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云台功臣是谁?为什么没有存在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05

云台功臣榜上,有一位叫卓茂的老先生,位列三十二将之末。建武十三年,天下统一后,刘秀一共封了三百六十五位功臣,能列入云台榜单的,肯定是顶梁柱式的人物。可惜,仔细把卓茂的事迹用放大镜研究,惊讶地发现:卓茂竟然没有为刘秀做过一件事!

事虽然没做,待遇可不低。刘秀特地让人四处寻访,把他请回来,任命为太傅,封襃德侯,食邑二千户,赐车马几杖等。此外,刘秀还任命他的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为中郎。卓茂去世的时候,刘秀赐他墓地棺椁,并亲自为他送葬。


卓茂

生前尊崇,死后哀荣,荫及子孙!卓茂到底凭什么能享受到这份特殊的待遇?

我们从史书记载的四件事,来剖析卓茂。

第一件事:卓茂让马

卓茂当丞相府长史的时候,有一天驾车出门,半路上遇到一个人拦住了他,指着卓茂的马,说这是他一个多月前丢失的马。卓茂这匹马都养了几年了,很明显此人认错了。

不过,卓茂丝毫没有争辩,他解下车轭,将马给了对方,自己临时当马,拖着车走了。临走前对那人说:“如果您发现这不是你的马,麻烦您把它给我送到丞相府。”

过了几天,那人果然牵着马来找卓茂,一个劲道歉:我的马找到了,真的误会您了!

第二件事:送礼事件

这件事发生在卓茂当密县县令期间。有一天,衙门里来了个老乡,向卓茂告本村亭长收了他的礼。

卓茂就问这位老乡:“这份礼,是亭长跟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求他给的?还是你觉得平时他对你有恩你主动给的?”老乡说,是我主动给的。


卓茂让马

卓茂生气了:“你这个蠢人,相互送礼体现的是仁爱之心,是相互帮助、相互尊敬的表现,由此才产生纲常和礼仪。你不修礼仪,想脱离人间吗?亭长是一个好官,你给他送礼是合乎礼节的,你凭什么告人家?”

老乡不服气,又问:“那法律有为什么要禁止官员收礼呢?”

卓茂说:“法律管的是大是大非,礼仪管的是人情世故。假如我用礼教导你,你肯定毫无怨言,假如我用法律治你,你怎么办?按律条,往小里说可以论罪,往大里说可以杀头!你回家好好想想吧!”

于是老乡接受了他的教导,亭长对卓茂感恩戴德。

第三件事:飞蝗不至

卓茂刚到密县时,由于施政的方法跟别人不一样,经常遭到下属和邻县百姓的嘲笑讥讽。太守听到风声,不放心,派来一名代理县令协助他。卓茂就当没看见,一切按自己的方法实行,没想到,几年后密县教化大行,路不拾遗!

最神奇的是,有一年当地闹蝗灾,附近二十几个县遭了大灾,唯独密县例外,蝗虫很自觉,都不到密县来!起初太守不信,亲自到密县视察,一看果真如此。教化的神奇魔力,连蝗虫都感受到了!

第四件事:不事王莽


蝗灾

王莽秉政时,他被调任大司农京部丞,离开密县时,老百姓执手垂泪相送。后来王莽当了“摄皇帝”,卓茂闻到了不祥的气息,于是称病辞官,离开了朝廷。回到老家南阳郡后,他做了郡守门下掾的佐吏(助理类官吏)。

更始帝刘玄登基后,卓茂被征召做了侍中祭酒。到长安后,卓茂看到更始政权的混乱,知道这个政权就是个耗子尾巴,于是借口年老,退休回家了。

从这四件事,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卓茂呢?德行高尚,政治敏感,能力平平!

明明别人认错了马,自己顶着污名也不吭声,这个道德行为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人家找回了马,弄清了事实,要是找不回呢?卓茂岂不是一辈子不清不楚?只顾修身,不问声名,君子!

连续从王莽和刘玄那里提前脱身,说明卓茂的政治敏感性特别强。在祸端到来前,就能敏锐地觉察到危机!

重点说说卓茂的施政才能。

很清晰,卓茂的施政手段,就是儒生们很推崇的德治思想,以礼制教化为纲。为了说明卓茂的政绩,史书以“路不拾遗”和“飞蝗不至”,作为佐证。问题是,靠谱吗?

“路不拾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展示,是可信的,可是这就能代表一个地方得到“大治”了吗?不见得吧?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路上恐怕连人都没几个,哪有什么遗落的东西?


密县衙门

这种词语在史书中频频出现,一般只能当做形容词看,说明老百姓在一定时期的文明程度值得表扬。能持续多久,不知道;物质文明如何,不清楚。

关于“飞蝗不至”更有意思,我查了一下资料,在密县当地,有人把“飞蝗不至”改编了一下,说卓茂破除迷信,带领老百姓积极灭蝗,避免了蝗灾。这一改不像神话了,显得很真实,可惜不符合历史记录。

《后汉书》原文是“独不入密县界”。意思是蝗虫压根就没来,可劲祸害别的县,围着密县打转转,因为被卓茂的教化感动了!如果按改编的内容,就不是“不入”,而是“入而灭之”。为什么要改编?不改编你能信吗?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卓茂根本不大可能敢灭蝗,他只会把蝗虫当成神一样敬畏。因为卓茂是学经术的儒生,这类儒生都信天命,信谶纬,在他们眼里,蝗灾是天命,是不能随便灭的!

类似的“飞蝗不入”,其实在史书中也不孤立,跟“路不拾遗”一样,你只能把它当形容词,一点不靠谱!

说来说去,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能让人看到卓茂所谓的治理成果。那我们就从老乡告状,来分析一下,卓茂的治理思想靠不靠谱。

卓茂把官员收礼分成了三种:索贿、受贿和人情。他认为,既然亭长不是索贿,也不是受贿,那就是正常人情往来,那就是符合礼仪的事,不但不改惩治,而且值得鼓励,否则就失去了“仁爱之道”。


刘秀

但是他忘记了一个事实,老乡说了,我之所以给他送礼,是因为怕他!怕是什么?就是利益受损的担心,为此送礼不是行贿吗?对方收了不是受贿吗?假如对方不是亭长,老乡会送礼吗?

再说了,卓茂说送礼是相互帮助,相互尊敬,那好了,亭长为什么不回馈老乡?光吃不吐,那叫相互吗?老乡是蠢人吗?一点不蠢!蠢的是卓茂!

面对老乡的“法律为什么要禁止官员收礼”,卓茂的回答,可以用驴头不对马嘴,含糊其事来形容。

法律管大是大非,礼仪管人情世故,这个说法没错,可是跟老乡的提问对不上号啊!人家问的不是一般的相互送礼,而是官员收礼,一般的相互馈赠,归为人情世故没问题,可是官员收礼,也是人情世故吗?

卓茂的回答,往轻里说就是糊涂,分不清本质,往重里说就是官官相护,避重就轻,混淆是非!

尤其最后一句话更可恶,赤裸裸的威胁。人家告状可以被看成诬告呗,往小里可以论罪,往大里可以处死,法律到他这里变成了弹性系数逆天的橡皮,怎么解释全凭他一张嘴,甚至可以用教化轻轻带过也成。

多可怕,一件事,他既可以用批评教育处理,也可以治罪,还可以砍人家脑袋!难道这就是他的才能体现?


范晔

这件事可以看出,卓茂就是个死守道德的迂腐读书人,连明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够,拿着儒家的教义,夸夸其谈。

所以,我同意范晔对卓茂的评价:

“卓茂断断小宰,无他庸能。”

既然卓茂是一个很平庸,没有什么突出才能的才能的小县令,那么刘秀就是做了一件“千金买死马”的事。

刘秀为何要干“千金买死马”的傻事?

我认为这里有刘秀很深的政治考量,大致有如下三点:

别看卓茂能力不出众,但是名头足够响亮。这其实就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社会病,全社会最推崇像卓茂这样的人:学术水平高、德行高尚、士族子弟。这类人有身份、有地位、受尊敬,且门生故吏广,影响力大。尤其是,卓茂还有一个“不事王莽”做镀金,足够闪耀,他出现在刘秀的政权中,刘秀也跟着灿烂。


蔡勋

除了卓茂,与他齐名的还有孔休(孔氏,一看就知道是谁的后人)、蔡勋、刘宣、龚胜、鲍宣。刘秀让刘宣继承了被王莽削夺的安众侯,其他几位虽然都不在世了,刘秀就通过启用他们的子孙,“榨干”他们的名人效应。

二、形象代言,给新政权验证合法性

包括卓茂在内,他们都披上了“反王莽斗士”的外衣。这一点很重要,天下之所以大乱,都拜王莽所赐,所以,反王莽就代表了正义,由他们出现在刘秀身边,新政权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就得到了验证。

这一点,可不是千金就能买得到的,卓茂这匹“死马”可以做到!

三、人才战略,跟其它割据政权争资源

东汉政权成立之初,与他并行的政权或割据势力,大大小小十几个。刘秀不缺武将,可是治理天下不能靠武将,文官集团人才的获取很关键,可惜,刘秀没有优势。

刘秀有两个劣势,一是他从刘玄阵营“叛逃”出来,缺少文官班底;二是远离家乡,缺少人脉基础。这两个因素,让他的团队武功突出,文治不足。


刘秀

看看同时期的其他几个政权,赤眉军占据长安,顺手接管了刘玄的班底;隗嚣除了陇西班底外,接纳了大量关中避难的文官;公孙述独霸巴蜀文人集团。就连很水的刘永、张步等,都有原始积累,唯独刘秀是白手起家。

所以,卓茂这样的大佬示范作用,对文官集团无疑是有号召力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卓茂除了德行高尚外,其能力很平庸。而且由于年龄太老,并不能为刘秀做任何实际工作。刘秀之所以“千金买死马”,目的就是通过卓茂所代表的“虚拟”价值,为他的政治目标服务!

刘秀真是精明到家,佩服!

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云台功臣是谁?为什么没有存在感?
云台功臣榜上,有一位叫卓茂的老先生,位列三十二将之末。建武十三年,天下统一后,刘秀一共封了三百六十五位功臣,能列入云台榜单的,肯定是顶梁柱式的人物。可惜,仔细把卓茂的事迹用放大镜研究,惊讶地发现:卓茂竟然没有为刘秀做过一件事! 事虽然没做,待遇可不低。刘秀特地让人四处寻访,把他请回来,任命为太傅,封...

刘秀麾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为什么存在感不强?
刘秀是历史上少有的仁慈之主,终其一生未杀一名功臣,是君臣和谐的典型。但他的光芒太过耀眼,以至于手下名声不显。东汉王朝的建立相对其他朝代的建立来顺利的多,刘秀更是被众多历史迷戏称为“大魔导师”、“位面之子”、“天选之子”。这些称呼无不体现了刘秀逆天的运气。史书记载,刘秀和王莽交战时...

东汉的刘秀那么优秀,为什么在历史上缺少存在感?
但是刘秀在人们心中普遍缺少存在感,这是为什么呢? 刘秀影视形象 一、东汉和西汉给人一脉相承的感觉 东汉和西汉都是汉朝,都是刘家的天下。虽然中间有王莽篡汉,并且做出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堪资谈笑的事情,但这就像一家公司的股权被夺取,创始人的后代又通过努力逆袭夺回来。总之,给人的感觉是剧情老...

云台二十八将为何存在感那么低呢?
那么问题来了,与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相比,云台二十八将的存在感真的是太低了,只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如同开挂了一般的人生,光芒万丈,将一群名将全部掩盖在自己光芒之下,这也是出生于这个时代名将的悲哀吧

刘秀近乎完美,为何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
刘秀没有存在感,人设比较完美,没什么争议,而且没人给他做广告。就算是初中 历史 书上也没对刘秀做过多的介绍,坊间也没流传他的什么故事,对 历史 不感兴趣的就不会对他有什么了解。 唯一让他有点存在感的还是因为王莽。大家怀疑王莽是穿越者,厉害的很,结果被刘秀这个“位面之子”给收拾了。 再看看古代有存在感帝...

在古代开国皇帝之中 刘秀的存在感为什么那么低
几乎所有的开国之君都响彻古今,刘秀可以说是开国之君里面最没存在感的。按说身为开国之君,能从乱战中赢得最后的胜利,汉光武不太可能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可事实偏偏相反。要了解原因,我们还得从刘秀自身上找。1.顺畅的登上皇位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根红苗正,传到了刘秀这一代已经是没落...

汉光武帝有没有杀过功臣?“云台二十八将”是如何被封的?
刘秀没有大肆屠杀功臣的原因。刘秀之所以没有大批的杀戮包括云台二十八将在内的功臣,主要是刘秀的平衡术做的比较好。刘秀手下的开国将领中,主要分为三派,一派是南阳郡的刘氏宗亲,另外一派是南阳、颍川两郡的南方将领,还有一派就是渔阳、上谷两郡的北方将领。再加上刘秀之后扶持的殷氏、窦氏外戚,...

刘秀身为开国皇帝又近乎完美 刘秀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为什么不高...
因为中国人虽然喜欢喜剧,但是悲剧才更容易引起人们同情,从而更容易被记住。第二点,刘秀本人的皇位并没有争议,而且在作风问题上表现可谓优秀。一个皇帝要有故事,往往需要抢皇位的时候惊心动魄,甚至同室操戈: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自然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好皇帝,但玄武门事变后的杀兄灭弟逼父亲的事情...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呢?
汉光武帝刘秀称得上是历代皇帝中综合能力较强的一位,出身平民、三年称帝、不杀功臣等为后世称颂。但提起古代明君多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次就是曹操、刘裕都有一些知名度,刘秀的存在感为什么不高呢?简而言之,刘秀的劣迹太多了!刘秀出镇河北的时候,在更始政权已经不受信任,河北又冒出来拥兵数...

三国后期,能力出众的程昱为什么没有什么存在感?
“袁绍有吞并天下之心,却没有那样的智谋,将军难道能屈居袁绍之下吗?你真的想清楚了吗?”曹操被程昱说的抬不起头,但程昱接下来语气一转,变成激励模式。他对曹操说: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的英明神武,又有我和文若在,霸王之业可成。请将军好好想想。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