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水浒传》书里面,没有征田虎王庆这些章节呢?征完大辽就去征方腊了?

如题所述

楼主
听听我的:楼主你的版本应该是100回本,100回本没征田虎王庆这些章节。
首先,《水浒传》版本,主要有三种,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另有百一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七十一回本等罕见版,倘非专业研讨,不必细论。
七十回本《水浒传》,由金圣叹改编而成,他直接删除了70回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所有情节(目前市场上青少版《水浒传》差不多都是与此类似);
百回本《水浒传》,即原作《忠义水浒传》(由著名文学家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就是招安后直接打方腊的;
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是罗贯中后再编20回而成的,有征“辽国”和“田虎、王庆”两部分。
(证据:”高儒《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若仍有不明,请问,望采纳!!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为什么我的《水浒传》书里面,没有征田虎王庆这些章节呢?征完大辽就去...
你的应该是100回本的,一百回本没有征讨田虎、王庆两部分内容。120回本增加了征辽和征方腊之间加入了征王庆和田虎的部分。101-110局:征讨王庆 111-120回:征讨方腊、结局 而一百回在征讨辽国之后便是直接征讨方腊,没有田虎、王庆两部分共二十回的内容。除此之外大致相同。

水浒传为什么没有田虎和王庆
因为你的是百回版本,百回版本中没有征田虎王庆这些章节,征完大辽就去直接征方腊,征田虎王庆这些情节不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原名叫《忠义水浒传》,现行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百回繁本,再一个是一百二十回简本。后者增添了许多内容,但笔法不如百回本精细用功,故为简本,而后来金圣叹只截取了前七十...

为什么水浒传里征讨方腊的时候电视剧里没有详细的演呢
走到粮库门边,方腊把假告示交给这个小伙子,对他说;“你在门边站着,看到我在里面把手一举,你就马上把告示贴在墙上,再去把大家叫来。”说完,就放大步子,直向粮库走去。 刚进粮库大门,衙役就在过道上用刀拦住了他。衙役喝问方腊;“干什么的?” “领赈灾粮!”方腊拿起手里的米袋回答。 “县太爷没有告示,不...

水浒学版本考证
在情节结构上,我们又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大聚义前,包含更细分的阶段;大聚义到招安,再到征辽、征田虎王庆、征方腊直至故事的结局。这些章节的编排并非连续完成,而是分布在不同时期。版本研究的目标,尽管困难重重,即探寻最早的"祖本",虽几乎不可能,但通过挖掘遗失的早期版本,以及比较各版本的演变...

罗贯中与施耐庵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
《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罗贯中本身就是山东东平人,而施耐庵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踪迹。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有可能托名出版。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又发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联合署名。“施耐庵”倒着写就是“俺乃是”,用山东口音说施耐庵,发音也是“实乃俺”,而...

为何梁山在这两场战役中,武力再差的人都没有阵亡?
我们知道,梁山好汉的阵亡是从征方腊开始的,如果征田虎和王庆也有梁山好汉阵亡,那么到了征方腊的时候怎么办,让那些阵亡的好汉重新活来再死一次,那不是闹天大的笑话么?所以,你既然横插了这20回情节,就必须保证在这20回当中没有一个梁山好汉阵亡,即使是杜迁宋万这样的废柴弱鸡都不能死。否则的话...

公孙胜为何没有参加南政方腊?
应该是故事情节需要,我对公孙胜没去讨方腊这个章节有印象。看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惨烈的结局就是征讨方腊,去时103好汉回来活着的仅38人。出征时,金大坚、皇甫端被徽宗留下御前差用,萧让被太师留府中代为执笔,乐和被王都尉调走,正儿八经自己脱离梁山队伍唯一之人就是入云龙——公孙胜。1、公孙胜其人...

为什么水浒传有70回100回和120回的不同版本?各个版本有什么区别?
一百回本:在宋江受招安后,又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 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基础上再增加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 七十回本:明末金圣叹进行删改,腰斩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后的事,以原书第七十一回卢俊义的梦作为结尾,再将第一回作为楔子,共为七十回。 一般认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浒》故事...

我是初三的学生,假期老师让看《水浒传》,我因该选择什么版本的呢?
征辽,征田虎,征方腊,很多情节陷入了固有的模式,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塑造,与前半部分精彩程度差的太多。而且过于悲情,以至于很多人都有意跳开这些章节。并且,水浒传的作者的某些局限性在后半部分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忠义水浒传》,前半部分写“义”,后半部分写“忠”,前半部分慷慨悲壮,...

对于梁山好汉多死于征方腊这件事你怎么看?
而且梁山泊属于北方,不熟悉水性不服水土的人也居多,在有方腊占有天然屏障之优势,但梁山好汉的义气,重情意是谁都无法改变的,区区4000人硬是把数十万人打败,足以想像有多惨烈。在班师回朝后,众好汉看透了这事态,有半数选择了,或解甲归田,或云游四海,留在朝廷的只有区区四五百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