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寒现象看中国的教育的论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5
随着韩寒入围《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渐渐了解这位让官方颇为头痛的“80后意见领袖”。不管是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韩寒注定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镌刻下了自己的深深烙印。
抛开韩寒所引起的各种争议不提,有个现象,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位笔法老到、语言犀利、逻辑缜密的作家兼车手,读高中时却因为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并最终退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休学后,韩寒就陆续发表了自己的小说、散文集。之后的他,也并没有象很多人预言的那样昙花一现,而是在作家和车手两个自己所喜爱的职业上越走越远,成为个中翘楚。
   在仔细阅读韩寒文章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被主流文化视为叛逆的作家,在貌似尖锐刻薄的语调后面,却有着国人所缺乏的对异见的包容、对弱者的怜悯、对权贵的蔑视等等优秀品质。
   话题重新回归到中国教育上来,为什么很少受传统教育影响的韩寒,能够有这样的品质、获得这样的成就,而同时期传统教育流水线下的高材生、尖子生,大多“泯然众人矣”?中国式传统教育是在“育人”,还是在“毁人”?
   回顾自己接受中国式教育的漫长历程,赫然发现,我们所学的东西,很多根本毫无意义,不仅没有意义,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我们学到了很多永远用不上的“知识”、学会了各种解题的“技巧”,却从来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掌握到学习的“方法”。
   先看看数学,有必要背这么多偏门的公式、反反复复解一些刁钻诡谲的习题吗?30余年来的人生经历中,除了加减乘除、度量换算,真想不出有任何地方可以用上这些东西。如果说是需要由此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如直接开一科逻辑学。
   再看看语文,本来是一门能给人以美妙文学体验的学科,却被中国式教育教得面目可憎。我们的老师,教的不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中心思想、作者深意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就好比,你上菜馆点菜,本来是想吃美味烤鸡的,结果厨师给你上了盘鸡毛,还说这鸡毛才是鸡的精髓。
   地理、历史、化学,等等、等等,皆如是。
   韩寒之所以能成为韩寒,也许正是有意无意中,逃离了中国式教育的意外结果。这个意外,让我们惊喜,让我们反思,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也许算是孤陋寡闻的人,大家都知道有个韩寒,很了得,我却知之甚少,所以我也感到很惭愧。今天忽然心血来潮,想找几个名人的博客看看,遂打开新浪博客的首页,在《精英·学者》栏里看看有没有我愿意打开的名人博。先看了杨澜的一篇《为事业、生活平衡支三招》,写得不错,但也不见得有多好,看点击阅读很高的:33687,想写几句评论,又觉得没啥可写的。于是在杨澜名字的上面看到了韩寒的名字,我头脑中这时蹦出了“后生可畏”的成语来。我一直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小看年轻人,因为我们的未来是他们的,未来美好的世界,是由他们去创造出来。点开韩寒博客文章目录《我的文章》,看到了《文人几文》,再点开,语言很老道的,说的是中国文人写书收入和人们读书的问题,写得很有味道。看来有不少人喜欢他,看这篇文章的点击阅读,是67659,评论是923。
按说,读文章就要评文章,但因为我对“韩寒现象”发生了兴趣,就撇开文章不说,想讲讲文章以外的事情。
以前在各类媒体上,断断续续地了解到:韩寒念中学的时候,就爱写小说什么的,很着迷,写了很多,还不断地发表出来。但是数理化外语等主课一塌糊涂,根本就考不及格,学校让他退学。父母又为他找了一个学校,他还是那样着迷写小说,“不务正业”,又被新的学校勒令退学。父母没有办法了,就让韩寒在家里专门写小说。这下算是遂了他的心愿,于是他的作品呼呼叫地写出来,出版社不停地给他出版,小小的年纪,就成了百万富翁。大概在去年,我又得知他参加了上海F1方程式赛车,在他今年10月22日的博文《终于得到了年度车手总冠军》中知道了他“一分领先王睿,得到了年度的车手总冠军”。这真是让我很吃惊的事情。因为参加赛车需要花钱,韩寒就写书赚钱,来补贴赛车,因为他今年的版税收入有300万元啊!像余秋雨这样的知名作家恐怕也望尘莫及、自愧不如吧。
我为那两个“开除”韩寒的学校而感到脸红,我也为我们当前的这种教育机制和培养青少年的习惯方式而感到脸红。假设那两个学校是对的,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培养出像韩寒这样重量级的年轻作家吗?未必吧?当然,我绝没有反对学校严格要求学生学好各类主课的要求的,我只是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的特点,他们的爱好不会完全相同,将来他们成才的方式也会各有千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针对孩子的特点去因人施教呢?韩寒他对数理化一点也学不进去,那就让他写小说吧,让他自由地去发展,当他在写作中遇到相关的知识需要理解和运用时,他自然会想办法的,并不需要人们的强迫;要是觉得他会影响班里的其他学生,学校可以专门为“韩寒”们安排特别的教室和地方,让他们自由发展。我的儿子也是很不喜欢数理化的,外语学得也不好,只喜欢画画、喜欢电脑、喜欢参加各类文娱和体育活动,学校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不太喜欢他,经常挖苦甚至侮辱他,搞得老师和孩子、甚至和我们家长的关系很对立。但作为父母,我们了解和理解孩子,就支持他弄电脑和画画。高考时,他入围了中国美术学院等大学,为他的母校争了光,于是儿子的学校和老师立马对他转变了态度,学校的大门口高挂红布巨幅表示庆贺。
我就是想不通,我们这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是需要各种各样人才的,万能的人才是不需要的。为什么非得个个都得在中学里学数理化,学外语呢?真的都需要嘛?我看未必。我在中学时,数理化和外语都很好,但我现在的工作以数学为例,也只需要加减乘除法就足够了。如果这个孩子注定他将来是一名大商人,他学物理、学化学有什么用啊?他只要会小学的加减乘除法就够了。如果让孩子们这也学,那也学,不考虑每个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那么,需不需要每个孩子都去学开刀动手术、学种西瓜啊?中国的教育,确实培养了无数人才,但也确实扼杀了许多人才。当今最著名的作家、编剧,遗憾的是,往往都不是正规大学培养出来的。我不是教育专家,高深的理论我不会讲,但从自己的直观看法上,我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了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看过一些美国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他们十分注重孩子们的自由发展,从不限制他们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而是孩子们愿学什么,就提供条件让他们学什么,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起码对韩寒这样的孩子,学校再也不要“开除”他们。从文明历史看,美国无法与我们相比,但是从当今的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我们能与他们相比吗?如果我们不注意改善教育,创新教育,实现更加科学的教育,我们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我很疑惑。随着韩寒入围《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渐渐了解这位让官方颇为头痛的“80后意见领袖”。不管是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韩寒注定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镌刻下了自己的深深烙印。
   抛开韩寒所引起的各种争议不提,有个现象,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位笔法老到、语言犀利、逻辑缜密的作家兼车手,读高中时却因为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并最终退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休学后,韩寒就陆续发表了自己的小说、散文集。之后的他,也并没有象很多人预言的那样昙花一现,而是在作家和车手两个自己所喜爱的职业上越走越远,成为个中翘楚。
   在仔细阅读韩寒文章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被主流文化视为叛逆的作家,在貌似尖锐刻薄的语调后面,却有着国人所缺乏的对异见的包容、对弱者的怜悯、对权贵的蔑视等等优秀品质。
   话题重新回归到中国教育上来,为什么很少受传统教育影响的韩寒,能够有这样的品质、获得这样的成就,而同时期传统教育流水线下的高材生、尖子生,大多“泯然众人矣”?中国式传统教育是在“育人”,还是在“毁人”?
   回顾自己接受中国式教育的漫长历程,赫然发现,我们所学的东西,很多根本毫无意义,不仅没有意义,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我们学到了很多永远用不上的“知识”、学会了各种解题的“技巧”,却从来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掌握到学习的“方法”。
   先看看数学,有必要背这么多偏门的公式、反反复复解一些刁钻诡谲的习题吗?30余年来的人生经历中,除了加减乘除、度量换算,真想不出有任何地方可以用上这些东西。如果说是需要由此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如直接开一科逻辑学。
   再看看语文,本来是一门能给人以美妙文学体验的学科,却被中国式教育教得面目可憎。我们的老师,教的不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中心思想、作者深意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就好比,你上菜馆点菜,本来是想吃美味烤鸡的,结果厨师给你上了盘鸡毛,还说这鸡毛才是鸡的精髓。
   地理、历史、化学,等等、等等,皆如是。
   韩寒之所以能成为韩寒,也许正是有意无意中,逃离了中国式教育的意外结果。这个意外,让我们惊喜,让我们反思,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有关当前热门话题的议论文
以"韩寒现象"儿为对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因而立意高远,眼界就开阔,概括能力就培养出来了,可养举重若轻之大气。鉴于各种媒体地韩寒现象的议论已如恒河沙数,故写作本文无论持赞扬还是批评的观点,都必须巧立意、深开掘,发他人之所未发。[佳作选萃]偶然与必然的集合浙江 王琰赟...

《零下一度》优秀读后感
《零下一度》中印象很深的是韩寒的《只说一点点》、《眼中》,其次就是最后的代编者话——刘如溪的《韩寒三思》。本来呢,从题目四字的字面意思看刘如溪是苦口婆心地劝韩寒三思,但是到了最后却来这么一句:韩寒三思,与韩寒情况类似的同学三思,以韩寒为榜样的同学更要三思。似乎是点睛之笔,升华一下思想高度和文学...

大学教育怎么啦?
当年对韩寒拒上大学一事,教育界还有很多人指手划脚一番。如果你看到现在大学生的死气沉沉,真觉得韩寒的选择不是错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像韩寒这样的人太少,给韩寒这样的人脱颖而出的社会机会也太少了,所以才会有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的社会现象,才会有40万人争400个公务员职位的奇观。

刘凯的主要论文
华工学报,Vol.26.sup 1,1998.53. 电网调度模型与直接优化算法,华工学报,Vol. 25,1997.34. 最小费用流和直接优化,华工学报,Vol. 25 1997.95. 产品开发时机对策分析,华工学报,Vol. 29,sup1 ,2001.56. 行业市场的,

以“个性”为话题的议论文怎样写?答对加分喔…
全文是以曾为社会,特别是广大中学生关注的韩寒现象为例进行论说的。 在分析韩寒和他的《三重门》为什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社会原因中,作者直接融进自己的感觉,体会,如①自然段中读到:虽然我不敢评论这本书有多高的文学价值……但我至少从书中看到了一种新颖,一种活力……。”作者分析得比较入情入理,使分析自然...

高一政治小论文题材
正方: 钱是魔鬼 反方: 钱是天使 正方:钱,是人人都喜爱的东西。我为什么说它是魔鬼呢?那是因为它太神通广大了,可以说是法力无边。当它眷顾你的时候,可以使你一夜暴富,富甲天下;而当它舍弃你的时候,又可以使你瞬间变成穷光蛋,一贫如洗。它既可以使你当上大官,青云直上;也可以让你一夜...

我们可以从韩寒身上学到什么?
回答:摘要 韩寒,著名赛车手,亚洲知名作家,还涉足音乐创作。学生时期因为获得新概念作文比赛第一名而一举成名,之后又因为退学引发社会争议,成就“韩寒现象”。 当人们还停留在《三重门》的记忆中,韩寒早已成了国民岳父的代言人,凭魅力和作品赢遍世界; 当你还沉湎在《上海绝恋》不能自拔,韩寒又走上了拍大...

如何正确对待作文中的创新
在对“韩寒现象”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韩寒其实在逃避高考”的观点,并预见“他飞不了多远”。虽为一家之言,但见解独到,勇气可嘉。这类文章立意别出心裁,不同凡响。二、材料新鲜 材料新鲜是指写作时所选用的材料新鲜,使文章充满生机活力。这里所说的材料出新,并非是要学生去挖空心思,...

殷谦的基本概述
并发表相关论文和杂文。殷谦作品中的很多言论被国内外学者和教授出版发表的学术著述引用,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滨发表于学术杂志《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论文《关于价值的界定与分析再思考》;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富翠发表于《鸡西大学学报》的论文《存在即合理——论“韩寒现象”...

零下一度读后感
呵呵……看了《零下一度》我想说如果韩寒不在中国,会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吗?就算在中国,如果中国教育不是批发式的,那么我现在可能还不认识韩寒这个人认了呢……我现在还是喜欢高中的韩寒……或许以后步入社会后还会喜欢韩寒的入“世”之作吧。 零下一度读后感 篇4 久闻韩寒这个名字,他算是文坛的后起之秀吧。他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