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与什么观念转变有关

如题所述

摘要:本文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媒介文化 后现代性 审美观念
  
  媒介文化是近年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涉及到了包括文学艺术、价值体系、制度建设在内的诸多边界,甚至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媒介文化的话语也从公共领域转向私人领域、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大众、从社会政治经济转向日常生活、从严肃价值观念的推广和道德的教化转向审美体验甚至功能的快感。可以说,媒体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塑着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文化,高调追捧者有之,怀疑批判者有之,但一味的追捧和批判并无益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媒介文化。本文拟对当代媒介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媒介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理解媒介文化
  
  对媒介文化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001)。该学派诸多成员,如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阿多诺(Theodor 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人,对所谓“文化工业”的批判就已经包括了大众媒介这一维度。后来,伯明翰学派(theBirmingham School)的先驱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又进一步拓宽了对大众媒介研究的视域;“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第二届主任霍尔(stuart Hall)的论文《编码,解码》更是成为大众媒介研究的经典之作。虽然上述对大众媒介的关注产生的时间比较早,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媒介文化却直到晚近才出现。在西方研究界(主要是英语研究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媒介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才不断问世,媒介文化逐渐成为显学。而在中国内地,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界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媒介文化一词。可见,无论是对西方还是对中国学界来说,媒介文化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学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谓不计其数。但是,如何理解和界定媒介文化却一直众说纷纭。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媒介文化是一种压制性的意识形态,它不但不能提升大众的精神境界,反而以虚假的自由误导大众,让大众沉醉于单向度的感官享受中。而费斯克(JohnFiske)则倾向于从消费实践角度理解媒体文化。他认为,媒介文化是动态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选择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并能动地创造他们所需要的意义和陕感。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突出强调了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力量。他认为,正因为有了媒介,人类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社会活动;媒介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文化样态的不同;媒介会消灭一种文化,同时引进另一种文化。而在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看来,媒介文化创造出了一个超现实的“拟仿”世界,它使一切真实失去稳定性,并最终促使主体趋向多重化、离散化;它的存在就是填充人们不断变换的、不确定的需要。显然,媒介文化的开放性与超越性给它的理论界定带来了难度,因为我们既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理解媒介文化,也可以从受众消费角度理解媒介文化;既可以从政治经济制度角度来解释媒体文化,也可以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解释媒介文化。如美国学者凯尔纳(Douglas Kellner)所言,媒介文化极为复杂,至今它依然抵触任何较为综合的理论概括,因为高度综合的理论往往是片面化的,会对媒介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视而不见。
  在对媒介文化众声喧哗的诸多界定中,凯尔纳对媒介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可谓独树一帜。在发表于1995年的《媒介文化》一书中,凯尔纳首先肯定了“媒介文化”这一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他说:“‘媒介文化’这一概念既可方便表示文化工业的产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形式(即文化),也能表明它们的生产和发行模式(即媒介技术和产业)。它避开了诸如‘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之类的意识形态用语,同时也让人们关注到媒介文化得以制作、流布和消费的那种生产、发行与接受的循环。此概念也消除了介于文化、媒介和传播等研究领域间的人为阻隔,使得人们注意到媒介文化体制中文化与传播媒介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打破了‘文化’与‘传播’间的具体界限。”“‘媒介文化’一词还有一个好处,它表明: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媒介文化,媒介已经拓殖了文化,并已成为配送和散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大众传播媒介已取代了先前那些书籍或口语文化模式,我们已生活在一个由媒介主宰着休闲和文化的世界里。”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凯尔纳正是用“媒介文化”这一概念抹掉了“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等称谓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又把媒介文化和传播的所有形式都看成是值得审视和批判的对象,有意识地把媒介文化纳入文化研究的框架中进行思考,明确了媒介文化与文化研究的基本关系。
  而对于媒介文化的内涵,凯尔纳则进行了这样的界定:
  媒体文化是诸种系统的组合:从电台和声音的复制(慢转唱片、磁带、激光唱盘以及诸如收音机、磁带录音机等传播器械)、电影及其放送模式(剧场放映、录像带出租、电视播放等)、包括报纸和杂志在内的印刷媒体和一直到位于媒体文化中心的电视等。媒体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常常调度人的视觉与听觉。形形色色的媒介——电台、电影、电视和包括像杂志、报纸和连环漫画册在内的印刷品——要么以视觉为主或以听觉为主,要么两者兼用,同时对方方面面的情绪、情感和观众等产生影响。媒体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是依照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加以组织的,同时它也要遵循惯例性的程式、法则和规定等,分门别类地为大众制作产品。因而,它是~种商业文化的形式,其产品就是商品,试图吸纳那些对资本的积累感兴趣的大公司所查的私营利润。媒体文化的目标在于庞大的受众,因而它必须回应于当代的主旋律和所思所想等,是极为时事化的,它为当代社会生活提供种种的写照。但是,媒体文化也是高科技的文化,调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换言之,在凯尔纳看来,媒介文化是由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共同构建的、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同时是图像文化、商业文化和高科技文化。笔者以为,从这三个层面人手,我们也确实更容易破译媒介文化的秘密。
  
  二、媒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按照凯尔纳的观点,媒介文化首先是一种主要诉诸于人们的感观体验的图像文化。当代社会,电子媒介,诸如电脑和电视,已经使文化的存在形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真正的形象社会,所有的东西——真实存在的、未曾见过的、未能描述的、不可表达的等等,都通过电子媒介成功地转换成可视物和惯常的文化现象。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既不会像现实主义那样讨论外部事物问题,也不会像现代主义那样强调内在意义的深刻性(如深刻揭露异化和荒诞)。要求人们深入其中不断地阐释和挖掘。图像拒绝也无需任何解释,它只是平面化地展示,提供给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分离了的视觉形象。图像文化不提供任何现代主义经典作品所具有的深度价值和终极意义,也没有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寓义。这种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不仅如此,在媒介文化时代,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与非知识分子文化等等,都可以获得在电子媒介舞台上展示自身的机会。它们之间甚至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相互交往、相互渗透,乃至移位甚至换位。原先处于对立状态的文化形式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消除,其界限也日趋模糊。而“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第二个特征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
  其次,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大规模生产模式为标准,批量化、程序化生产文化产品的商业文化。当代社会,商品化的逻辑全面渗入文化领域,文化生产的目的转向赚钱,文化商品化已成为趋势。文化商品化要求文化生产按照市场的规则行事,迎合市场,引导市场,赢得市场,通过市场达成公共领域的流通。而媒介文化也因为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开始重视形象生产,强调满足视觉的需求,因为思想成不了商品,意义成不了商品,但形象却可以成为商品。所以。伴随着形象的生产,媒介文化吸收所有高雅或低俗的艺术形式,抛弃一切外在于商业文化的东西。大杂烩与任意组合成了媒介文化的内在本文。众多媒介文化产品,诸如电影、电视、MTV等,不仅广泛地运用拼凑、组合、模拟等手段,甚至还对有深度的经典作品加以嘲弄,将其在经过技术加工后推向文化舞台,以展示自身的平面性。在这些媒介文化产品中,历史意义、深度价值和思想内容都被弃之一旁。不仅生产过程如此,媒介文化产品的运作过程也完全采用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媒介文化进行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其产品就是商品。这样的商品化运作模式对现代主义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消解作用。今天,在消费品堆积如山、叫卖声此起彼伏的市场氛围中,现代主义那种寻找价值、探求意义的冲动和重建精神家园的努力已很难寻觅了。在媒介文化时代,精英文化也好,大众文化也罢,都只能融入媒介文化这一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并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媒介文化是一种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的高科技文化。从构成上看,媒介文化是由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传播介质生产出来的文化构成的组合;从技术上看,媒介文化最初就是在新技术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强调使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将文化和科技以新的形式和结构融为一体。当代社会是一个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9
媒介情景论将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每个人由于社会角色不同扮演者不同的变体形式。

人们的行为又分为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
举例:某人在高校当老师,诲人不倦,而在家里则较为懒散,孤僻怪异。
又或者,有人在生活中低调内敛,在网上则是老司机。

梅罗维茨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 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他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具体的地点如卧室、大礼堂、公园等)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2) 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地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成为可能。他提醒说,人们在探讨情境的界限时,往往倾向于从“谁和什么处于某一特定情境之中”这方面去考虑问题。
梅罗维茨在分析情境时说,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重叠时,这种情况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如某位冷静的、医术高明的医生发现需要动大手术的病人竟是他多年未见的亲属,他可能会感到自己难以在施手术时保持镇静,这样,由他主刀就不适宜。
(3) 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这是梅罗维茨的又一主要观点。
他指出,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由于他们的传播代码的简单性,情境形式正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印刷媒介的传播要求受传者具有基本的读写技巧,电子传播媒介则与此大不相同。电视的电子记号展示日常生活的“视、听形象”,人们不必先会看简单的然后才能看复杂的电视节目。
第2个回答  2020-11-09
媒介文化与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有关,因为媒介文化更好的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
第3个回答  2020-11-09
为媒介文化与现在人们的认识观念有一定关系。而认识观念的转变,媒介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二者相辅相成。

媒介文化与什么观念转变有关
他说:“‘媒介文化’这一概念既可方便表示文化工业的产品所具有的性质和形式(即文化),也能表明它们的生产和发行模式(即媒介技术和产业)。它避开了诸如‘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之类的意识形态用语,同时也让人们关注到媒介文化得以制作、流布和消费的那种生产、发行与接受的循环。此...

媒介文化媒介文化的构成[1]
首先,共同价值观是媒介文化的基础,它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特定价值观念。巴纳德在其著作中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价值观念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如《新周刊》的员工坚信自己杂志的独特性,体现了对“最好”价值的认同。沃特曼列举的八项价值观念,如强调个人与组织革新,非正式沟通等,都应被媒介员工接受并实践。...

媒介文化媒介文化的功能发展趋势[2]
媒介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世界文明进程紧密相连,早期的媒介文化主要服务于宗教和政治,具有显著的限定性。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印刷媒介主要用于宗教教义的宣传,中国明清时期的报纸主要传递皇帝和官府的信息,都是价值限定的体现。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媒介文化开始从宗教和政治的束缚中独立出来。威尼斯的手抄新...

丹尼尔·贝尔大众传播媒介观
视觉文化:媒介与文化的碰撞贝尔认为,当代文化正转向视觉文化,而非印刷文化。电视作为视觉媒介的代表,其快速、直接的传播方式与印刷媒介的理性、思考导向形成鲜明对比。视觉媒介强调形象和情感冲击,而忽视了深度思考和净化心灵的过程,这可能导致观众反应的情绪化和戏剧化。在贝尔看来,视觉媒介的传播效果更...

媒介文化的发展趋势
1978年以后,中国文化的价值禁区一个接一个地被冲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媒介和受众从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前提上获得了文化解放;与城乡经济改革相适应,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经济行为、人际关系等价值选择性内容在媒介文化中大为增强;从交谊舞到边斯科、婚姻爱情观念的演变、竞争意识、...

媒介文化和传播文化的关系
媒介文化指的是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体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媒介文化的形成与大众社会的出现、大众媒介的发展和普及紧密相连。媒介文化以不同的媒介形态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媒介文化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

媒介文化有哪些
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发布广告,传递商品信息,推广品牌形象。广告媒介文化融合了创意、艺术、商业等多种元素,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桥梁。以上四种媒介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媒介世界,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媒介文化将继续发展和演变。

媒介素养指的是什么意识形态?
媒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将信息迅速地传播给广大的受众,让人们了解社会动态、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同时也能够引导舆论、影响思想、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商业、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媒介经常被用作传递信息、营销宣传、政治引导、文化交流等重要方面。...

媒介身份论:大众传媒的角色转向与身份建构
第一章首先定义了媒介身份的概念,第一节回顾了身份观念的历史变迁,探讨了身份的两个层面——个人与社会,以及身份与差异、多元与统一的关系。第二节着重于大众传媒的身份,从传统角色观转向现代身份理论,分析了媒介如何从角色转变到身份,并深入剖析了身份与权力、文化的关系,以及身份在危机时刻的表现。

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新的媒介会形成新的信息分配秩序。每一次传播媒介的进化都不可避免的造成“信息沟”或“知沟”,形成新的信息秩序,而信息秩序的变化将导致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改变。比如网络媒介兴起后,掌握网络技术的人就比不掌握这一技术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原有信息富裕阶层和信息贫困阶层的划分就会发生一定程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