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还是科研:大学教师该怎样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5-15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们组织历史文化学院的离退休老教师到洋浦校区去与本科学生座谈。在座谈中,一位同学问道: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上课有什么区别?一位老教师回答说:中学老师主要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大学老师在上课中则是将自己的研究融在教学之中。应该说,这位同学的问题并不是凭空而发,而是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这些年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同学的提问更引起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注意。现在就将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虽然其中可能有失偏颇,却是自己的一番切身感受。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谈的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的教学而言。至于公共课的教学,则情况与此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然而,总结这些年我们的教学工作,其中有两种倾向颇值得注意。一种是一部分教师因各种原因,长期忙于教学,承担着大量的课程,但多年没有写过一篇相关的研究论文。虽然没有发表过文章并不能完全就说这个教师没有在思考,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但也确实存在没有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试想,如果教师长期没有自己的研究,而仅仅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那样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究竟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我们常说,大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那就难以有效地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有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融入知识的传授中,我们才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兴趣。
假如以上所说有道理的话,那么,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而且必须融入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专业课和专题课必须这样,即使是通史课的教学,也应该尽力朝这个方向发展。王家范先生在他的《中国历史通论》导言中说,教师即使是上通史课,他所讲授的也应该是他自己所理解的中国通史,而不仅是书本上的中国通史。对于这个看法,笔者比较赞同。笔者在不同场合听到有的教师讲,如果大学老师还只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上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研究,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这话听起来可能会使不少人感到难以接受,但其中也不无道理。
近年,教育部多次强调教授要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生的课程,并且教学评估中还专门要考察每个高校教授为本科生开出课程的比例,这是有目的的。依个人的看法,强调教授到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开课,就是强调要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教师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因为,教授是应该有他自己独到的研究的。换言之,要求教授为本科生开课是表象,实质则是要让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果教师仅是介绍和讲授书本上已有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研究贯穿其中,我们怎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呢?怎么能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会同学们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呢?因此,大学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上课,还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近来有一种看法颇为流行,认为这些年各个高校太看重科研,而轻视教学。评职称、评奖励只讲科研而很不注意教师的教学(他们所说的教学,主要指上了几门课)。而愚见以为,作为老师,上课是自己的职责所在,问题的关键是要看你是如何上课的,你有没有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地融入教学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不重科研那又重什么呢?
以上所说并不是指有了科研就有了教学。科研和教学毕竟是有区别的,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工作。大学教师取得了科研成果后,还有一个如何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入教学的问题。而在我们近几年的教学中,另一种倾向就是以科研代替教学。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有的教师,虽然承担的课程冠以“中国XX”、“世界XX”,但他所讲授的内容,始终局限于自己研究的某几个问题上,而没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开来,拓展出去。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的了解,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和基础不牢。这样,由于学生知识面太窄和基础不牢,难以有效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达不到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是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而不是以科研代替教学。在这个融入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用自己的科学研究将相关知识贯穿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说到这里,可以将我的基本看法作一个简要的归纳。那就是:在大学的教学中,没有科研是不行的;但是,以科研简单地代替教学,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真正能够始终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有机地融入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教师本人的研究也是极为有益的。在教师将自己的研究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然会去吸收和系统地整理相关的知识,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能够因知识的补充和温故知新而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观点,这是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我们这一点做好了,就能够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怎么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
首先,丰富知识是基础,多读书是提升自己学识的不二法门。无论是专业领域内的深入探索,还是跨学科的广泛涉猎,都应成为教师的追求目标。其次,大学教师的任务繁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产出,是维持职业平衡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不应只注重那些考试...

大学教师如何确定教学科研型
教师的类型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申报,然后由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审核。主要的审核部门包括教务处、科研管理处和人事处。对于教学科研型的教师,他们的工作量分配是70%用于教学,30%用于科研。同时,也有些单位会明确规定某些部门的教师可以申报科研型岗位。比如,公共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

试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教师教学是首要任务,科研是必做任务。两者并不矛盾。教学型或科研型教师的划分没有实际意义。按照教材上一门专业课并不难,但上好一门课不容易。搞科研也是教师自我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同一门课不同教师的上课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取决于任课教师对学科的理解程度的和思维深度。2、如果教师只是“教...

作为高校的新教师,是该侧重科研还是侧重教学呢?
事实上,科研和教学两者并不矛盾,很难共存,而是互相统一,互相促进,促进科研发展,通过科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也促进了科研方面的进步,真正的教学奖很长。作为高中最核心的两个功能,科研和教学都要重视。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好大学。在选择高校时,同学们也要注意这所高校培...

高校教师除教学外为什么还要搞科研
现在自己也面临要找工作了,想想以前想要当大学老师是因为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别人感觉很神圣,现在觉得好像高校教师都不怎么注重教学了,因为科研才是最重要的,评职称,奖金,算工作量,科研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教不教学好像都没啥影响了。现在很多招聘单位都看本科出身,可见本科教育还是很重要的...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脱节的问题。对高校教师来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教学科研相一致。如果情况确实如此,那么课堂讲授的,也就是自己课余所钻研的:科研为教学夯实基础,教学又推动科研,这样的情况,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如虎添翼,就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驰骋。可是,对于很多高校教师、特别是高职...

高校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科研?
第一、科研可以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科研活动,能提升其学术水平,并提高教学层次,满足学生进一步的求知需求。如果一个教师不参与科研活动,没有科研的实践,不参加学术交流,那么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照本宣科,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教师只有参与科研活动,才能深刻理解教材,掌握用理论知识解决...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必然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更为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而且...

浅谈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一点认识的论文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

高校教师是以科研为主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一直争议不断
科研和教学毕竟是有区别的,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工作。大学教师取得了科研成果后,还有一个如何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入教学的问题。而在我们近几年的教学中,另一种倾向就是以科研代替教学。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有的教师,虽然承担的课程冠以“中国XX”、“世界XX”,但他所讲授的内容,始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