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一查资料,说一说你了解到的郭沫若先生是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8-23
一个无耻之尤的文人
第2个回答  2008-08-19
  1、巧对嵌字联
  曾经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陈铭枢将军,字真如。他是当时著名佛学家桂百炼先生的弟子,对佛学颇有研究。
  1938年在武汉时,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委员。有一天,他和李济深、黄琪翔、余心清一齐造访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与正在磨墨写字的郭沫若谈笑。陈铭枢说:“听说沫若兄善对嵌字联,今天要劳驾你了,有人用梵文两句将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联,尚无下联,请你也用梵文对如字的下联吧。”郭沫若笑着说:“你是故意来找麻烦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猎,手边又无书可参考,怎么对呢?”李、黄、余见有此雅事,就叫陈赶快把上联念出来,都说沫若兄一定能对好。陈于是念出上联“真有人古,谁为真宰”,嵌了两个真字。郭沫若偏着头想了一会儿,对曰:“如是我佛,此即如来”,也嵌了两个如字,自然浑成,珠联璧合。大家一齐鼓掌叫好。又要求写成条幅,郭亦不推辞,一挥而就。
  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后,郭沫若曾生过一场病。陈铭枢来看望他,跟郭沫若谈论起桂百炼充满佛教哲理的辞世诗,乘机又要求郭将他的字再嵌一联。郭沫若思索片刻,挥笔写下了“真理唯马克思主义,如来是桂百炼先生”。以鹤顶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联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坚定信仰,下联以哀悼桂百炼先生,虽然明白如话,却是工整贴切。

  2、萧三郭沫若合作联珠对
  1961年3月,诗人萧三到海南岛儋县参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当时这两个单位正值初创时期,条件很差。师生们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为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提笔撰一句云:
  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萧三将下联空着,并题附言:“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事有凑巧,时隔三天,郭沫若也来这里参观,看了上联,便信手为之续出下联:
  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3、妙解怪字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沿途的风景令他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穿红门,过万仙楼,北行一段,自然风光绝佳,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有“ 二”两字,引起日本学者的很大兴趣,他们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这两个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还真把在场的人都难住了。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仍追问“ 二”的读法和意思。于是,我国学者们便翻书查卷,多方请教专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满意结果。后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找到中国科学院,请教郭沫若。郭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提笔在“ 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 二”变成了“风月”。郭沫若笑道:“这两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罢了。”

  4、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李真真仔细阅读,好像见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壮烈场面;又好像看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一幕;还想到蒲松龄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发奋创作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不正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脚吗?姑娘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老云:
  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5、争画
  1950年初,齐白石老人为了表达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喜悦,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与热爱,亲自精选材料,十分用心地给毛泽东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好,托人送进了中南海。
  毛泽东收到这份“厚礼”非常高兴。为了感谢这位艺术大师的深情厚谊,他决定在家中设宴答谢老人,并邀请郭沫若作陪。
  酒席间,三人浅斟慢酌,谈天说地,道古论今,其乐融融。毛泽东举杯感谢白石老人送给他的印章和画作。齐白石听后不禁一怔,说道:“主席,我只给您刻了两方印章,哪里送过什么画作?”
  毛泽东笑吟吟地对一旁的秘书说:“赶快把那幅画拿来,请画家亲自验证验证是不是自己的大作。”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树下仁立着一头摇头摆尾的老牛。那老牛正侧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
  白石老人看后好不吃惊,这不是自己“练笔”时扔掉的废画吗?原来画家有个习惯,包东西时,常常随便抓过一些没有用的宣纸作包装。这次一时没有留神,给毛泽东包印章的时候,把这幅“废品”用上了。更让白石老人感到不安的是,毛主席竟然把它装裱得如此精美。
  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了,连连说道:“主席,实在失敬,实在失敬得很!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作了包装,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回去以后,再给您重画。”
  毛泽东连忙笑嘻嘻地摇摇头,说:“不成,我喜欢的,就是这一幅嘛!”说罢他又转过头,向郭老问道:“诗人同志,您对这幅精品评价如何?”
  郭沫若仔细地观赏着画面,心有所思。这时毛泽东指着画又对郭老说:“此画颇有气势,出笔不凡。你看,这一笔,从牛头至牛背再到牛尾,一笔勾出,匠心独运,天衣无缝,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
  听到主席如此赞扬,白石老人更加坐不住了,急忙解释说:“主席,您千万不要再夸奖了,请让我把它带回去,要不了三天,我重画一幅送来……”
  “不必,大可不必!我这是日获两宝,不容易哟!”毛泽东还是坚持着。
  白石老人有些着急了,他一甩长须,站起身来,说:“主席,您要是再不应允,我可要下手抢了!”
  郭沫若见状,忙用身子挡住画轴,说:“齐老,您这幅墨宝是送给我郭沫若的,要想带走,也应当问问我嘛!”
  “怎么?是送给你的?”老人更觉不解,半路上怎么又杀出个程咬金来。
  白石老人又仔细地望了望画面,那画上根本就没有一个字!他无论如何也猜不出这句话的意思。
  郭沫若微笑着问:“齐老,您这树上画了几只鸟?”
  “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在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
  白石老人听到这里,一捋长须,恍然大悟,郭沫若大号正是“尚武”。画家不禁哈哈大笑,道:“算你可以,我真服了你这诗人的头脑喽!”
  郭老说罢,取过画轴,边卷边说:“这就叫做物归原主,那我就不客气,把它带走了。”
  “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那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快请放下吧!”
  “您的名字?”这一回轮到郭老发怔了。他退后两步,对着画面审视了良久,仍然没有发现画上何处写着主席的名字,一时间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这考古学家也考不出来?”毛泽东怡然自得地摸摸下巴,笑着问道:“请问诗人,白老画的是什么树?”
  “李子树啊!”
  “画得茂盛吗?”
  “非常茂盛!”
  “李树很茂盛——这,不就是敝人的名字吗?”毛泽东讲到这里,越发神气悠然,用深邃的目光看着郭老。
  霎时,郭老眼睛一亮,拍着双手,连连赞叹道:“妙哉妙哉!画上果然署着主席的大名!”
  白石老人听着这两人一问一答,煞有介事,更感到如同被装进了闷葫芦里,百思不得其解,暗暗自语:“李树画得很茂盛,怎么就是毛泽东的名字呢?”
  郭老见白石老人一脸茫然之色,忍不住笑道:“齐老,您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便指着画,对齐白石老人解释道:“1947年,蒋介石派胡宗南匪军重点进攻陕北,党中央被迫撤出延安。当时毛主席面对将要离开的红色首都,曾自信地对同志们说,‘离开者,得胜也。’于是主席便取了个李得胜的名字。这个名字一直叫到我军反攻胜利,并把它带到了西柏坡,又带进了北京。”
  白石老人听了郭沫若的说明,欣喜异常,简直有些手舞足蹈了。他放声大笑道:“噢!如此说来,这幅拙画真有那么点意思哩!”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毛泽东和郭沫若说:“那么,就请二位再在画上赏赐几个字,以壮行色,如何?”
  郭沫若一时没有领悟白石老人这句话的意思,便高兴地说:“那,我听主席的,就请主席先题吧。”
  毛泽东顺口说道:“我听画家的。”
  白石老人见二人应允,赶忙双拳一抱,连道几声:“多谢!多谢!”并立刻把画平铺到桌面上。
  郭老一定要毛主席先写,毛泽东便不再推辞,接过郭老递上的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一挥而就。
  郭老一看,心中着实佩服毛泽东才思敏捷,出手不凡。原来这是毛主席借用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一句诗,只不过改动了前两个字,用来称赞白五老人,竟是如此精当!郭老也不示弱,略一思忖,接着写上“画圣胸中常有诗”。这一句也很了不起,它原是陆游的一句诗作“此老胸中常有诗”。郭老也改动了前两个字,使它与毛泽东所写上句合成一联,对仗极为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
  两位诗作大家,写罢四目相对,彼此心领神会,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白石老人喜出望外,趁机卷起画轴,不容分辩地说:“感谢二位大家如此夸奖白石。既然双双题诗相赠,此画非白石莫属。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把它带走了……”
  郭老看看毛主席,主席又望望郭老,两人目光中都流露出赞叹和笑意。毛泽东用手一指郭老,双臂两分,朗声说道:“你我争执了半天,却一无所得。”
  三人相视,又是一阵会心的大笑……
  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喜不自胜,视若瑰宝,轻易不肯示人。只是自己不时地拿出来,默默凝视,深深沉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作者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境)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资料
郭沫若比鲁迅恰好小11岁。他和鲁迅一样都是现代文艺运动的巨匠。鲁迅逝世时,郭沫若正值中学,早年由于对运动的看法和文学流派的分歧,彼此进行过几次争论,鲁迅对郭沫若有过批评,郭沫若有对鲁迅错误的攻击。但由于他们“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鲁迅不记个人的恩怨,有着与郭沫若合作的良好愿望,郭沫若对鲁迅认识也有一...

郭沫若资料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郭沫若的生平
郭沫若的学术研究大体可以作如此划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以甲骨文和青铜器等古文字、古器物为基础,进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一面配合历史剧创作进行历史人物研究,一面纵论先秦诸子思想学说;50年代主要精力放在古代社会分期问题和古籍整理方面,60年代则以历史人物研究与历史剧创作影响着当时的...

郭沫若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1921年7月创造社组成,郭沫若是它的发起人和主要的成员。1921、1922这两年中,郭沫若曾3次回国。国内的黑暗现实,使他对“五四”后祖国弃旧图新的美丽憧憬,以及希望通过个人努力以达到社会进取的愿望,陡然归于破灭;向来为诗人所赞美的大自然,也一变而为寄托其满怀抑郁和无边寂寞的所在。诗集《星空》中那些含着“深沉...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

你知道课文的作者郭沫若吗?请查查有关资料,写写你对他的了解.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沐若个人简历?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郭沫若有什么代表作?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14年...

关于郭沫若的故事三则
1962年秋天,郭沫若先生浏览普陀山“梵音洞”时,拾到一本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有一幅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再翻看笔记本,是一首绝命诗,所署时间是当天。郭老看后,立即叫人去寻找。这位失主原来是一位神色优郁、行为失常的年轻姑娘。她叫李真真,高考三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