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动乱的动荡时期,徐采的科研生涯受到了严重冲击。1967年,他转至合肥解放军105医院,尽管环境艰难,但他坚守报效祖国、献身医学的决心并未消减。他带领医疗队深入大别山和皖南山区,运用中草药进行疾病防治,并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基层医院建立实验室,培训乡村医生,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同时,他致力于动物实验,为寻找治疗重症肝炎的良药而不懈努力,凭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救治了众多重症肝炎患者。1973年和1976年,他在安徽医学会的学术会议上分享了关于肝炎科研的进展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抢救经验,这些成就使他在1978年荣获南京军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并调回南京军区总医院。
面对医疗质量的下滑和技术人员的精神创伤,徐采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鼓励团队振作精神,共同研究多发病,这使得医院的传染病诊疗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正当事业步入正轨时,他在1983年因劳累过度导致脑血管栓塞,不幸瘫痪。尽管身体受限,他的精神并未屈服,他关注中越边境部队的流行病和传染病防治,提出编写相关书籍的建议,得到了总后勤部的高度评价。1988年上海爆发甲肝,徐采在解放军报上呼吁改革连队会餐制度,提倡分餐制,这一倡议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4年入美国底特律传染病院学习,次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医院主治医师。建国后,历任华东军区医院传染病科主任,第五军医学院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科技委员人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擅长肠道病的防治与研究,提出了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疗效标准及转归。主编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草案)》。
徐采冲击
1988年上海爆发甲肝,徐采在解放军报上呼吁改革连队会餐制度,提倡分餐制,这一倡议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