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七十二疑冢解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曹操七十二疑冢解密

  曹操陵寝至今仍是考古界的一大谜案。在新近推出的《中外重大历史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作者徐作生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史料考证,对这一谜案提出了诸多颇有新意的见地,内容涉及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甄后朝阳陵、漳河河底之谜等。

  在《遗令》中设下机关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于无意中在宫内秘阁发现曹操所写的《遗令》。这篇《遗令》中提到了铜雀台,曹操吩咐他的妻妾们,在铜雀台的工堂上安放一张六尺大床,挂上灵帐,并供上干果祭品,逢到每月的初一、十五的上午,向灵帐奏乐歌舞。同时,《遗令》还嘱咐他的群臣,“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后人便依据这篇《遗令》里所说的内容,以铜雀台为中心,寻找曹操的陵墓,然而终莫得其所。

  玄武池中“曹操墓志”

  如果你从北京乘坐京广线火车,过石家庄、邯郸,进入磁州境内时,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在铁路沿线,矗立着一座座像小山似的大土堆由北及南,直至济水之滨而止。这些土堆,便是举世闻名的曹操七十二疑冢。

  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在临漳、磁州一带流传很广。据当地老百姓说,讲武城一带的疑冢,在雷雨天常常会冒紫光。还有的老百姓说,军阀混战的年代,曾有东印度公司的叫胡赛米的古董商人,从郑州出钱雇了一批民工,到临漳将疑冢一座座掘开,企图找到曹操的真墓,以攫取财宝。结果,那些民工接连挖了十几座墓,里面的随葬品不过是一些土陶、瓦罐之类的东西。

  关于七十二疑冢,最为蹊跷的传说还有这么一件:

  清朝同治年间,当地有个叫朱伢儿的少年在讲武城东南的彭村打柴。彭村,古时候这里曾是一个人工挖出来的大湖泊,曹操命名为玄武池,专门在这里操练水兵。后来因长年不疏竣,加上中原一带连年干旱,池水涸竭,玄武池便渐渐淤塞,长满芦苇,变为陆地。牛伢儿在这里打柴时,突然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丛中发现一座大冢,大冢墓砖已显露,墓前倒卧一块石碑,他赶忙从几里外的村子里叫来一位私塾先生,辨认石碑上的字。一读,才知道这是魏武帝曹操陵墓。于是村人立即将这件事报告到磁州县衙门。县令得知后,马上坐轿赶到彭村,可是再拨开蒿草丛看,那座大冢竟无影无踪,连石碑也找不到了。县令十分生气,认为私塾先生欺骗他,命役卒将他一顿毒打,而再去寻找牛伢儿,这少年却从此没了下落。

  解开疑冢之谜

  前世学者考证曹操疑冢时,都疏忽了曹操的《终令》,这篇《终令)对寻找曹操陵寝起到启示作用。《终令》的全文是这样的: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细细研究,这篇《终令》中最可注意的是,曹操规定他的寿陵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就是说,陵墓必须建在地势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没有任何标识。而临漳、磁州境内的七十二疑冢,却是人工封土堆积而成的,这些墓冢,小的高数丈,大者则高数十丈,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如申庄乡天子冢,其封土长90米,宽80米,高40米。所以仅从形制看来,疑冢就不符合曹操(终令)中所规定的“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要求。

  另外,笔者在临漳、磁州实地勘访时,曾于疑冢边拾起一些瓦当残片,保存于身边。从这些瓦当的纹饰考证,俱晚于曹魏之后(大多制于北齐或西晋)。在上述基础上,笔者又进一步核对县志,获知晚清年间,因闹饥荒,民盗发疑冢,冢内皆有尸骨,一为齐王陵,一为齐献武帝第十一子高阳王浞墓。一碑额题曰:“墓主为齐王四叔”。民国初,经人盗掘的疑冢内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齐时代王公要人墓。据此,笔者提出,七十二疑冢可能是曹操生前所设,以惑后人;而北朝王公命妇则是“坐享其成”了。

  1988年3月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一文,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这些疑冢,都有巍峨高大的封土,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这些冢都在七十二冢之内,但与曹操无关。

  翁媳陵寝互倚傍

  打开干隆五十二年成书的《彰德府志》,在一幅描绘详细的临漳县图上,位于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清清楚楚地标着一座“魏武帝陵”;然而更为令人惊诧的是,在这座“魏武帝陵”之南,紧邻甄后朝阳陵!

  甄后,即曹操的儿媳、曹丕的妻子甄文昭。临漳县志图上的魏武帝陵和甄后陵相连一起,总使人感到跷蹊而不解,而这也不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要解开这个疑团,话还得从头说起:

  建安九年,曹操领兵攻破了袁绍的府邸——邺城。曹丕仗剑冲入袁府,只见正堂上,一个女人披散着头发,伏在袁绍妻子刘氏的膝盖上啼哭,他觉得奇怪,于是命令刘氏把这个哭泣的女人捧起头来,让他看一看。一看,曹丕惊呆了,这是个楚楚动人的年轻女子,姿色绝伦,即把她带回住处。曹操虽也倾慕甄氏的美貌,但怎能夺儿子之美呢?甄后嫁给曹丕之后,开始颇为得宠,但曹操一死,曹丕就冷落了她,最后下诏书给她,赐她以毒酒,令她自杀。这是为什么?甄后与曹操,两人之间是否真有私情?这段历史上的公案,有关文献也只是点到而已,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三国志》的注释者裴松之认为,曹丕做皇帝不立甄氏为皇后,并进而杀害她,“事有明审”,事情已是十分明白的了。当然,裴松之只是隐讳地点出曹魏宫廷的内幕,并没有直言;至于那些编撰《彰德府志》的老学究们,则公开认为曹操与甄氏公媳之间有暧昧隐私之事,所以在绘制县图时,把公媳两人的陵墓画在一起了。当然,这个大胆假设,在曹操的真正陵墓还没确认之前,还不能完全排除。

  曹操陵在漳河底吗?

  自从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冢不断被人盗掘,“疑冢”之说也就不攻自破,当时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寝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论据为,曹丕废汉称帝之后,曾写过一份诏书,诏书的题名叫《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

  1980年代,财政部副部长江东平先生仍在世。他早在抗战时期曾任太行区磁武县县长之职,对磁武、临漳一带的名胜极为熟悉。谈及踪迹难觅的曹操陵墓,他曾说道:

  “曹操墓究竟在何处?史书上说是在漳水边。我在磁县工作时(指抗战时期),只听民众说,这一带到处是曹操坟,即所谓‘七十二疑冢’。现在发掘了几个,都是北齐时的陵墓。据推测,曹操墓总的是在漳河、滏阳河之间,曹丕使于禁赴邺谒‘高陵’,见壁画有被俘乞降状,惭恚而死,可见曹操陵墓离邺城不会太远。现在临漳、磁县还有习文村、讲武城,说是魏武习文、讲武之处,讲武城还有遗迹,也许是可能的……

  “过去漳河河道在丘陵区以下到冀南、豫北平原,经常滚动。据明代修撰的《邯郸县志》(我在四十年前看的),漳河到邯郸一分为二。冀南平原到处是老漳河(即漳河古道)。说曹丕要祭先王,‘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似乎是找不到曹操坟。有无可能由于漳河滚动,而把曹冢淹没了?!因为北齐时,邺都规模宏大,城中还筑有大湖、仙岛、楼阁,供帝王玩乐,以后被淹没。铜雀台也是被漳河冲垮的。河北巨鹿县城地下,就是巨鹿老城,抗战前即曾挖出老城,古建筑及古物很多。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何打破曹操冢疑案,恐怕只有将漳河两岸都发掘了才能打破。‘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但也许尽掘古冢千百座,仍然无法找曹尸……”

  临漳这一段的漳河河道,逢到夏季,常会干涸。清人沈松在他的《全健笔录》一书中,引《坚瓠续集》,叙述了发生在漳河河底的一段轶闻:清朝顺治年间,有捕鱼人曾在河床底下发现过曹操陵墓,墓内还有许多随殉的宫女。这段轶闻听来十分离奇,但现在的漳河边上捕鱼人家犹能带你前往,指出那段埋有曹操寝宫的河床地点。

  无独有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载有河底发现曹操冢事,不过,《聊斋》里的传闻,写的是许昌,不是临漳。

  操陵外形应像一座大燧

  《终令》告诉我们,其寿陵的大致地点位于邺城“西门豹祠西原上”,陵寝形制“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围有诸侯、公卿陪葬墓。曹操殓后不久,曹丕曾写过《武帝哀策文》,这篇哀策文无意中透露,曹操陵寝的外形像一座“大燧”。大燧者,古代烽火台也,高可数丈,也可数十丈。陵内设有“玄宫”,玄宫也就是地宫。哀策文形容玄宫“窈窈”,说明它既深远,又秘不可测。

  关于曹操陵墓的形制,江东平先生在世时也曾提供一些线索,他查阅《资治通鉴》卷六十九,其中俱述及曹丕使于禁谒高陵这一史实:益寿亭侯于禁,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大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拒于樊城,于禁率军增援,时汉水暴涨,所部七军皆没,遂投降。孙权夺取荆州,他被遣还魏。途中,曹丕恨其英雄气短,便带他赶赴邺城,拜谒高陵。高陵,就是曹操陵名,于禁见陵寝壁画上有自己被俘乞降之状,遂羞惭撞壁而死。

  由此可知,曹操陵墓前曾建有寝殿。表面上看,这似乎与曹操《终令》中规定的“不封不树”有违,而实际上,魏文帝曹丕最初殡葬其父亲时,并未按这一规定去做,命令有司依照汉制,在陵上设立祭殿。但这是否就断定《终令》有伪呢?不是。至黄初三年,曹丕颁诏说:先帝(指曹操)一生躬履节俭,他老人家遗诏天下,要求以省约为原则,作为人子,我应该遵守孝道,听从父训。他的陵墓上的殿屋皆予以拆毁,车马还给军库,所藏的衣服也送到府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是遵从和继承先帝俭朴的美德。这篇诏书告诉我们,曹操陵墓原有地面建筑,且规模很大,除设有祭殿、配殿外,还有车马坊等。曹丕最初建造陵殿,是为了殓葬曹操时祭祀之用,后来又平毁这些建筑,正是按照其父遗诏“不封不树”的话去做的。

  曹操陵墓原来除有地面建筑外,还有铜驼、石犬各二。据《历代陵寝备考》引《述异记》云:“魏武帝陵下铜驼、石犬各二。古诗云:‘石犬不可吠,铜驼徒尔为。’又俗说,魏武帝陵中有泉,谓之香水。”

  综合上述文献、史料,我们可对曹操墓形制考之如下:

  陵址在今临漳县邺城遗址附近,傍漳河古道,其东面为西门豹祠。陵墓倚地势而筑,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外形如烽堠。陵前曾设有寝殿、车马坊等建筑。殿内饰有壁画。黄初年间,曹丕下诏,将陵前建筑全部平毁。陵内有地宫,颇深奥。陵前神道旁,曾遗有铜驼、石犬各二。

  “曹操陵址在今临漳县邺城遗址附近”,这仅是作大面积概念而言。倘若再把范围缩小,它又在哪里呢?

  据临漳三台村一带的群众口碑传说,曹操居邺,最爱登台赋诗吟唱,还喜欢给士兵讲武,而死后又遗诏葬高陵,那么,位于铜雀台和讲武城之间的高庄,地处漳河古道西南,与西门豹祠隔河相望,曹操陵是否就在高庄呢?此为其一。

 

  另外,曹操引漳流自城西,东入经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长明沟”。渠水又南流,经至东门下。魏武封于邺,筑北宫,沟水南北夹道,东出石宝下,注之湟水。曹操《登台赋》中有一句“引长明,灌街里”,说的就是这条渠。据方位实测,今邺城东南约4。5公里的仁寿、洛安台一带,就是曹魏长明沟出境处,这里是古西门豹祠的考察注意区。由此往西稍偏南,行约2。5公里,为甄后朝阳陵。会不会曹操真的就葬在这里呢?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
关于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传说在曹操安葬的那一天,邺城的所有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这个传说使后人无所适从,给七十二疑冢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据1988年3月8日《人民日报》的报道,“七十二疑冢”实际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这...

曹操所谓的“七十二疑冢”中,都埋了哪些人物?
其实我们之所以对曹操七十二疑冢这么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从北宋开始,因为多种原因,曹操奸雄形象开始定型,其墓址不详就成了反映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并从口头传说逐渐进入诗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之谜
目前,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谜团依然存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来揭开这个谜题。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之谜
第一种是说曹操生前在邺城西南,也就是现今的河北省磁县境内,先后建造了七十二个疑冢;第二种说法是,曹操葬于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铺设暗道,巧立机关,以防止盗墓,也就是在《聊斋志异》中提到的那个故事,只有在河水干枯的时候,才能看见传说中的暗道;第三种说法是,曹 *** 后并没有葬于邺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

揭:一代枭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
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加之建“七十二冢”,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盔墓者无从下手。虽然此举印证了他的生性多疑,但却也算是一个明智之举吧。一代枭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一直困扰这考古学家,经过多次的考证、挖掘也没有得到最终的消息。关于曹操的陵寝的真实情况,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来...

《欺君之罪》揭秘曹操七十二疑冢为何至今未被发现?
曹操七十二疑冢引发各种传言。有人说曹操不在七十二疑冢,真正的墓在别处。2009年12月27日,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在坟墓里发现了一些骨头,如头骨和四肢,但主人的脸被毁了。曹操墓还在海滨城市。曹操,又名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生前并未称帝,而是在其子曹丕称帝后,封他为魏...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是狡兔三窟还是后人故弄玄虚
曹操七十二疑冢,指的是曹操墓之谜。曹操身亡已经很多年了,而后人对曹操生平研究的热情丝毫没有退却,对于曹操墓的疑问至今还有很多人猜测。曹操七十二疑冢 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写到,曹操生平节俭,在去世前对自己的后事都有安排,平生很是敬仰西门豹的处事才能,希望自己死后,能埋在邳城。曹操不...

曹操为什么在死后设置七十二疑冢?
曹操修建72疑冢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盗。古人死后会在墓里放置大量的陪葬品,为了防盗可谓是别出心裁。但曹操本身就是一个盗墓贼,还设立了官职“摸金校尉”专门从事盗墓事业。为了避免自己的陵墓被盗,曹操可谓是下了大功夫。根据历史记载,曹操有专门的盗墓队伍,来为他发掘古墓。然后曹操利用墓里的陪葬品招兵...

揭秘:曹操七十二疑冢为何到现在都还没发现?
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到此,关于疑冢的说法被彻底推翻。曹丕废汉称帝后,曾写过一份诏书,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因此有人认为曹操陵墓并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

揭开枭雄曹操七十二冢千年不解之谜
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在众口相传的民间舆论面前,史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