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急 最好在给点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10
【赏析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赏析二】
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与词为一,交代词的写作时间,“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背景,“欢饮达旦”;题旨,醉后抒怀“兼怀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辅.具体言之:抒词人外放期间寥落情怀.
此首中秋词.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变.挥洒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凡尘.胡仲任谓中秋词,自此词一出,余词尽废,可见独步当时之概.起句,破空而来,奇崛异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化出.“不知”两句,承上意,更做疑问,既不知明月几时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我欲”三句,盖因问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风归去之愿,“我欲”与“又恐”相呼应.“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本意说固高妙,就寓意说亦极慰藉.“起舞”两句,仍乘上来,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风归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气奔放,诚觉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换头,实写月光照人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不应”两句,实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愿”两句,更进一步,言人与月既然从古难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躯,借月盟心,长毋相忘.原意虽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苏轼加“但愿”二字,则情更深,意更浓矣.
其词咏月,关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不知”数句,笔势回折,开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隐与进仕间的抉择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脱尘世,乘风归去,又犹豫徘徊,楼高宇寒不胜之,落足现实,月下“起舞弄清影”,胜似仙境,这就说明词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觅求“苦中作乐”的生活意义,即苏轼还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
下片用月衬别情,意在怀人,笔致回环由写实为写意,化景为情.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跟着推进,无眠而情生.即月光绕过朱阁,又从门户下射进屋内,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儿身上.其明写月,暗写人,颇含怨恼之意.“不应”二句,笔势淋漓,顿挫有致,看似赏月,问月,实为怀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常事常规,来自我宽解.这种演绎自然物理,阐释悲欢离合,意境豁达,令人玩味不尽.末两句妙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推陈出新,将月圆思亲推向更高境界.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遣月中互相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当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浓,并以潇洒之笔,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首先,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其次,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是本篇的又一突出特色.上片开头,由月展开思索,通过连续发问,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阴晴圆缺,比赋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词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水调歌头》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主要特点?
1. 感情表达:《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深刻体现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通过形象的描绘,围绕中秋明月展开的想象与思考,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与对宇宙人生的哲思结合起来,展现了作者复杂且矛盾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2. 写作特点:此词在艺术成就上颇...

求苏轼的水调歌头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月亮为主线,使情、景、理融汇贯通。由月展开思索,通过连续发问,表现对超脱出世的向往。又由月生情,用月的阴晴圆缺来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作者的人生理想。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

《水调歌头》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有什么主要特点?
2、写法特点: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

《水调歌头》赏析
赏析一: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

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表现了作者对于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开阔的胸襟,放达的思想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诗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联想的丰富,比喻的新奇,结构的变化不测以及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是苏诗苏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水调歌头的赏析
《水调歌头》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帮忙写一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
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求苏轼的诗《水调歌头》附意思
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赏析三...

水调歌头解析赏析主旨
《水调歌头》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