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讲: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对外打仗用兵,这些东西必不可少!前面的战车、甲兵我们都能理解,毕竟这是打仗的资本,可是为何将粮草也位列其中?
有些人思考:就算是不打仗,这些人口不也是需要吃饭的吗?而且甚至说打仗会损失人口,这明明就更不会“缺粮”了啊?那为什么还会有什么所谓的“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为什么总会有电视剧乃至小说中的“粮草所供时日不多”?这粮草究竟为何是如此重要?
为甚粮草对打仗如此重要?且听老梁一一道来:
第一,粮草难运,损坏难免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交通条件非常不好,粮草运输过程中难免损耗很大。再加上古代运输粮食常常就是靠农夫扛,条件好点就是靠马车牛车拉,这样一来运输时间很长,二来所费人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而且运输过程中,这些农夫们也同样需要吃饭,这就更加重了粮食的消耗,时间一长,估计还没到地方,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加上一旦遇到了暴雨、飓风,或者是天气炎热,粮食很容易就发霉长虫而不能食用。
根据数据显示,古代前方每一名战士就需要后方三人进行保障,也就是每一万大军就需要三万民夫负责后勤,这个消耗是巨大的。这才有了秦始皇、隋炀帝等人的穷兵黩武,最终激起民愤而亡国。由此也可见诸葛亮发明了木牛牛马可以说解放了大批的农夫,为社会带来就巨大的变革和推动,可惜没多久就失传了,倒是也很可惜。
这样有人就会问:粮食取之当地食用不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了吗?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却难以实现。首先古代打仗之地不说贫瘠,但也绝对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所以说小批量的军队获取当地可以供养,但是一旦上万乃至上十万,这当地就绝对无法养得起了。
所以说当地往往会征粮或者征用农夫,但大多都只是解一下燃眉之急,而无法解决本质问题。
第二,打仗破坏了生产条件中国古代多数采用的是府兵制,讲究兵农合一。也就是说,府兵平时是耕种的农夫,农隙训练,战时从军。府兵参战的武器和马匹都是自备的,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这一旦打仗,没人种粮食了,就会导致缺粮。
再者,就算不算府兵制,就算有一定的常备军事力量,可是一旦打仗起来,朝廷也会征集农夫来运送粮草,甚至一旦人不够也会将这些农村青壮给拉过来参军。古代运量的农夫可是一直缺失很大的!
同时,打仗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没人种地了,又会造成土地荒芜。就比如曹操,占据北方半壁江山,但是却因为中原产粮不足而无力南下,一直到死都没能一统天下!
第三,对方的“毁粮战术”上面说了这么多,我们都知道了粮草的重要性了,而且“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再加上古代行兵打仗那可是很辛苦劳累的,这就导致了将士们从上到下,从主帅到农夫都是能吃得紧。我们清楚这个问题,那对手就更加清楚这些手段了。
因此,古代的“毁粮战术”可谓多种多样,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吃不饱,睡不好,战斗力下降,最终打败你!就比如官渡之战曹操一把火烧掉了袁绍的乌巢粮仓,最后直接一举扭转战局,大败当时气焰滔天的袁绍,完成了一场漂亮的以少胜多的“反杀”之战!这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半壁江山之大局!古代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又曾说:“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就是说要想办法从敌方国土上找粮食,但敌方也会有“坚壁清野”的对策。
所以说古代打仗实在是太精妙了,就比的是主帅之间的博弈,像孙武、白起、项羽等兵家大成者往往皆能流传于千秋。对战之时,哪方更高明,能使己方粮食充足,使对方粮食不济,进而扰动敌方军心,再进而出奇制胜。尤其是主动进攻的一方,远来进攻,所带粮草必然坚持不了太久。守方只要坚固壁垒,闭门不战,待其粮草耗尽,自然退却。
为何古代军队平时也要吃饭,一打起战就喊缺粮?
古代军队平时也要吃饭,为何一打起仗就喊缺粮?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一是战争时期往往会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产量大大降低。二是战时军队往往千里奔袭,转战各地,给后勤粮秣供应造成很大压力,难以按时按量保证供给。三是战时往往会大规模扩军,导致军队人数骤然增多,粮食供应出现紧张。一、...
古代打仗为什么总缺粮?不打仗这么多人也要吃饭呢?
第一、战争时期的粮草消耗增加。平时的时候,军营里面发放给士兵的食物是比较少的,出操训练的时候会加餐,而行军打仗的时候就会管饱,不然没有力气打仗。因此一旦打起仗来,一支军队的消耗的粮草是要成倍增长的。(打仗是个体力活,得吃饱饭)战争一般都是旷日持久的,士兵们上前线打仗不可能靠自己带...
古时候不打仗也要吃粮食,怎么一打仗军队就缺粮?
主要原因是后勤运输问题。打仗时大量军队集中使用,必须把大量粮食运送到指定位置,并随军队移动而移动。古代运输能力差,如果没有水运,那陆运成本极高,需要大量人力,而运输所需的人力也要吃粮,这就造成运到前线的粮食数量难以保障。所以古代时,农耕民族很难大部队远征。只有游牧民族才可以赶着大量马匹...
古代将士不打仗也吃饭,怎么一开战,粮草就不够吃了?
第一点:前线的士兵,平日里要承担种植任务,一旦前去入伍打仗,导致后方种地的农民数量降低,从而使得粮食产量降低,影响到前线的供应。试想一下,吃饭的人多了,种地劳动的人少了。除了前线要吃饭的人之外,还有不少的马匹、牲口。如果是作战状态下,还要考虑战斗损失这一块。上万人的粮草,经常会因为...
古代打仗或不打仗人都要吃饭,为何一打仗总喊缺粮?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原本粮食是平均下来每天都要吃的,有的可能等到收粮后才有,但一下子要在战争时期拿出这么多的粮食,是有困难的,就会缺粮,所以战争一般都发生在收了粮食之后的时间里,如果战争打到其他时期,就会缺粮,没粮食了就自动结束战争了。举一个例子,就拿战国时期的秦国来说,就算战国...
古代不打仗士兵也要吃饭 古人为什么一打仗就缺粮
比如唐代的府兵制,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还有清代的八旗制度,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这些制度就使得非战时的粮草消耗减少了很多。人的粮食问题是自己解决,那么马的草料又如何解决呢?喂战马可不像平时农民放...
不打仗人也要吃饭,为什么一打起仗来就总是缺粮了?
第一,粮草难运,损坏难免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交通条件非常不好,粮草运输过程中难免损耗很大。再加上古代运输粮食常常就是靠农夫扛,条件好点就是靠马车牛车拉,这样一来运输时间很长,二来所费人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而且运输过程中,这些农夫们也同样需要吃饭,这就更加重了粮食的消耗,时间一长,估计...
古代士兵每天都有饭吃,为何一遇到打仗就不够吃了呢?
但是,一旦发生战争,这种情况就会产生逆转,粮食总是不够吃的。之所以发生这种原因:一是劳动力减少了,毕竟去战场上打仗的人,就不可能在家种粮食了,这就直接导致了粮食的减产。不但如此,这些人上战场上打仗的时候,不但不生产粮食了,还是粮食的主要消耗体。他们在外常年的作战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粮食...
古代将士不打仗的时候也会吃饭,为什么一打仗粮草就会缺失呢?
这些人一旦来打仗,就学会放下铁锹扛枪,去边疆保卫祖国。因此,当战争中大型谷物种植者较少时,军队的干草当然是不够的。这种缺粮是我国必须补充的,但通常情况下,在战争紧急情况下,粮草的供给一时半会跟不上,士兵又不能再挨饿一天,于是战争期间的粮草供需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买粮食的钱减少了。战争...
士兵不打仗也用粮草,为什么打了仗粮草就不够了?
古代打仗时粮草不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由多方面原因造成。运输途中被劫,或者战后收编投降兵马太多,以导致粮草不够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连年战乱,百姓们无心种地。甚至颗粒无收。这方面所造成的粮草短缺是极为严重的。一、战前和征战时期粮草对比 古代无战事时,帝王们都会大力发展农业,以保证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