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初学者,读哪种经书好?

现在很想学学经文.高三了,情绪总是不稳定.我们语文老师曾说过他以前学佛经收获很大,脾气也好了许多.我也想试试.

我从没接触过这些,连初学者都算不上.拜托推荐个易学易懂易背的(最好还得是朗朗上口的),我不需要经书的全文,在你学习的时候感觉比较经典的选段就好了.可以是各种教派的(反正我也不懂..)

能静心\加强我学习的欲望 的就行.

谢谢!
谢谢大家!但我想要选段,就是一起急就念念的那种.
(有点像<武林外传>里小郭一着急就说"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 不好")

第1个回答  2009-01-16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
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
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也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也无
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龙震敬译:「观世音菩萨说,当修行深入到以大智慧到达彼岸时,就能使
用自己心中的大智慧,来照亮自心,使色、受、想、行、识等五种蒙蔽本
性的尘垢变空,回复本性圆明,心空无物,一物不迷,如此,万有皆空,
即可度过一切因自身无明而产生的无谓烦恼和苦难。」
深入注解:『观自在菩萨里的「自在」也表智慧,而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者
称菩萨,像佛一样于法自在。「观世音」就是表示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
苦。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是代表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的意思。
「行」是修行,是历事练心,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顺境、逆境当中去
历练,练什么呢?平常凡夫心是不清净的,是不平等的,佛菩萨是真正觉
悟的人,所以在一切顺、逆境当中,去修清净心,去修平等心,这个叫做
修行。
「照见」是功夫,是智慧的应用,是修行的枢纽。而五蕴就是万有。佛将
宇宙人生一切法,归纳成这五大类,就称为「五蕴」。「五蕴」可以分:
色、心两种,「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像我们的身体是物质,所有
一切物质都用这一个「色」来代表。那么凡是属于心理、精神方面的,都
用一个「心」来作代表。所以,这个「心」里面就分为四类:受、想、行
、识。「受」是前五识,「想」是意识,「行」是第七识,「识」就是第
八阿赖耶识。我们先来看这个色法 — 物质。物质怎么说它是空的呢?「
五蕴皆空」,因为「色」是众微聚集的,这个「聚」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因
缘生法。缘聚它就现行,就现一个相状,缘散了,这个相就不存在了。那
么由此可知,相不是真的,所以《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
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都是说明了五蕴的真相,也就是说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
龙震敬译:「我们人的自性是永恒不灭的。色是由真空所演变出来的,但
是它却和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空即是隐于色,色即是现于空。妙有真空
乃色的根本,色之空,叫真空。
佛告诉我们:基本的物质有四种特性,叫「四大」。「四大」用「地、水
、火、风」来表示。「地」是代表它是一个物质,即使这个物质很小,小
到我们肉眼不能看见,要用放大镜放上几千倍、几万倍,才能看到它。「
火」是代表温度,「水」是代表湿度。「风」代表不稳定,变化的。所以
地、水、火、风是代表地球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也是佛家常讲「四大皆
空」里,四大的意义。
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
象,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合相」。「空」就是般若真空之理,
法空是中道第一空,绝不是空。所以在本经中,「五蕴皆空」是主题,「
色不异空」这底下四句,可以说是它的注解。
第一句,「色不异空」就是从假入空。第二句「空不异色」就是从空出假
。「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讲一切现象,一切现象是依
本体变现出来的。所以,「体」既然不可得,「相」当然也不可得。「体
」不可以执着,「相」当然也不可以执着。』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龙震敬译:「舍利子,比喻为自我的心性,这里说的是心的本质。法,这
里说的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术的法,而是泛指万事万物的意思,也就
就是指五蕴。前面已经说过: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的关系是永远
互相转换的关系。当然,有的转化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例如,星球
的生灭,恐怕得以若干万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人生不过百年,谁也不可
能看见这个转换的全部过程,但是可以推理出来。从这个观点来看,不但
宇宙真空无生无灭,万物也无生无灭,只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存在着。所以,万物同体,谁也没有离开这个宇宙大自然。既然如此,也
就无所谓垢与净的区别了。物转换为真空时,真空并没有增加,真空转换
为物时,真空也没有减少甚么。就像人的生育一样,母生九子,母体并没
有少了甚么。一个子女没生,母体也没有多出甚么,其道理是一样的。也
好像物理学的能(Energy)一样,也是无生无灭的,能量不灭,只是由一
种能转换为另一种能而已。」
深入注解:『这段经文是显示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
五蕴、六入、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十八界(从眼界至无意识界)。
首先,我们解释一切法共同都有意义在,那就是不生不灭。生灭是一个现
象,它不是事实。生本来没有,现在忽然有,我们称这个现象「生」。「
灭」则是这个现象消失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相的现前和消失,在我们
观念中就认为这是生灭。凡事通过细微、深入的去观察,这样才能够了解
事实的真相,真相是缘聚,这个相就现前,缘散开了,这个相就不存在了
。生灭不过是缘聚缘散的幻相而已,而缘却是没有生灭。
我们举一个例子上来说明上面这段话。例如,大小朋友玩堆积木,这个积
木就是缘,我们用它来堆成一栋房子,于是这个房屋的相就现前了,缘聚
它就现前了。如果将这堆积木推倒呢?那缘散了,这个房屋的相也就没有
了。如果您是聪明伶俐的人,一看到这类现象就觉悟了,原来「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相觉有,不是真有,相觉灭,不是真灭,为什么有,不是
真有呢?因为它本来没有,现在缘聚,它还没有!换一句话说,它原来就
不生嘛!缘散了之后,当然它也不灭。确确实实一切万法没有生灭相。现
代科学发达,科学家的观察确实要来得精细。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
我们物质不灭、能量不灭,这个看法跟佛所说的「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
接近。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凡夫所见到一切法有生有灭,完全是执着在幻
相上,执着在假相上。对于这个相怎么形成的?这些道理,过程完全疏忽
了,于是乎堕落到生死轮回。佛为我们说出这一个真相,告诉我们一切法 是不生不灭的,这正是从根本上医治我们执着有相的毛病。
第二句讲的是「不垢不净」。佛法里面将障碍叫「业障」,染者称之为「
垢」;断除障碍,离开一切污染回复到清净,就叫「净」。垢跟净是一体
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四谛(苦、集、灭、道)的因缘。苦、集是世间因
果;灭、道则是出世间的因果,凡夫流转三界六道轮回,这叫作「垢」。
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轮回,我们称他作「净」。由此可以知道:这一
句话是佛对于执着性空,厌离幻相而说的。因为执着空,厌离有啊!于是
乎就产生一种叫「变异生死」。
最后的「不增不减」,「增」是增长,「减」呢?是减少,这是对于大乘
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里面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我们修
道愈见增长,我们烦恼就轻了,就减少了。权教菩萨们对于这个现象很在
乎、很认真、很执着。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现象也不是真实的,也是
虚妄,不实在。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烦恼增长了,菩提减少
了,这话好懂,但为什么会不增不减呢?因为我们讲增减,是从相上说的
,佛告诉我们不增不减,是从自性上说的。自性是什么呢?自性是空相。
所以,从自性上来说,就没有增减,没有垢净,没有生灭;从相上去看,
那一切诸法就会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龙震敬译:「这里说的空,是说人的妙明之心本来空无一物,至清至净,
如如不动。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应万事万物,才称其为妙觉,色受想行
识,心动则生,心空自灭。所以称其为幻,所以说真心之中,无受想行识

人受五行,眼耳鼻舌身意岂能没有,分分秒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来
源是心。心若不动,心不外驰,眼耳鼻舌身意就不起作用,眼不见色,耳
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触身无知觉,意不生念,虽有若无。眼、
耳、鼻、舌、身、意」又称「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机构,是心应万物
不同的器官。心通过六根觉察,判断万事万物,哪一根失灵,心就失去了
哪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哪一根,哪一根就起作用。同时用,同时起作用
,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无事可做了,就等于没有了。而色、声、香、味
、触、法对应六根而言,称为「六尘」。六根既不起作用,那六尘又从何
而起?所以,在真心之中应无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句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
无身界和无意识界的简化说法。六根以眼为首,以意为总,以心为源。心
动眼界生,心动意念立,心不动则无界可立。眼见心不烦,声乱心不恼,
心平气则和,自性无烦恼。自心本清静,一了百自了,明心见了性,万事
都能了。表面寻常人,心中觉悟高,不离诸是非,不逃诸烦恼。本来就没
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深入注解:『六祖大师在开悟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他说:「何期自性,
本来清净」。这一句话,说出了自性的原来面貌。又说:「本来无一物」
,这个无一物,就是无五蕴、无十二处(即六根+六尘)、无十八界(从
眼至无意识界),乃至于「无智亦无得」,本来无一物啊!这个话的意思
,说明自性的本体,它是清净的,是无为的,诸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就
是这个,一切凡夫所迷的也是这个,这就是所谓执迷不悟啊!离开自性,
一切法俱不可得。
说到这个相,是有的,自性是没有。自性中既然没有,而相有也就不是真
的。这一点正是《心经》关键所在,我们就以这一句来作一个说明。「空
中无色」,「色」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有没有呢?在我们的感
官中,它是存在的,所以它有!但佛告诉我们:这个有是假的,是幻有。
因此经典当中也常常叫作:「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
如果真的有,它必然就会有所妨碍,色与空就有妨碍。《楞严经》里比喻 得很有趣,我们只要细细去观察,细细的去思维、去体会,就不难得到它
的真相。如果它真的有,理与事就有妨碍,事与事更有妨碍。《华严经》
里面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有障碍呢?那就是空
中无色,色相是幻像,而不是实在的。像我们看电视、看电影,银幕里面
所现的这个相,都是幻相,《金刚经》上比作「梦幻泡影」,我们今天用
电视、电影的画面来作比喻,使我们更容易体会相是虚妄的。
自性呢?自性就好像电视、电影的萤幕。萤幕是空的,原本什么都没有,
虽然显色,现种种相,但它并没有染着,将它关闭就没有了。即使是在显
色的时候,它也没有生灭、没有染净、没有增减,从这样的生活实例来体
会,您会较易理解。因为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幻化而不实在的,如果我们
将这个事实真相看穿了、看透了、看明白了,在佛法里面就叫作「开悟」
。将事实真相看清楚了之后,那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心就清净,不
再有:妄想、执着、不舍、得失了;而心一离开所有虚妄的妄想、执着,
而回复到自性的本体。自性是本来就有的,这个时候回复,就称为:「圆
满菩提,归无所得」。
因为自性是原有的,并不是新得来的。佛在前面说的这个三句话,这个时
候才完全证明是正确的事实真相。这样的个观念,我们现代人称之为:「
宇宙观」、「人生观」。我们也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正确的现前,《大藏
经》里面所说的「佛知佛见」和《华严经》上所说的「入佛知见」。佛知
佛见就是完全觉悟的知见,对于一切诸法没有一丝毫的迷惑。念佛人能明
白这个道理,能入这个知见,就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所以,不
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体相作用,一切境界现前,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这个人就叫作「菩萨」。如果起一念,这一念起来了,那就叫
「凡夫」。这一念就是不觉,那一念就是无明。
那为什么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一定要知道:诸佛如来,果地上所
证得的境界,我们根性锐利可以理解,可以体会,但是不容易证得。如
果不能契入这个境界,虽然您体会,理解了,你的烦恼、习气还没有完全
断除;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缘之中(「境」就是指物质环境,「缘」是人
事环境,也就是本经里面讲的五薀、十二处、十八界),您还会起心动念
,您还是会分别、执着。换句话说,您必定依旧要堕落到生死轮回,在这
一生、这一世,就不能成就。不但我们凡夫如是,就是连法身大士,大菩
萨们也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发愿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真实、究竟、圆满、大智的选择。我们怎么能
够轻视净土?怎么能够说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无无明,也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龙震敬译:「无明,是指执迷不悟的人。无无明,就是指甚么都明了、知
万理、通万化,自心圆明的大觉悟者。也无无明尽,是一尘不染、万法皆
空,明心见性的大觉悟者。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是说自心的光辉和
真空母体合而为一,已达无生无灭,无老无死的涅盘境界。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苦、求不得
苦、五蕴盛苦。集,就是众苦在心,心中全是苦。灭,是跳出烦恼,诸苦
全无。道,是所以能离苦得乐的原因。灭道,就是已达明心,无苦无乐的
境界。苦乐乃是境,并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动,无苦也无乐。到此地步,
已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灭可证,无道可修,故无苦集灭道。
第2个回答  2009-01-17
你老师的经验不适合你,因为你的修为不够。如果没有理解而有效果,那纯粹是迷信。我也读了不少佛经,主要是了解其中的哲学观点。我知道很多中学语文老师读不了。水平不够。高三学生一般水平不及中学语文老师的。

下面是明成祖朱棣的金刚经集注序,很合适念诵。

朕惟佛道弘深精密。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从旷劫而不坏。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元微。论不空之空。见无相之相。指明虚妄。即梦幻泡影而可知。推极根原。于我人众寿而可见。诚诸佛传心之秘大乘阐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见性之机括也。夫一心之源。本自清净。心随境转。妄念即生。如太虚起云。辄成障翳。如宝镜蒙尘。随韬光彩。由此逐缘而堕幻。安能返妄以归真。惟如来以无上正等正觉。发慈悲至愿。闵凡世之沉迷。念众生之冥昧。为说此经。大开方便。俾解黏而释缚。咸涤垢以离尘。出生死途。登菩提岸。转痴迷为智慧。去昏暗即光明。是经之功德广矣大矣。虽然。法由心得。非经无以寓夫法。经以人传。非言无以着夫经。爰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虽众说悉加于剖析。而群言莫克于折衷。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俾真言洞彻秘义昭融。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若探宝珠于沧海。岂不快哉。岂不伟哉。呜呼。善人良士。果能勤诚修习。虔礼受持。缘经以求法。因法以悟觉。即得灭无量罪愆。即得获最胜福田。证果人天。永臻快乐。功德所及。奚有涯涘哉。谨书为序。以俟将来。
第3个回答  2009-01-17
那就读心经吧 二百多字 呵呵 是个经典
不过至于说加强学习的欲望呢 这个要你自己读了之后把握
安心倒是没问题的 只是有些人读了之后 会理解为佛法让人逃避 那就不好了
如果有兴趣的话 可以试着念准提咒 简单易用 当然看你的缘分 念起来是否适合你 我当初是有缘念了此咒 治心效果很好 而且是增长福报的 适合在家人常年
中文音译你去查查看吧 我记不得全部的字了 梵文的读音类似于:
(下面这些是音译 不是梵文 不要误解了~~~~)
namo saptanum samyaksambuddhaya kodinum tadyata
om zheli zhuli zhunti svaha
第4个回答  2009-01-16
佛说旧城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众俱
尔时佛告诸苾刍言。苾刍。我于往昔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独止一处心生疑念。何因世间一切众生受轮回苦。谓生老死。灭已复生。由彼众生不如实知。是故不能出离生老死苦。我今思念此老死苦从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老死。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今此老死因生而有。复从生缘而有老死。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生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生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生因有起。复从有缘起此生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有因何起。复以何缘起此有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有因取起。复从取缘起此有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取何因有。复从何缘有此取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取因爱有。复从爱缘有此取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爱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爱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爱因受有。复从受缘有此爱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受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受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因触有。复从触缘有此受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触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触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因六处有。复从六处缘有此触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六处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六处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六处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六处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今此名色何因而有。复从何缘有此名色。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而彼名色因识而有。复从识缘有名色法。知此法已。又复思惟识何因有。复以何缘有此识法。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如是识法因名色有。从名色缘有此识法。唯此识缘能生诸行。由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是故一大苦蕴集。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以何因故得无老死。何法灭已得老死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生法即无老死。生法灭已老死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生法得无。何法灭已生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有法即无生法。有法若灭生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有法不起。何法灭已有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取法有法即无。取法灭已有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取法得无。何法灭已取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若无爱法即无取法。爱法灭已取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得无爱法。何法灭已爱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受法若无爱法即无。受法灭已爱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受法得无。何法灭已受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触法若无受法即无。触法灭已受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触法即无。何法灭已触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六处若无触法得无。六处灭已触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六处得无。何法灭已六处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名色若无六处得无。名色灭已六处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名色得无。何法灭已名色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识法若无名色即无。识法灭已名色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识法得无。何法灭已识法亦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行法若无识法即无。行法若灭识法亦灭。知此法已。又复思惟。何法若无行法得无。何法灭已行法得灭。作是念已。离诸攀缘定心观察。谛观察已乃如实知。无明若无行法即无。无明灭已行法亦灭。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由是一大苦蕴灭。一一了知如是法已。又复思惟。我今已履佛所行道。已被昔人所被之甲。已到昔人涅盘之城
佛复告言。诸苾刍。譬如有人欲远所诣。即履昔人所行之道。又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寻昔人旧所都城。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彼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所都。而此都城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之见者心无厌舍。是人见已。即自思惟。我今回还诣于本国。具以斯事上奏于王。既至本国即奏王曰。大王当知。我被昔人所被之甲。乃履昔人所行之道或行深山或行旷野。行之不已到一旧城。其城广大。乃是往昔王之都聚。而彼城隍严丽依然。池沼园苑皆悉殊好。人所见者心无厌舍。大王。宜应往彼都止。王闻语已。即允所奏。乃与臣佐寻都彼城。而彼都城由王居止。转更严丽人民炽盛丰乐倍常。诸苾刍。我亦如是。履于诸佛旧所行道。被于诸佛所被旧甲。行诣诸佛涅盘旧城。诸苾刍。何谓旧道。何谓旧甲。何谓旧城。即是过去诸佛所行八正之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苾刍。此八正道。是即旧道是即旧甲是即旧城。先佛所行我亦履践。乃可得见彼老死集。是故我证得老死灭。乃至观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等皆灭。又观行集亦令行灭。行法灭已无明亦灭。无明灭已即无所观。是时我以自神通力成等正觉。诸苾刍。我所宣说如是正法。汝等精勤。应如是学应如是行。记念修习成诸梵行。天上人间宣布法化。广为众生作大利益。乃至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外道尼干子等。亦应如是修习宣布。广为众生作大利益。尔时世尊说是经已。一切大众闻佛所说信受奉行
第5个回答  2009-01-16
南怀瑾教授的金刚经说什么.特别有趣又能引人入正信.然后可以看看无量寿经.讲的是阿弥陀佛的故事.极其广大欢喜.即使恶魔看了也不由衷的感到欢喜.感到人生被鼓舞.并能和佛有缘.祝你能因此而进入宇宙的宝藏.

刚刚接触佛法两个月的18岁女孩子可以看什么经书啊。各位推荐下拉。感恩...
1. 《法华经》:被誉为经王,是佛教教义的精华。它详细阐述了佛法的深奥道理,对初学者来说,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楞严经》:与《法华经》相辅相成,同样属于了义经典。它深入探讨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有助于提升对佛法的理解和认识。3. 《大乘起信论》:这部论著对大乘佛教的...

初学者应从哪两部佛经开始阅读?
1. 对于初学者踏入佛经世界,建议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始阅读。这部经典的《心经》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含佛法的深意,轻松而不失启迪。在中国,这部经典尤其受到推崇,许多成功人士通过研习《心经》找到了智慧的指引。其力量不仅在于简洁的文字,更在于深入人心,带来深刻的顿悟。2. 接下来,可以尝试阅读...

想学习佛法,从哪些经书看起呢?
1. 初学者应从大乘佛经入手,以深刻理解佛法的核心。建议首先阅读《楞严经》,以便把握佛法的深奥义理。可选择包含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的版本,如《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和《净土诸经》等。2. 接下来,可以阅读关于修行智慧的经文,如...

在百度偶然看到师兄是学佛教的,我是初学者,请问,入门什么经开始呢?
建议先学楞严经和法华经。楞严经是开悟之书,读懂之后再来看其他经书大多数都能理解(唯识论的还是难一些);法华经,则是圆融一切法的经书,读懂之后,对世法会有全新的认识。

看佛家经书的顺序?哪位前辈指点下?
1. 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从易于理解的经典入手,以增强对佛法的信心。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学习:- 首先,从《圆觉经》开始,这部经典被誉为“经王之王”,提供了完整的修行方法。- 接着是《金刚经》,它阐释了深奥的佛理。- 然后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讲述了菩萨入定时的境界。- 最后是《六祖...

初学者读什么样的经书比较合适
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我不建议将《金刚经》作为首要了解佛理的经典。当然,即使在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念诵,也是一种有效的修行方式。读佛经时,即使一时难以理解,亦是无碍的。但若错误解读或诽谤经文,那就不好了。3.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初学者读什么样的经书比较合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

初学者因该看什么经
2.地藏经合适吧。基础经。虽然趋向白话文,但也有不易懂的地方 3.所有的经都说一个道理。一门深入是提倡的。如果水平到了想要博学,可以参看其他经书 至于不知道要看什么,不必执着不用强求,功夫到了,经书会随缘到你手上。得到什么就可以看什么。楞严经,咒也很不错。心经比较短,也算是佛弟子必...

初学佛抄什么经书好
初学佛可以尝试抄的几部书有:《净土宗大经解演义》,《佛学与人生》,《佛学与弟子规》,《学佛答疑》,《了凡四训》《成佛之道》等。这些都白话讲解,有利于初学者入门,也是基础知识,把它融入生活去。同时听听佛歌,净化心尘,有助于以后读经有很重要帮助。

初学者了解佛学的书
1、寻心:心经。心乃核心之意!2、找路:金刚经。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方法!3、纠正:坛经。中国化的经书,适合学习!这样的话就初勘佛门不二之法。希望对你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