各4处,引尹氏、范氏各3处,引杨氏2处,引或曰1处,引孔氏、吴氏、游氏各1处。
《公冶长》篇,引程子13处,引谢氏、范氏、胡氏各3处,引苏氏2处,引或曰2处,引吴氏、张子各1处。
《雍也》篇,引程子17处,引谢氏3处,引尹氏、范氏、杨氏、胡氏、吕氏、张敬夫各2处,引张子3处,引或曰1处,引洪氏、侯氏各1处。
《述而》篇,引程子12处,引谢氏5处,引尹氏5处,引晁氏2处,引杨氏2处,引范氏、洪氏、吕氏、苏氏、吴氏、张子、张敬夫各1处。
《泰伯》篇,引程子9处,引尹氏3处,引范氏、杨氏各2处,引或曰2处,引谢氏、苏氏、吴氏、晁氏、马氏、张子各1处。
《子罕》篇,引程子11处,引谢氏3处,引尹氏4处,引范氏、杨氏各5处,引张子、吴氏、侯氏各2处,引马氏、孔氏、吕氏、洪氏、胡氏各1处。
《乡党》篇,引程子、晁氏、陆氏各2处,引谢氏3处,引范氏、杨氏各4处,引或曰1处,引尹氏、苏氏、邢氏、张子各1处。
《先进》篇,引程子8处,引胡氏6处,引尹氏4处,引范氏5处,引或云1处,引王氏、洪氏、杨氏、吴氏、张子、张敬夫各1处。
《颜渊》篇,引程子9处,引杨氏6处,引胡氏、尹氏各4处,引范氏3处,引谢氏、晁氏、曾氏各1处。
《子路》篇,引程子12处,引谢氏、范氏、尹氏各3处,引杨氏5处,引胡氏4处,引苏氏、吴氏各1处。
《宪问》篇,引程子9处,引谢氏4处,引尹氏5处,引范氏3处,引杨氏2处,引胡氏6处,引或曰2处,引李氏、苏氏、洪氏各1处。
《卫灵公》篇,引程子7处,引谢氏、李氏、张子各2处,引尹氏7处,引范氏3处,引杨氏4处,引何氏、苏氏、胡氏各1处。
《季氏》篇,引程子、杨氏、苏氏、吴氏、范氏、胡氏各1处,引谢氏2处,引尹氏5处,引洪氏2处。
《阳货》篇,引程子5处,引张敬夫、李氏、胡氏、尹氏各2处,引范氏4处,引杨氏3处,引王氏、何氏、侯氏、苏氏各1处。
《微子》篇,引程子、胡氏、范氏、尹氏各2处,引张子3处,引或曰2处,引谢氏、李氏、杨氏各1处。
《子张》篇,引程子4处,引谢氏3处,引尹氏4处,引杨氏2处,引苏氏、吴氏、范氏各1处。
《尧曰》篇,引程子1、孔氏、杨氏各1处,引尹氏2处。[1]
合计上述所列,共计536处,其中程子共159处,尹氏67处,范氏54处,杨氏49处,谢氏47处,胡氏42处,张子16处,或曰15处,苏氏12处,吴氏12处,洪氏8处,张敬夫8处,李氏7处,吕氏6处,晁氏6处,游氏5处,马氏4处,侯氏4处,陆氏3处,孔氏3处,何氏2处,王氏2处,周氏1处,赵伯循1处,黄氏1处,邢氏1处,曾氏1处
根据以上统计,可得出如下认识:朱熹引用的注解以程氏为最多,达159处,约占总数的29.5%。其次是程门弟子,如尹焞、范祖禹、杨时、谢良佐、吕希哲、吕大临、游酢、侯仲良八家注解232处,约占总数的43.2%。二者相加达到433处,约占总数的72.7%。再次是时人注解如胡寅、张载、苏轼、吴棫、洪适、张敬夫、李郁、晁说之、周孚先、赵伯循、王雱、黄祖舜、曾几之注解117处,约占总数的21.8%。最后是汉唐古注如孔安国、马融、何晏、陆德明、邢昺之注解13处,约占总数的2.4%。这就清楚地表明,朱熹之《论语集注》,是以时人特别是二程及其弟子的言论思想为主来解释《论语》,这样做的结果,就把《论语》纳入了一种新的经学解释范式,代替了汉魏以来对《论语》的解释,成为宋儒解《论》的代表作

马氏就是马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标点符号是怎么产生的
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小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至于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竖线,则晚至明代才出现。 据此说来,汉语...

符号是如何产生的
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到了宋朝,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称为句读(音du,古文语句中的短暂停顿).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

朱元璋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朱熹是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按照那时候的地域划分,与朱元璋算是大同乡了。他在南宋历事四朝,曾任秘阁修撰,著有《四书集注》——有这样的大学问家兼高官作为祖上,朱氏家族就很有面子了。但是,朱元璋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不愿意借别人来荣耀自己,也用不着找一个古代名人来给自己脸上贴金。 他的贫穷家世和早年的...

孔子的十大门徒分别是谁大神们帮帮忙
司马耕(?—前481年) 司马氏,名耕,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春秋末年宋国人。《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樊须(约前505—?) 樊氏,名须,字子迟,通称樊迟。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

请问孔子弟子有七十二贤都是谁
▪ 句井疆 ( 子疆 )▪ 罕父黑 ( 子索 )▪ 秦商 ( 子丕 )▪ 申党 ( 周 )▪ 颜之仆 ( 叔 )▪ 荣旗 ( 子祈 )▪ 县成 ( 子祺 )▪ 左人郢 ( 行 )▪ 燕伋 ( 思 )▪ 郑邦 ( 子徒 )▪ 秦非 ( 子之 ...

孔门七十二贤者都是谁?
(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春秋末年宋国人。《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樊须(约前505—?) 樊氏,名须,字子迟,通称樊迟。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

求《四库全书》的总目录
【四书类】孟子注疏、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 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四书集编、 120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四书纂疏、大学疏义、论孟...

先秦儒学(孔孟荀)·宋明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研究
他们着重研究的有《易》、《春秋》、《诗》、《礼》,当然儒家经典中阐释最多的,则为《四书》,这是宋明理学的“先秦儒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自二程提倡《四书》,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之后,《四书》的地位高过《五经》,《四书》类的著作,汗牛充栋。 理学家注释儒家经典,把它纳入理学轨辙...

国学入门看那些书?大家入门看的都是什么书
、《朱子家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胸中有书 2019-12-16 · 目中有人,胸中有书,专注语文 胸中有书 采纳数:712 获赞数:4183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可以看四书五经。季羡林写的关于论语的书籍,或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求中国古代各名典籍简介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