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 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08
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一种理念,主张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这种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如张謇,看到了发展实业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认为,通过实业积累财富,进而支持教育,提升国家整体实力,是实现救国救民的关键路径。

张謇的实践体现在创办企业的同时,也致力于教育事业,希望通过实业和教育的相互促进,达到国家富强的目标。他强调实业和教育是国家的“富强之大本”。在辛亥革命时期,"实业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相关报刊提出了详细的振兴实业策略,包括改善行政、统一货币、优化贸易等措施,构成了较为系统的救国理论。

梁启超在清政府危机四伏时,更是疾呼振兴实业的重要性,警告若不振兴,可能导致国家破产,民众生活陷入困境。然而,这一理念也受到一些反动势力的利用,他们鼓吹"舍政治谋生计",实际上是为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服务的论调。但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仍然得到了广泛的民族资本家的支持,他们通过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捍卫民族权益,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

总的来说,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为寻求国家独立与富强,通过发展实业和教育相结合的救国方案,尽管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

实业救国 是什么意思?
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一种理念,主张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这种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如张謇,看到了发展实业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认为,通过实业积累财富,进而支持教育,提升国家整体实力,是实现救国...

民国初年"实业救国"思潮产生的背景和理由?
实业救国风行于20世纪之初,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

虞绍唐实业救国
在李承干的引荐下,虞绍唐进入金陵兵工厂,开始他的实业救国之路。金陵兵工厂,原名金陵机器制造局,是中国近代的重要军事工业,1929年更名为金陵兵工厂,隶属于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当时陈仪代理兵工署署长。

实业救国思潮的实质作用结果
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895∼1898年近代第一次投资热潮和1905∼1908年第二次投资热潮,都与实业救国论者的努力分不开。

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产生的背景与概况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表现:①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②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概况: 企业:江苏南通:张謇大生纱厂;...

吕振万立志救国
这个决定无疑为他日后在商界发展,致力于实业救国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吕振万先生的远见和决心令人敬佩,他的求学之路和爱国情怀,预示着他将在未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他的故事是一个激励人心的典范,展示了青年一代如何通过教育和实际行动,为实现国家繁荣和强大而奋斗。

孙中山等人建立的民主制度有所做哪两大贡献?
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 。传承先进文化,努力用近代文明荡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污秽,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
(2)“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2分)困难:缺资金、缺技术;政府官员态度冷淡(2分)(3)新文化运动(1分) 冲击了封建主义,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分)(4)近代火车传入中国,人们出行可以坐火车;(1分)人们可以看中文报纸...

实业救国是从几几年到几几年\/
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1911)前后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高潮为辛亥革命至一战结束,衰落为南京民国政府建立,即1927年后,国民经济被四大家族控制

上海滩的七张面孔内容简介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盛宣怀,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奠基人,更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在那个时代,他勇于创新,推动了中国工业体系的构建,为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郑观应和张謇的创业故事同样令人动容。郑观应以“实业救国”为己任,致力于振兴民族工业;张謇则在中国近代教育领域留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