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天道》中所言的“袈裟本无清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天道》第十一集中,丁元英为了求见五台山智玄大师,拿出了一首自撰的词。其词名为“悟”,曰道: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这是一首谈佛论道的词。今天本叨就从那句“袈裟本无清净”说开去,从佛的视角赏析一下《天道》。

既然是说佛,就先得把佛的定义廓清一下。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佛是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简单些说,佛就是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启迪他人觉悟,最后达到觉行圆满的人。叨主不是佛家信徒,无涯镜读书汇不是佛教道场,我们今天就是通过知佛、信佛、成佛、做佛这四种状态,说说《天道》中有关觉悟的那些事。

以本叨的浅见,知佛、信佛、成佛、做佛,是彼此之间远隔千山万水的四重法界。知佛未必能信佛,信佛未必能成佛,成佛未必能做佛。古往今来,知佛者众,信佛者少,成佛者罕,能身体力行做佛者更是寥若辰星。因为佛始终是一种出世和入世的矛盾状态,不出世不知自觉,不入世不能自觉和觉他。沉浸在万丈红尘里,混迹在芸芸众生中,就是“袈裟本无清净”的状况。在万丈红尘里和芸芸众生中,好不容易修来的佛性是很难经得住检验和考验的。而如果远离甚至脱离红尘和众生,佛性又难以为佛性,不过是坐而论道的虚妄之言。

唐代高僧怀海说过,“如今波波贪觅佛,尽皆背也。古云,久亲近于佛,不识于佛性;唯观救世者,轮回六趣中,久乃见佛者”。这段话的大意就是,佛入苦处,不是超然,而是“同渠受苦,无限劳极”。所以,“袈裟本无清净”是做佛的常态。

“袈裟本无清净”告诉我们,佛本在红尘中,佛性本是人性的升华,远离红尘的佛状不是真佛,而是懦弱避世的虚佛,或是装神弄鬼的伪佛。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虚佛、伪佛甚多,包括我们自身在内,都有可能是“双重标准”的奉行者,说起别人来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轮到自己时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正所谓“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佛学以外也有类似的说法。在一个号称是《鬼谷子经典语录》的微信公号中,看到一篇《悟道的四重境界》。该文说道,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为闻道,次为知道,再为见道,终为得道。

《天道》中的丁元英,在智玄大师眼中,是“以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不过叨主以为,智玄大师这一评语不免失之于偏颇和苛刻。以对待叶晓明、冯世杰、刘冰这三个发烧友的态度来看,丁元英已经跨过了知佛、信佛、成佛这三道关隘,已然具有了做佛的法相。

丁元英无疑是个觉悟者,无疑值得我们推崇和效法。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个概括是不是全面和精准暂且不论,人生多烦恼、多烦忧却是一定的,无人能够例外和免俗。在觉悟的攀援过程中,努力从知佛、信佛到成佛、做佛,自己总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就算修不到丁元英的境界,至少也可以让烦恼和烦忧少一些、轻一点。而要想成佛、做佛,就得深知“袈裟本无清净”的至理,不逃避现实、不回避矛盾,在入世之中修得出世之心,以出世之心调节入世之苦。

《金刚经》有言,“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方为无相。丁元英在面对叶晓明的算计、冯世杰的琐碎、刘冰的龌龊时,既不嫌弃、又不放纵,如实观照、依实待之,心无挂碍、心境空明,深得佛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真谛。设身处地,有几人能做到呢?设身处地,就算是面对至爱亲朋的算计、琐碎、龌龊时,我们又能理解几分、宽容几分呢?

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是什么意思?
译文:袈裟根本没有清净,不染红尘性情空灵。幽幽的古寺庙和千年的钟,都是执着的人说梦话。出处:电视剧《天道》第11集,丁元英到五台山佛门净地拜见了智玄大师,他此行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激烈的商战过程中有个心安,同时丁元英带上了这首词和信,韩楚风打开纸看到这首词: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怎样理解《天道》中所言的“袈裟本无清净”
“袈裟本无清净”告诉我们,佛本在红尘中,佛性本是人性的升华,远离红尘的佛状不是真佛,而是懦弱避世的虚佛,或是装神弄鬼的伪佛。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虚佛、伪佛甚多,包括我们自身在内,都有可能是“双重标准”的奉行者,说起别人来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轮到自己时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正...

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是什么意思?
并非穿上袈裟心里就清静了,处于红尘中也不见得能得到缘分。这句话是出自电视剧《天道》中的第十一集:丁元英到五台山佛门净地拜见了智玄大师,他此行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激烈的商战过程中有个心安,这也使得韩楚风感觉到了芮小丹在丁元英心目中红颜知己的重要地位。在王庙村村民们热情高涨的生产中,“格律...

天道五台山对话原文及解读
《天道》五台山对话原文及解读:原文:“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解读:(上阙)我们不用担心命运,也不必费心尽力想通过修行获取“真经”,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何需求神拜佛?(下阙)佛门和俗世没...

谁可以把天道里丁元英在五台山的词解析一下
解析:袈裟虽然是出家人的穿着,但袈裟本身并没有什么清净不染的性质。真正的清净不染不是外在的衣物能够带来的,而是内在的修行所达到的境界。在尘世中生活,不被尘世所染着,才是真正的清净。悠悠的古刹和千年的钟声,都是一些痴人在说梦话,不要被这些外在的表象所迷惑,要看透生命的真相,把握当下...

王志文在天道中的经典台词
1、王志文在《天道》中的台词深刻而富有哲理,他这样描绘人生的领悟:“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这句话表达了对命运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修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2、关于文化属性,王志文在剧中提出...

天道丁元英给方丈的诗
悟《天道》丁元英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翻译:参禅悟道不要说命运,修行不要取真经。悲伤欢喜还有万物枯荣,哪个不是前生注定?袈裟根本没有清净,不染红尘性情空灵。幽幽的古寺庙和千年的钟,都是...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_百度...
大概是说,你如果悟道了,就不要说什么一切都是天定的,其实是自己定的。修行人一切随缘,不要执著什么铁定的经文,要是灵活变化尽在自心,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随境显现,说是前生注定,也太过死板。穿上袈纱了其实还是凡夫一个,难道有了这个袈纱就是圣人了吗?说什么红尘不染与性空的大道理...

天道里王志文在五台山写的那首词
悟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老和尚给他改了半阙 回答了他来五台山求心安的愿望!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品读《天道》丁元英经典语录,有如醍醐灌顶,值得用心体悟
1.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2.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 技术、 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这种文化属性的产物。3.强势文化造就强者, 弱势文化造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