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吻(断肠草)的资料和图片!

有有关的传说就一起发来吧!谢谢!
hayamaku@126.com

第1个回答  2009-03-09
  种中文名:钩吻
  种拉丁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et Champ.) Benth.
  种别名 :胡蔓藤、大茶药、断肠草、大炮夜、野蔓、黄猛菜
  属中文名:钩吻属
  属拉丁名:Gelsemium
  科中文名:马钱科
  科拉丁名:Loganiaceae
  中国植物志:61:251
  英文植物志:15:329
  钩吻
  钩吻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
  钩吻—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主治:金疮乳滞,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蛊毒。
  [编辑本段]【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吴普本草》: 秦钩吻,生南越山或益州。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方根黄色。或生会稽东冶。正月采。
  2.《南方草木状》:冶葛,毒草也,蔓生,叶如罗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草。
  3.《雷公炮炙论》: 钩吻治恶毒疮效。其地精杀人。采得后捣绞自然汁入膏中用,勿误饵之。
  4.《别录》: 钩吻,折之青烟出者,名固活,甚热,不入汤。生傅高山谷及会稽东野。
  5. 陶弘景: 五符中亦云钩吻是野葛,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或言吻作挽字,牵挽人肠而绝之。核事而言,乃是两物。野葛是根,状如牡丹,所生处亦有毒,飞鸟不得集之,今人用合膏服之无嫌。钩吻别是一草,叶似黄精而茎紫,当心抽花黄色,初生既极类黄精,故以为杀生之对也。或云钩吻是毛茛,此本及后说参错不同,未详云何。
  6.《唐本草》: 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闾巷间皆有,彼人通名钩吻。亦渭苗名钩吻,根名野葛。蔓生,人或误食其叶者,皆致死,而羊食其苗大肥,物有相伏如此,若巴豆,鼠食则肥也。陶云飞鸟不得集之,妄矣。其野葛以时新采者,皮白骨黄,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汉防己,皮节断者良,正与白花藤根相类,不深别者,颇亦惑之。其新取者折之无尘气,经年已后,则有尘气,根骨似枸杞,有细孔者,人折之,则尘气从孔中出,今折枸杞根亦然。《经》言折之青烟起者名固活,为良,此亦不达之言也。且黄精直生如龙胆、泽漆,两叶或四五叶相对。钧吻蔓生,叶如柿叶。《博物志》云,钩吻叶似凫葵,并非黄精之类。毛茛是有毛石龙芮,何干钩吻。
  7.《本草纲目拾遗》: 野葛,人食其叶,饮冷水即死,冷水发其毒也。南人先食蕹菜,后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无苦。取汁滴野葛苗,当时菸死,其相杀如此。
  8.《岭表录异》: 野葛,毒草也,俗呼为胡蔓草,误食之则用山羊血解之。
  9.《梦溪笔谈》: 钩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疗甚多,注释者多端,或云可入药用,或云有大毒,食之杀人。予尝到闽中,土人以野葛自杀或误食者,但半叶许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予尝令人完取一株观之,其草蔓生,如葛;其藤色赤,节粗,似鹤膝;叶圆有尖,如杏叶,而尖厚似柿叶,三叶为一枝,如绿豆之类,叶生节间,皆相对;花黄细,戢戢然一如茴香花,生于节叶之间。《酉阳杂俎》言花似栀子稍大,谬说也。根皮亦赤,闽人呼为吻莽,亦谓之野葛,岭南人谓之胡蔓,俗谓断肠草。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恐《本草》所出,别是一物,非此钩吻也。
  10.《纲目》: 钩吻,虽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或作冶葛。王充《论衡》云,冶,地名也,在东南,其说甚通。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滇人谓之火把花,因其花红,而性热如火也。岳州谓之黄藤。按《岭南卫生方》云,胡蔓草叶如茶,其花黄而小,一叶入口,百窍溃血,人无复生也。时珍又访之南人云,钩吻即胡蔓草,今人谓之断肠草是也。蔓生叶圆而光。春夏嫩苗毒甚,秋冬枯老稍缓,五、六月开花似柳花、数十朵作穗。生岭南者花黄,生滇南者花红。
  11.《植物名实图考》: 自古言钩吻、黄精相似,无有指为断肠草者。《神农本草经》一名冶葛。冶葛,后人以为断肠草。毒草断肠,品非一种。《南方草木状》冶葛一名胡蔓草,不言即钩吻。自苏恭始以苗为钩吻,根为野葛,深斥陶说之非,谓其叶如柿,如凫葵,则即今岭南之大叶断肠草矣。沈存中《药议》,亦以钩吻为即断肠草,然又云断肠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恐《本草》所出,别是一物,非此钩吻。则存中未敢以钩吻、黄精相似之说,确然断为误也。《本草纲目》胪引断肠草以实钩吻,大抵皆集众说,非惟末见钩吻,盖亦未见断肠,凭臆订讹,遂以草之至毒者,惟岭南胡蔓一物矣。考《吴普本草》,钩吻或出益州。碧鸡、金马,开元后已沦南诏,苏恭诸人不识益州之钩吻固宜,医家于毒草不曾试用,展转致舛,亦无足怪。余至滇,遣人入山采药,得似黄精、玉竹者二草,其标识则曰钩吻、汉钩吻。钩吻叶如竹,与黄精同而矮小,叶生一面,花、实生一面,弃掷皆活,殆即雷斅所谓地精,俗云偏精,其偏者不止叶不相当而已。汉钩吻似玉竹,叶如柳、如龙胆草,而叶端皆反钩,四面层层舒叶开花,花有黄白者,亦有红者,盖陶说所谓当心开花,而雷说所谓毛钩也。乃召土医而询之,云黄精、钧吻,山中皆产,采者须辨别之,其叶钩者有大毒。然则钩之得名,非以其叶如钩邪?偏精有毒稍轻,形偏,则性亦偏矣。钩吻,《神农本草经》下品,相承以为即冶葛,今之断肠草也。询之闽、广人,云有大小二种,大者如夜来香叶,蔓生植立;小叶者如马兰,性尤烈。李时珍所谓黄藤,乃莽草根也。又云:滇人谓之火把花。盖即《黔书》所云花赤如桑椹者。同为恶草,非止一种。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0811.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09
没图。
第3个回答  2019-05-13
哪里有断肠草苗出售

断肠草是什么样子的
断肠草又叫钩吻、葫蔓藤,它的枝茎生长的比较弯曲,最长可达12cm左右,叶子有波纹状,不平坦,呈绿色,根茎的须是弯曲的,顶部有黄色的花。断肠草主要作为添加剂使用,因为它的根茎叶有毒,所以不能入药,可以往牛羊的饲料中加一些断肠草干的枝叶,能起到催膘的作用。断肠草长什么样子断肠草又叫钩吻、葫...

断肠草是什么草
断肠草是什么草断肠草指的是胡蔓藤,是一种葫蔓藤科钩吻属的植物,一般在农村也称作钩吻或者葫蔓藤,另外断肠草属于一年生的藤本植物。断肠草生长地方断肠草喜欢光照,一般长在山路旁边,或者比较湿润肥沃的山坡或丘陵上,生长在湖南、江西、海南、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主要在印度尼西亚、...

什么是断肠草
传说中的“断肠草”,中草药名为“钩吻”,又叫胡蔓藤、大茶药、野葛、毒根、山砒霜。为马钱科多年生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长9~1 5尺,茎圆柱形,光滑带紫色。叶对生、有叶柄、卵状披针形,长1.5~3.5寸,宽0.6~1.8寸,全缘,两面光滑,折断面边缘很整齐。夏季顶生或腋生喇叭形黄花...

什么是断肠草?
断肠草又被称为钩吻、胡蔓藤,是马钱科植物,自然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一些省区,东南亚及印度也有。这种植物因其剧毒,自古就名气很大。它的全身都有毒,甚至连花粉也不例外,尤其是根和嫩叶毒性极强。据说,刚从土中挖出来的钩吻根还略带香味,但多闻一会儿就让人感到头晕目眩。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在《...

断肠草是什么
断肠草是马钱科钩吻属的一种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又被叫做钩吻、葫蔓藤。它的长度并不低,成株能够长到3m以上。它的叶片对生,生于枝条枝上,具有叶柄。它的叶片基部比较圆,而尾部比较尖。它具有开花的能力。它的花期在每年的5-11月份,花朵多呈黄色。

什么是"断肠草"?
种中文名:钩吻(断肠草) 种拉丁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et Champ.) Benth. 种别名 :胡蔓藤、大茶药、断肠草 属中文名:钩吻属 属拉丁名:Gelsemium 科中文名:马钱科 科拉丁名:Loganiaceae 中国植物志:61:251 英文植物志:15:329 【形态特征】 缠绕常绿藤本,枝光滑。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

断肠草又叫什么名字
断肠草别称断肠草是单子叶植物纲、捩花目、马钱科、钩吻属的一种植物,是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全株都有剧毒,以叶、根的毒性最强。断肠草又叫做钩吻、大炮叶、葫蔓藤、黄猛菜、大茶药等,因为相传食用这种草的人的肠子会变黑变粘连,人会腹痛而死,所以叫做断肠草。断肠草长什么样子断肠草是一种木质藤本...

(钩吻草)是什么意思?
钩吻,别名:野葛、胡蔓藤、断肠草、烂肠草、朝阳草、大茶药、大茶藤、荷班药、猪人参、狗向藤、柑毒草、猪参、大茶叶、文大海,拉丁文名:Gelsemium elegans;马钱科、钩吻属常绿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幼时具纵棱;除苞片边缘和花梗幼时被毛外,全株均无毛。叶片膜质,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

断肠草猪吃了有什么作用
在猪牛羊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钩吻叶片、茎秆,可起到催膘的作用,还有驱虫的功效。断肠草,又称为钩吻(Gelsemium elegans),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常绿木质藤本,长3-12米。小枝圆柱形,幼时具纵棱;除苞片边缘和花梗幼时被毛外,全株均无毛。产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

断肠草是什么
在古代,人们往往把服用以后能对人体产生胃肠道强烈毒副反应的草药都叫做断肠草,据有资料可以查到的,“断肠草”至少是10个以上中药材或植物的名称,而非专指某一种药。”一般常提到的断肠草是指钩吻,也有地区主要指的是雷公藤。其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中南半岛、缅甸、印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