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传说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之一,讲述愚公因不满山神与大山给村民们带来的苦难,毅然挖王屋、平太行两座巨山的故事。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了八十几年。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真的把山挖平了,于是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原文如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很早很早以前,在山西省北山住着一个八九十岁的老爷爷,名字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是王屋,一座是太行。两座山都有万丈之高,方圆有七百多里。由于两座大山横在屋前,出门很不方便,到哪里都要绕着走,愚公就下定决心把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把全家人都召集过来,对他们说:“你们看,王屋和太行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家的出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想我们一家人一起动手,齐心协力,把这两座大山挪走,打通门前的道路,一直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边,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只有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凭你的力量,连门前这座小山丘魁父(kuí fǔ)都平不了,还能把王屋、太行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再说了,这么多土石又放在哪里呢?”大家纷纷出主意说:“把这些土扔在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吧!”
于是愚公就带着儿孙们上了山,大家凿的凿,掘的掘,挖的挖,然后用簸箕把土运到渤海边上去。隔壁邻居京城氏的寡妇家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也来蹦蹦跳跳地帮忙了。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黄河边上有一个老汉,为人很是精明,大家都叫他智叟。他看到愚公一家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辛辛苦苦挖山,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我说愚公,你这个人真傻,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不休息休息?就凭你,连山上的一棵小草都动不了,你还能去挖山,这满山的石头泥土,你能怎么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说:“人人都说你聪明,其实我看你真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小孩呢!我的确老了,活不了几年,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死了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这样传下去,无穷无尽。你看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可是却不会再增高。我们挖掉一些就会少一些,这样一年年一月月挖下去,总有一天可以挖平!”
听到愚公这样说,这个自以为是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这话被山神听见了,他害怕愚公他们这样挖山不止,就向玉帝汇报。玉帝知道了这件事,却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他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在了朔方的南边,一座放在了雍州的南边。从那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后来,人们用“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来比喻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愚公移山"是属于寓言故事还是神话故事
一、“愚公移山”是属于寓言故事。二、“愚公移山”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九十岁的老汉,人们都称他为愚公。他家祖祖辈辈都住在山脚下,两座山又大又高,出行十分不方便。有一天,愚公把全家人都召集在一起。愚公对自己的子孙们说:“这两座大山害得我们走好多冤枉路。若没有这两座大山就方便多了,不...
“愚公移山”是民间传说还是神话故事
“愚公移山”是民间传说。“愚公移山”的故事: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
愚公移山是民间故事吗 愚公移山是神话传说吗
《愚公移山》不是民间故事,也不是神话传说,而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指的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亡羊补牢》都是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名叫愚公。他家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
推荐一个民间故事讲出故事主要内容讲推荐的原因?
推荐故事:愚公移山。推荐原因:故事表现了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故事简介: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
《愚公移山》选自?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传递了一种坚持不懈、勤奋努力的精神。详细内容如下:1. 故事出处:《列子》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撰的一部著作,而《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就出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吗
是的,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经典故事,它源自古代的民间传说,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整理,形成了更为完整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情节简练、寓意深远,自问世以来便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愚公移山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愚公为了移除家门口的两座大山,...
愚公移山是民间故事还是神话故事
愚公移山既属于民间故事,也带有神话色彩。首先,从故事来源和流传方式来看,愚公移山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它起源于古代中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方便村民通行,决心移走家门口的两座大山。这种以普通人为主角,反映人民智慧和毅力的故事,是民间故事的重要特征。愚公的形象...
简短一个民间故事?
这是一个中国的民间故事,叫做《愚公移山》。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他家住在大山脚下。每天他都要经过两座高山才能到达外面的世界,但是这两座山太高太大,让愚公非常困扰。有一天,愚公决定移山,他拉上自己的儿子,开始了漫长的挖掘。愚公和他的儿子日复一日地挖土、搬石头,直到日月...
愚公移山的民间故事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
愚公移山的民间故事
有个名叫愚公的人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就召集大家搬土移山。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认为他愚蠢。愚公说:“即使我死了,还有子子孙孙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天帝被其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