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

结合冯至的《十四行集》,说说为什么称杜甫的诗为诗史?

第1个回答  2014-04-28
冯至:从《十四行集.杜甫》到《杜甫传》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至一九四一年之前的长达二十四年的时间内,作为经典作家的杜甫罕见成为新诗歌咏的题目。这其实不难理解:根据早期白话诗人所信赖的“文学的进化观念”,杜甫诗歌艺术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整体经过晚清民末的文化碰撞早已失去了自我转化的能力而彻底沦为“博物馆里的藏品”⑦ ,它积淀为“文学常识”为任何一个新文学作家提供了必要的启蒙教育,但它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经验距离遥远,因此难以转化为新诗作者的支援意识。但是,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尤其是进入四十年代以来,杜甫这个名字对于时人却“一天比一天更为亲切起来”,因此“重识杜甫”的历史条件于焉形成。冯至发现:“杂志上常常见到关于杜甫的文章,书局里有关于杜甫的书籍出版,学术界也常常有关于杜甫的演讲,使人感到,拨开那些诗话与笔记之类在他周围散布的云雾,而露出他的本来面貌与真精神的时日好像快要到了。⑧” 冯至自己在随着同济大学内迁的流亡途中也随身带了一部日文版的《杜工部选集》,对其中的忧患意识“体味弥深,很觉亲切”。这样推断起来,杜甫之“再生”,似乎是由于战时中国经历着和“安史之乱”相似的兵凶战危、颠沛流离的局面,而这样一个时代分明又缺乏杜甫那种担当精神。冯至认为,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毫无躲避地承受着时代的艰难,而相形之下,“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比杜甫的时代更艰难,对待艰难,敷衍蒙混固然没有用,超然与洒脱也是一样没有用,只有执著的精神才能克服它。这种精神,正式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 ⑨本着这种庄严的写作意图,冯至在一九四一、四二年即已开始《杜甫传》一书的前期准备工作,而他率先落笔成文的,却是一首“具体而微”的十四行诗<杜甫>——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 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有健儿的死伤, 天边有明星的陨落,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 象一件圣者的烂衣裳,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像。⑩ 传统历史叙事中的杜甫,坚持把儒家正统观念和家国意识内化为心中的道德律令(“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他那老病流徙的人生苦旅以及肉身走向毁灭中的血泪吟哦则不断增值着自身的“文化资本”,也在后人的历史记忆里镌刻出这种圣徒般的形象,此乃“诗圣”的最经典的定义,它礼赞的不是艺术的纯粹不朽而是作者一再高扬的道德姿态。而在现代诗人冯至那里,这种关系被强有力地扭转过来了:饥寒流离和死亡威胁虽然是杜甫生命史上的常态,但却不是导向政治意识形态的唯一路径,,恰恰相反,它不断逼使废墟般的生命为“壮美”事物之沦亡唱出动人的哀歌甚至自甘成为庄严的“祭享”。诗篇即歌唱,歌声即生存,第二人称(“你”)的复沓使用一再强化了杜甫这种为艺术而受难的“圣者”形象。接下去,冯至继续抵抗了“哲人日益远,典型在宿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文天祥<正气歌>)之类的道德理想主义的阅读姿态,透过一个生动的譬喻和鲜明的对比,以“贫穷是内在的伟大光辉”(里尔克语)这种神性寓意来简洁地收束全篇,再次呼应了这一严肃主题:“承担艰难的命运”成就了生命的庄严宝相和辉煌风采。 我们现在需要追问的是:冯至为何偏爱杜甫的“这一个”形象呢?不妨先看看冯至的其他话题。在写于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的一篇文章里,他把丹麦思想家克尔恺果尔描述的时代的精神状况视为百年后、万里外的中国的缩影—— 在一个夸夸其谈的、散漫无形的、肤浅的、调情的、凭理观察的时代里,那些 严肃的矛盾和冲突与其说是被泯除了,倒不如说是被人忽视了好些。在一个没有深情、只有考虑的时代里,多少生存中根本的问题都被遗弃了!人们把那些艰难的、沉重的事物放在一边,像是一座深山里的金矿,明知其中有丰富的宝藏,却没有下 第一斧的决心,只是混在熟透了的城区,用空疏的影戏,用消遣的杂志,滑过他们 的岁月。在一个这样的时代里,谁还能有所决断呢?纵使有人好容易克制了他自己 的考虑,要有所作为,随即会从外边又来了无数考虑,让他又沉静下去,回到无所 作为的状态里。 要克服一切内外的考虑,勇于“决断”,又拾起那些已经失落的严肃的冲突、 沉重的问题——这是基尔克郭尔对于他的时代、他的后世的呼吁。我们百年后、万里外的中国若是听得到一点这个呼吁的余音,应该作何感想呢?觉得它是某党某派的“代言”呢,可是一个纯洁的对于人类的警告?⑾ 把异邦的观念从其文化语境中剥离出来然后转化为一种个人知识,并且把这种知识运用到本土经验的诊断上,甚至还植入到历史想象中,这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间颇为流行的文化逻辑。在冯至看来,有理由把克尔恺果尔所描述的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丹麦(放大来看是欧洲)的时代精神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心理进行横向的平行类比,因为两者呈现了一种内在的“同一性”,但是冯至所进行的却不是基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交往伦理而让两种文化在同一个思想平台上进行对话,相反,他展示的是一种类似于“拿来主义”式的文化利用。进而言之,他再从现实的境遇意识出发去回溯历史,在一千二百年前的大诗人杜甫身上,欣欣然发现了一种极其可贵的“勇于决断”的精神气质,足以克服散漫无形的、浮夸浅薄的时代精神状况。准此,他借助于一首短诗的形式,反观和重构了“杜甫”形象,表达了自家的思想洞见 。⑿ 冯诗聚焦于杜甫的一个人生侧面:默然过一种不显著的生活,“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自觉把个人的苦难转化为艺术灵感同时也极大地升华了生命的境界,“把心血的结晶化为人间的福利” ⒀——这种诗歌艺术固然已让读者过目难忘;更饶有意味的是,作者在这里把一种存在主义观念悄然融入了杜甫的形象——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 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而且的确达到了“如水中盐、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地步,而这一点长期被学术界“习焉不察”,因此有加以辨析的必要。一九二六年秋天,冯至初次接触到里尔克早期作品《旗手克里斯托夫里尔克的爱与死》,受到极大感染⒁ ;在德国留学期间,除了接触歌德、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等浪漫主义诗人作品之外,即已深研究尼采、里尔克、雅斯贝斯、克尔恺果尔等存在主义诗哲的著述 ⒂,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四十年代后期,他在西南联大外文系开设的课程以及见诸报刊的散文随笔可为明证。毫不夸张地说,在差不多二十年的光阴中,冯至都沉浸在这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中。因此当我们看到,“担当”、“承受”、“决断”等大词复现于冯至整个四十年代作品里以至成为解读他的思想立场和文学趣味的关键词时,也就毫不奇怪了。但作者强调的不是这些词汇在政治学、伦理学或者心理学上的一般含义,而是存在主义哲学层次上的通俗化阐释。他这样定义“决断”—— 为了理想采取一种生活态度,自己一向对于这态度具有信心,受了什么样的折磨也不愿更改,可是在饥寒的压迫使这种生活无法继续维持时,信心发生动摇,而经过一度的思索,仍然是坚持下去,在这决断的一瞬间显示出最高的人生的意义。 像米勒那样的坚持,王羲之陶渊明这样的一跃,都是人生中最艰难的课题,都需要一个最重要的精神的动作——决断。未决断前,是衡量,是苦恼,是冲突,走的是崎岖而阴暗的路径;决断之后,一切都往往变得单纯而晴朗,仿佛走尽了崎岖 的路径忽然望见坦途。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⒃ 作者使用了几个跨文化语境中的著名例证为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通俗化诠释并且给与了相当积极的评价,而其针对目标却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处境。在《杜甫传》中,这种写作意图得到反复表述以至于成为一种支配性的思想立场—— 如果我们放开笔,可以以唐代的山川城市为背景,画出一幅广大而错综的社会图像,在这图画里杜甫是怎样承受了、担当了、克服了他的命运。⒄ 这时我们看见这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参杂在流亡的队伍里,分担着一切流亡着应有的命运。⒅ 作为著述的《杜甫传》成书于后 ⒆,作为十四行诗之“杜甫”写作于前,但二者的思想主题一脉相承。在被“重构”的杜甫形象的背后,我们发现了渗透于历史诠释之中的当代意识,以及坚信中/西、古/今的人类精神境遇涵容了一种普遍主义的、跨越历史与文化的异质同构关系,尽管这种思想的痕迹是如此的微妙和不易觉察。 自相矛盾的是,在“援西释中”和“以今度古”的思维方式支配下从事写作的同时,冯至似乎又是一个自觉而固执的历史主义者,从症候式阅读的角度把握这一点,对于理解《十四行集》中的“杜甫”有补充作用。在写于一九四四年的一篇随笔中,他拒绝对学术研究中的“因今乱古”倾向(为了牵就现状而有心或无心地忽略历史的真实)给予同情态度:“我们要把已经成为历史的,也就是已经过去的,归诸历史,既不让它掺杂在我们现在的问题里,限制我们的行动,也不要用现在的色彩渲染它、蒙蔽它的真实。” ⒇第二年,他在另一场合重申了上述看法:“使过去的人与事再现一次都是不可能的;但我也要极力避免使杜甫现代化,因为用现代人的思想与感情去点染将及1200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原恕的罪行。”话虽说的如此公允,但在冯氏的学术理念和文学述作之间,又存在着一种不易觉察的矛盾和张力。譬如,面临民族生存危机和颓败的时代精神状况,冯至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写作规范”,他自然而然地从自家所激赏的存在主义思想资源中有侧重地选择一些观念,用以“重释”历史人物伍子胥,因为手法高妙所以无伤大雅,甚至读者长期以来也浑然不觉,相反还表现出热情的反应。进而言之,冯至把存在主义哲学的关键词巧妙地编织进现代汉语的广阔的诗性空间,读者基于语言的历史约定而对这些术语一见如故以至忽视了“纸背深意”,也相当自然。不过,在八十年代出版的《歌德与杜甫》以及九十年代的回忆录中,冯至却有耐人寻味的追忆—— 我个人在年轻时曾经喜爱过唐代晚期的诗歌,以及欧洲19世纪浪漫派和20世纪初期里尔克等人的作品。但是从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战争的岁月,首先是对杜甫,随后是对歌德,我越来越感到和他们亲近,从他们那里吸取了许多精神的营养。[21] 我喜欢的诗人是中国的杜甫和德国的歌德,他们的作品,对我有影响。[22] 亲近杜甫和歌德固然是“白纸黑字”,但却有意回避了彼时也沉浸于里尔克作品以及存在主义哲学这一事实。经历了思想改造的冯至,像大多数作家那样,“有选择性地”回忆过往,务求历史叙述符合“政治正确”。一九五二年,《杜甫传》出版单行本,与最初在《文学杂志》上的连载相比 ,[23]虽有文字润饰但无写作意图上的重大修正。一九六二年,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应时而出,纷纷出炉的出版物强调杜甫提出了各种意识形态观念以及对于爱国主义、人民性、和平主义、写实主义的高扬 ,[24]这对于冯至的“杜甫”观不可能没有任何冲击。及至一九八零年,再次修订的《杜甫传》以新面目示人,有意“过滤”了存在主义思想而复归到杜甫的人民性、家国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25] 。作为专书的《杜甫传》的命运史尚且如此,作为“导夫先路”的《十四行集》“杜甫”篇又能如何?区区一首小诗,文字朴拙得几乎不必解释,在《十四行集》中不可能受到注意,再经过言不由衷的“作家自述”和现代主义文学的身世沉浮,谁还能窥知其中的“存在主义”呢?何况就符号资本的流通而言,“诗篇”与“诗集”又存在着天然的不对等关系![26] 一则“杜甫”如何被发明的“故事”,就这样沉入历史、美学和政治意识形态所巧妙编制的巨大而无形的网络中。
第2个回答  2014-04-28
因为杜甫被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为什么叫诗史
1、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2、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

为什么杜甫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结合作品分析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

为什么杜甫的作品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衰败这一历史过程的种种景象,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青年时,正是唐朝高度繁荣的时期.杜甫先后过了!"多年的漫游生活,在漫游期间,他写了《望岳》等诗篇,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宏伟的抱负和气概.杜甫进京赴考时,这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唐玄宗不问政...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ppt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有如下原因:1、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史诗”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很好的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例如他的《三吏》、《三别》等,因此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因记录了社会历史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史诗”
是因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可以视为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杜诗被称为什么诗史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如下:1、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忠君爱国。自身身处困境之中,却还能关心广大和自已一样的人,这种博爱的情怀,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表现的就是这种...

为什么说杜诗是“诗史”?
一、原因: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二、杜甫简介 1、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杜甫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杜甫尚存活于世时,他的诗歌便被人称作“诗史”。因为,它记录着唐朝从强盛转为衰败的过程。更难得可贵的是,它记录着正史少有的民间小人物,在大时代的茫然、痛苦、无奈。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公元712年~770年)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

为什么说杜甫的诗作是"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的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三史""三别"就是诗史里的不朽篇章.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枪,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潮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七年纪下册的历史书上的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