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题所述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特点,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本人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到同情和保护。②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③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②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游戏时,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自己欺负了别人,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是出出气,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待幼儿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无理取闹,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最好不理睬。有的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会表现出不耐烦,还没等幼儿表达清楚就以“我知道了”、“我一会看”等等来回答或不问青红皂白的就责怪幼儿。2、应付式还有的老师遇到幼儿告状时,惯以“哦”、“我知道了”、点点头等方式来应付幼儿,说后并没有具体的处理方式。3、一味的鼓励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是一件好事,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值得鼓励。因此,老师只要有幼儿来告状,第一反应就是对幼儿表扬一翻,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幼儿爱告状的习惯。4、一味斥责有的老师为了不要让幼儿养成爱告状的习惯,就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斥责,不管有没有理,先责备一顿在说。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听到孩子“打小报告”的声音:“老师,老师,阳阳打我了。”“老师,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去吃点心。”对于这种告状的现象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根据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通过对某园中、大班一个月内的调查内容加以记录表明:平均每天每班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人每天告状次数高达5次之多,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那么,孩子们为什么爱告状呢?告状又有哪些特点呢?四、幼儿告状的类型及教师正确的处理方法(一)幼儿告状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寻求帮助类的心理——体谅、安慰和鼓励“老师,我的小汽车被他抢走了。”有时候孩子告状是想让你帮助他,但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孩子的本意是:“老师请您帮我把玩具要回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把孩子叫到一起,讲清楚道理,教育他们玩玩具的方法,可以两个人一起玩,也可以你先玩一会,然后我在玩一会儿。孩子分不清打人、撞人的有意和无意的区别。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你推我、我碰你,但有的孩子就以为自己受欺负了或吃亏了,马上就去老师那儿告状:“老师,他打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调解开导孩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不小心碰了一下是无心的,没关系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难免会你碰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以后在玩时,你也会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要多原谅别人。”2、是非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视之为可喜现象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看,一般将道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婴儿阶段,已经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能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在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得到发展。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比如:孩子“打小报告”、“平平抢了别人的玩具。”“明明不收拾东西就吃点心”。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实际上已经是幼儿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对于这类小报告,老师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并应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然后给予认真的指导,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3、试探的心理——表明正确的态度比如,一次吃饭时,老师正忙着给孩子添饭,晶晶突然说:“老师,辉辉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老师正忙着,也没当一回事,随便说了一声:“喔,我知道了。”继续给别的小朋友添饭。当老师添完饭后,看见晶晶和辉辉都在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有些孩子不能做出是非判断,因而来试探老师。对于这一事情的处理反映,如果老师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态度,幼儿则会模仿这一行为。对于这类“小报告”,教师应严格按照幼儿常规及行为准则,做出正确及肯定的处理,避免孩子模仿。4、引起大人的注意——默默地关注着 某个场面,几个孩子在追逐嬉笑,其中一个孩子急急地跑来说:“老师,他追我了。”教师还没来得及开口,孩子就已经高兴地跑掉了。孩子的这一举动并不是想告谁的状,而是想让大人看着他游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没必要去理会。只要对他笑一笑、点点头,表示关注这他(她)就行了。5、想表现自己的心理——公平地对待孩子有些幼儿“打小报告”的对象往往是教师所喜爱的、偏心的儿童,而被冷落的孩子就会用攻击的方式(如打小报告),一方面表现自己的愤怒,以及表现自己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借此使对方得到老师的惩罚,寻求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以及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对于这种由于想表象自己和批评别人以及提高自己地位的欲望的“小报告”,教师应首先做到自己不偏心、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且指导他(她)正确表现自己的方法。6、模仿坏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或教师如果经常批评别人,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成人的这些言行举止,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比较容易苛求别人。因此,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7、“讨回公道”——鼓励、多讲道理孩子们在一起玩,特别是男孩子爱玩一些追逐、摔跤之类的、能决定胜负的游戏,而这种游戏总有一方会输,输的孩子会不服气跑去告状,以此来“讨回公道”,这时教师要反复给孩子讲道理,比赛时总会有输有赢,这次你输了,下次说不定就会赢。要赢得起、输得起,那样才是真正的英雄。(二)教师处理“告状”的态度与方法1、多关心孩子,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幼儿向教师告状时,教师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自己对报告人的关切,不管幼儿告状的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她)把话说完。教师要积极地倾听,切忌边倾听边批判。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2、学会宽恕教师要在教育幼儿宽以待人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幼儿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独立地处理事情。如果幼儿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来解决,最好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安慰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3、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争执教师要使幼儿明白用告状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伴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4、结合主题队会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会活动,如“同伴眼中的我”、“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等。这类活动有助于幼儿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五、教师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点建议(一)首先要分清幼儿告状的目的有些孩子的告状是想借大人帮助自己“整垮”对方,有报复别人的意思,当然这是极少数的。这时家长和教师就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一个“公道”。家长和教师应该弄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区别对待。有时孩子告状也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家长的态度如何。比如,两个孩子同在床上玩,一个光脚下地了,另一个向妈妈告状:“他不穿鞋子就下地了。”意在探问,“我可不可以也光脚下地玩?”这时,家长应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二)要教育孩子多看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三)教师要设身处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以公正的态度判断谁是谁非教师在处理矛盾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逐步学会自己解决纠纷,使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四)教师在处理幼儿打小报告时,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耐心地去倾听教师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更不能粗暴地制止,应该耐心地倾听并且允许孩子争辩。因为孩子在诉说、争辩过程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得到锻炼,而且也能明白对方的感受、想法,从而明白同伴交往之道。老师在孩子争辩时,切勿打断话题,尤其对平时不爱说话、胆小的孩子更应该给其信心,消除其紧张心理,鼓励其说出理由。(五)对习惯于打小报告的幼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予理睬。(六)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现在许多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上上下下都宠着他(她),养成孩子很“独”。自己一个人玩时行,和大家玩就爱闹矛盾。小孩子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情,不能有点小事就找老师,而且老师也不能“有求必应”,凡事都跑来看个究竟,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不少父母或老师苦于无法制止其这种行为,于是就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还是看孩子告状的动机。小结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发扬自己的长处,不应以幼儿经常来告状就对他(她)爱理不理,抱有“消极”态度。相反,教师应采取合适的解决方式,及时地进行引导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状心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锻炼能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有哪些
(1)宽容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2)自信而不自我。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

中班教研内容《如何对待个别幼儿爱告状的行为》
3、打破自我及依赖心理。很多时候孩子都有自我和依赖的心里,自我体现在老师要以自己为第一位,依赖体现在不想自己动手,依靠老师解决。要想打破这样的心理,老师需要从平时做起,对任何孩子一视同仁,不因孩子的威胁行为而妥协;教会孩子独立自主,凡事自己动手。4、教导团结友爱。很多时候孩子的告状行为也...

如何看待幼儿告状行为
9. 幼儿告状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尝试,教师应以积极态度对待。在处理告状时,应耐心倾听,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指导解决。10. 教师应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指导,让幼儿学会与同伴良好相处和分享。11. 总之,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耐...

如何看待幼儿爱告状的行为
(2)、求赏类告状,这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因为幼儿告状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老师不宜鼓励。(3)、为自己辩解的告状,这时老师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4)、保护弱者类告状行为,这是幼儿道德意识发展...

中班幼儿特别爱告状,教师应该怎么办
1、应先了解事实的真相和幼儿告状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釆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幼儿告状是因为其他幼儿危害到了自己的“利益”。2、中班幼儿 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 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

浅谈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

怎么看待幼儿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即幼儿在遇到问题或冲突时,向成人(如家长、老师)寻求帮助和解决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幼儿园阶段尤为常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以下是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点看法: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正处于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1、了解幼儿告状的意图 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个“公道”。我们要仔细的询问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让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面对“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说话了”教师要及时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不同情况不同对待。2、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教师如何对待爱打报告的幼儿,幼儿被老师打怎么处理
许多孩子喜欢打小报告来亲近老师,向同龄孩子彰显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更好。其实这是幼儿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也是打击别人突出自己的做法,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孩子会日渐形成爱揭露别人缺点以满足自己的自负心理。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好预防工作。从孩子入园开始,老师必须尽可能的...

求问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所以教师如何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1.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2.在为打包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的处理时,教师应问明情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