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于其求答案,不如学会如何解答,考试的时候可没有人给你答案哦,下面提供做阅读题的技巧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的五个答题步骤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
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
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一诺千金阅读答案默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
五上《新领程》答案
3、(1)逗弄 (2)怪不得 (3)同“无赖”,指顽皮、淘气。我最喜欢第1句,因为这句诗写出了孩子的无忧无虑,轻松自然。我最喜欢第2句,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孩子们的聪明伶俐,充满奇思妙想,想象力丰富。我最喜欢第3句,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淘气可爱,充满童真童趣。4、略5、改写《牧童》在一个月光皎洁...
名人谈写作文君
语音的教科书播放洞察力的作用爱 文本编写的教科书剧本,合作表演再现的情况下,以激发学生的愿望说,趁热打铁,该部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一诺千金的理解,幸福的议会一诺千金朋友。 科讲故事:在新加坡留学的学生,拿着票在机场返回后未能登机,因为只有他在国家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尚未返回,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在德国的一项...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九色鹿》
对,答应了就必须要做到,“誓”就是一诺千金。 8.过渡:调达有没有真的象他誓言中所的那样去做呢?反而怎么样?(相机板书:卖) 四、第二板块:“卖” 1.什么原因让他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呢?请默读课文6、7自然段。 2.学生交流,相机提问 (1)那是一个怎样的王妃?(贪慕虚荣)这就为后文调达出卖救命恩人九色鹿...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守信》教案三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守信”两字的理解。 二、演读结合感悟朗读。 1、 我们已经读懂了课文,你们想不想把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演出来? 2、 自由选择课文3-10自然段多演读几遍。(在四人小组中进行),思考相关问题。组内讨论交流:当爸妈刚刚离开时,宋庆龄在想什么? 3、 分角色朗读...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九色鹿》优秀教案范文
(6)在金钱的诱惑下,那个人忘记了曾经立下的誓言,带人前去捕杀恩人——九色鹿,让我们自己来读读第十自然段那个人的话,看看他的行为和话语让你想到了哪些词?(生: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 3、是呀,美丽、勇敢的九色鹿救了那个人的命,而他却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实在是太可恶了!这还是...
墨与砚这篇短文主要通过什么展开古事情节.请用横线分别从短文中画出来...
墨与砚这篇短文主要通过什么展开古事情节.请用横线分别从短文中画出来 真诚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是对过去的肯定,是对现在的追求,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真诚"是君子最重要的美德,翻阅诗书,我们不难看到:刘备因以一颗真诚的心打动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而梁山上,那帮英雄好汉一诺千金,为一颗真诚的心而两肋插...
关于螳螂捕蝉的成语典故还有哪些?
(一)读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学生交流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读读想想然后交流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大臣们的顾虑,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借助春秋诸侯争霸图了解当时的形势,并通过引导学生模拟读吴王的话体会吴王的执迷不悟。 (二)研读2——11节,感悟故事...
课文《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珍惜友谊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并让学生进行表演,从学生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表哥驾到》教案范本
1、通过圈划、讨论、朗读,感受并理解“我”在表哥来访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变化,理解小小说反映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2、朗读、讨论,体会大词小用的语言风格对表现人物心理感受及个性的作用。 3、改变叙述人物的身份,模仿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学习心理变化的写作,并初步模仿 “大词小用”的语言特点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