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被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一直以来都是文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其中,“三苏”中的苏轼、苏辙和苏洵都有各自的《六国论》。苏轼在《六国论》中,通过对比六国久存与秦速亡,强调了"士"在国家存亡中的关键作用,认为诸侯卿相养士是六国持久的重要因素,若能妥善利用这些"士",则国家安定。苏辙则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的灭亡在于未能团结一致对抗秦国,各自为政导致了自取灭亡的结局。
苏洵的《六国论》则有所不同,他并未局限于历史事件的表面分析,而是借古鉴今,主要目的是警示宋朝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他强调六国的失败并非因“赂秦”,而是政治保守、缺乏改革和坚持策略的失败。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必然。苏洵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仍着重指出贿赂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示宋朝统治者应以武力对抗而非贿赂,这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宋朝初期,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采取了保守策略,导致边防空虚,最终导致辽国和西夏的侵犯。苏洵借此痛陈利弊,呼吁统治者改变策略,增强国力,避免北宋重蹈六国覆辙。他的言论虽然有争议,但其警示作用在宋徽宗年间“靖康之变”中得到了验证,北宋最终被金所灭。
《六国论》在立论和论证上都展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有力,通过叙述和比喻,如“暴霜露,斩荆棘”的描绘,增强了表达效果。整篇文章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句式多变,情感强烈,具有感染力。其根本目的不仅是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更是警示北宋统治者避免历史的重演。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
苏辙《六国论》原文及赏析
【赏析】此文的开头,欲擒故纵,引出论题。六国“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乃是决策者目光短浅,“不知天下之势”之故。随之,从当时的“天下之势”展开论述。文中反复论证秦与六国争天下,关键就在韩、魏之郊野。因为对秦来说,韩、魏首当其冲,若韩、魏不附,乃...
苏洵《六国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
六国论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作者:苏洵
1、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
《苏辙 六国论》(苏辙)全诗翻译赏析
【评析】 六国,指战国时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作者分析了六国先后被秦灭亡的历史,指出六国诸侯眼光短浅,胸无韬略,不能联合一致,共同对敌,以致先后灭亡。此文可与苏洵的《六国论》并读,二者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洵文着眼于政治形势,批评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式,批评六国...
六国论原文翻译及中心论点
翻译部分:翻译中,苏洵阐述了割地贿赂的严重后果,指出不割地的国家因他国的贿赂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外部支援。秦国通过战争和贿赂双重手段扩张,所得土地远超损失。苏洵进一步强调,六国的真正危机不在于战争,而在于他们的土地被贪婪的秦国不断蚕食。赏析部分:苏洵的《六国论》分析了六国灭亡的深层次...
六国论赏析
他通过反复强调这一点,突显了这两个国家在对抗秦国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辙建议,应当加强与韩、魏的联盟关系,以此来抵御秦国的侵袭,但遗憾的是,六国的士人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忽视了长远的战略。他们背弃盟约,舍弃了韩魏,这无异于为秦国的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最终,由于这种短视的行为,六国...
苏轼六国论的赏析
对苏轼《六国论》的赏析:《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此文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指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将“士”养起,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国家则可以安定。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六国论赏析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
六国论写作背景
整体赏析:苏轼论六国诚心正意、浑厚圆融,其文承接苏洵《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观念,但现实针对性更强。苏轼大概既不满宋朝维持积贫懦弱的现状,又对王安石“一日百变法”有强烈担忧,他曾上书锐意革新的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