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和庄子故事两则的书上注解

能不能把九年级下书上的注解弄来?求各位了..老师说要抄注解,结果没带书..拜托各位了.

这是人教版的注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鱼我所欲也》
p.160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麽手段不可用呢?
p.161
1.〔勿丧〕不丢掉。
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3.〔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4.〔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5.〔蹴(cù)〕用脚踢。
6.〔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7.〔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8.〔辩〕通“辨”,辨别。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2.〔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从前。
13.〔已〕放弃,停止。
14.〔本心〕天性,天良。
二.《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p.163
1.这两则故事均节选自《庄子·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在现在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2.〔惠子相(xiàng)梁〕惠子在梁国当宰相。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相,辅助君子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鹓鶵(yuān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
4.〔止〕栖息。
5.〔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6.〔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p.164
1.〔于是〕在这时。
2.〔鸱(chī)〕猫头鹰。
3.〔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4.〔濠(háo)梁〕濠水之滨。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5.〔鯈(tiáo)鱼〕一种淡水中的白色小鱼,又名白鯈。
6.〔是〕这。
p.165
1.〔全〕完全,确定是。
2.〔循其本〕意思是要从最从的话题说起。
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云者:如此如此。

很辛苦啊~要选我哦~

参考资料:九下人教版语文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7
(一)人和蝴蝶和鱼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作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这个孤独的梦,不可言说。成为中国人心底里永远的浪漫。多年后,有个叫李商隐的青衣诗人高唱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表情,无比沧桑。

“鱼儿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都是主观的,客观,只不过是主观的一种概率。你站在历史之外,可以肯定某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但如果你站在庄子的池塘边,你会知道,事情本来可以有无穷无尽的选择。

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水象情人的手,缓缓滑过,岸上的庄子,在水里无比开心。是的,我知道,游泳是快乐的,岸边的那朵花悄悄绽放,和蜜蜂热烈地亲吻,它也是快乐的,水上的惠施有些忧郁,但他也是快乐。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知道,所以,我反而忘记了我知道些什么,我是如何知道的。

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要它如此。如果它不如此,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观察它。我是世间的公理,永不被证伪。

不要说是对还是错,这是哲学。

(二)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可是,你珍重了,就会不死吗?爱情就会永恒吗?

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

生命,是我们在这世间暂时借用的一个躯壳,不可以滥用,我们迟早要将自己,交还给冥冥中的那个神。你和这躯壳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会象水一样蒸发,象河流一样远走,象梦一样无可追寻。你珍惜或是挥霍,不足以改变这个结局。窃钩者人诛,窃国者天诛,没有分别。庄子在2400年前忧伤地沉思:那么,思考,或者不思考,有区别吗?有我,或者无我,在宇宙最高处的那尊神看来,有什么不同?

当然,庄子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当他面对浩浩长空,面对生死离散,他一定会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条鱼,摇着尾巴游来,乞求庄子的爱情,庄子敲敲鱼的脑袋,告诉它:你拥有,就会失去。你若没有生的快乐,就不会有死的痛苦。所以,拥有就是失去,死就是生。相濡以沫,最终还是要在光阴中彼此迷失。我们为什么要走那么多弯路呢?结局清清楚楚地摆在前面,它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抵达。

他告诉鱼:你还是回海里去吧,江长湖宽,生命只是一场体验。

老婆在他的臂弯中死了。千千万万年,造化安排的这一次绝无仅有的相逢结束了。在几个小时前,她还在劝告儿子要读书,还在用树叶和红薯煮粥。庄子看着她渐冷的面孔微笑,他放下妻子,在宋国的街市中,敲着盆,大声歌唱。

“你怎么了?”有人问。

“哦,我的老婆死了。”他说,继续歌唱。

庄子望向天空。云朵在头上不停变幻,太阳散发出美丽的光辉,他看见死去的妻子,正在慢慢扩散,变成云,变成泥土,变成阳光,变成包围自己的空气。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然随而哭之,是不通命也。”

庄子喃喃地说,妻子睡在天地的大屋子里,她即将永恒,她再也不会有穷苦和疼痛,这是她的归宿,人人都有这样一个归宿,所以,我要为她庆贺。

数千年的光阴,如飞鸟一样落在他的头上,他霎那间明白了生命的道理。死,一直隐藏在生之中,死去,也就意味着得到永生。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得“道”,因为人有知觉、有形状、有质量。只有死去才可以。他在宇宙的最远处,看着自己微笑。

(三)在权贵的冷眼中桀骜不驯

终庄子一生,他始终对自己忠诚。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穿行帝阙,向王侯亮出宝剑;他和林间的枯骨、河里的渔夫结成朋友,向飞鸟和青草深情凝视。他在向人借钱的时候,依然不放弃骨子里的骄傲———你可以不借给我,但你不能欺骗我,他笑笑说,鱼渴的时候,你只要给他一口水就行了,不用引来大海。

庄子的哲学,似乎和鱼很有缘份,这让我们闻到喷香的海鲜味道,而不象孔子,有腐烂的气息。

他从骨头里藐视金钱和名位。挤脓的,得一辆车;舔痔疮的,得五辆车。你有这么多车,给当官的舔了几次痔疮?读这种书,让人感觉暑汗顿消,两腋生风。

他自己编草鞋换米,我想,他编草鞋的时候,嘴里一定还哼着风雅颂的小曲儿,心中无比自豪,出将入相又怎么样?堂呼阶应、起居八座,又怎么样?如果人有了精神上不朽的追求,那么,物质,只不过是猫头鹰嘴里腐烂的老腐尸体。

“不要跟我说当官的事!”他捂上了耳朵,“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我是一只乌龟,你还是让我在泥里艰难地爬动吧,这样,我就能用更多时间来关怀世界,关怀我自己。

庄子留给我们的,只是三十三篇短文,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感到很开心。

当然,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衣角,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在高天之上,俯瞰着众生沉默不语。

绑着破草鞋,
便问他说:“先生怎么这样疲困呢?”庄子回答说:这那里是疲困而是贫穷啊!读书人有理想而不能施行,这叫做疲困;衣服旧鞋子破了,这叫贫困不是疲困。我现在处于昏 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
宋国有一个叫
曹 商的人曾为宋王出使秦国,随从的车子 有一百多辆,回到宋国之后对庄子说:你住在穷里 陋巷 ,生活困窘,靠织草鞋度日,面黄肌瘦到这个样子,这是我所不能及的。 而我见到万乘君主得到随从车辆一百多这是我比你优越的地方。”庄子回敬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能治愈他的毒疮的可以得到一辆车,用舌头舐他的痔疮的可以得到五辆车,治的病越低下可以得到的车子越多。你大概是用舌头舐痔疮的吧,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车子呢?你快走吧!”
庄子一生穷愁潦倒,他不是没有机会做官,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不原做官。庄子的才能闻名遐迩,楚王听说到庄子的才干,就派了两名使臣带着重金去聘他当宰 相,庄子对使臣说:千金固然重利,宰 相也可称尊位,但你们没见那用其所长的?虽然平时总给它吃上好的美味食料给它披上锦绣的衣服,但一旦把它牵到太庙作祭品时,它就象作头孤独的小猪,也是不可能的了。你们快走吧,不要来玷污我了。我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之中游戏自乐,也不原为当权者所束缚,我终身不愿为官,让我的精神得到快乐。庄子的好朋友惠施经不住富贵的诱惑,去
魏国做了宰 相,庄子要去看他,有人向惠施挑拨说:“庄子想来代你做相。”惠施很恐慌就在国内搜查庄子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去讥笑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叫凤凰,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不是 竹子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的,一支猫头鹰找到一只死老鼠,对着飞过来的凤凰叫了一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庄子以高洁的凤凰自比,在他看来宰相之位好比是只腐烂的老鼠,根本不值得一顾。
庄子之所以宁可过着贫苦的生活而不去当官求取富贵,是因为他厌恶虚为的封建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不满情绪。为了不和当权者同流合污,庄子后来当了隐士,以表明自己愤世疾俗,痛恨权贵的心志。

削白垩土的故事
惠子是庄子生平最好的朋友。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在惠子的坟墓前,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地有个人,有一天他正在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象苍蝇翅膀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那人也非常勇敢,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你现在叫我削,我不敢了,你也会怕呀'自从惠子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写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以及两人之间的熟悉与了解,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小雀跳梁亦适趣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逍遥游》。

知了和斑鸠不知道鲲鹏高翔的道理,它们看大鹏费这么大的力气往南飞去,讥笑道:“我腾地一下就飞了起来,碰到树枝、房梁就落到上面,即使这样,有时候还飞不到上面,累了就只好落在地上休息一会。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高飞九万里而去南面呢?”

一个人到郊外去,一天吃三顿饭,回到家里后肚里还饱饱的呢。一个人要走一百里,那可就需要准备隔夜的粮食了。假如要到千里之外,那就需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也就是说,做的事情越大,需做的准备也就越多。知了、斑鸠这两个小东西怎么能懂得这样的大道理呢?

这就是说,懂得小道理的不懂得大道理,生命短促的不理解生命长久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你不看,朝生暮死的朝菌永远也不知道还有三旬为月的事情,夏天鸣叫的知了永远不知道世上还有春天和秋天,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太短促了啊!楚国的南面有一种灵龟,以五百年作为春天,以五百年作为秋天;上古时候有一种椿树,以八千年作为春天,以八千年作秋天。彭祖是古代一位长寿的老人,据说活了八百岁。一般的人要与他比较长寿,那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王与夏棘也曾经谈到过类似的故事。当时他们是在讨论上下四方有没有边际的问题。夏棘说:“在什么也不生长的边远北方再往北,有一个辽阔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面有一种鱼,宽度足有几千里,而长度那就没有人知道了。这种鱼的名字叫做鲲。在那里还有一种鸟,名字叫鹏,脊背像高大的泰山,羽翼像遮天的乌云,搏击长空,盘旋而上,高达九万里。驾着云气,背负青天,而后向南飞,它是要到南海去,小雀看到了讥笑道:‘它是要往哪里飞哟?我腾地一下就飞起来了,大不了飞上几丈高就下来,在蒿草之间飞来飞去,这也就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这是要往哪里飞哟?’而这就是大小两种不同东西的区别呀!”

由此看来,才智可为一方长官、品行可统一乡之众、德性适为一郡为主、能力可做一国之君的人,自己看待自己,大概都像小雀一样,认为已经达到极限了。不过宋荣子却会嘲笑他们。宋荣子是一位境界高邈的人。天下的人都颂扬他也不会欢欣,天下的人都诅骂他他也不沮丧。他明白身内与身外的分别,善辩荣誉与耻辱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到了头了吧!他在处世方面已经达到了不经心小事的程度。不过他仍然有不足之处。

这个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人们,不要用自己的光去衡量天下,不要用自己的见识去局限天下。天地辽阔,事物众多,用一己之见窥天下,不仅不能理解天下,而且会犯以框大的错误。正像知了、斑鸠和小雀不能理解大鹏为什么要翔一样。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笑。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参考资料:http://www.zjxxt.net/TM/spShow.aspx?tm_id=640&TMType=1

第2个回答  2008-12-29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第3个回答  2008-12-29
语文书上不是有吗?
给你找一些翻译
鱼 我 所 欲 也
选自《孟子》

译 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回答者: 金色太阳ye - 助理 二级 12-27 11:15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德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下同)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乡(通:向”过去,从前.下同)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有不采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参考资料:新语文

鱼我所欲也的艺术特色,主旨,内容思想:
《鱼我所欲也》(以下简称《鱼》)是一篇传统的语文教材,也是《孟子》一书中的代表篇章之一。但是,不仅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误把“舍生取义”当作《鱼》文的中心论点,而且不少教参和新编教材也多有此误。其实,“舍生取义”既不能统摄《鱼》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也不能与《孟子》全书,尤其是《告子》全篇的思想内容相吻合。
《鱼》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 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论证过程见下图)。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鱼》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鱼》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第4个回答  2009-01-05
鱼我所欲也
1.选自《孟子,告子上》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患:祸患,灾难。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使。6.勿丧:不丢掉。7.箪:古代盛饭用的园竹器。8.豆:古代一种木质的乘食物的器具。9.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的吆呼着给他,尔,助词。10.蹴:用脚踢。11.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12.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3.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5.奉:侍奉。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18.已:停止,放弃。19.本心:天性。
你先写着点,剩下的我再给你弄..别急`

鱼我所欲也和庄子故事两则的注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和庄子故事两则的书上注解
2.〔惠子相(xiàng)梁〕惠子在梁国当宰相。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相,辅助君子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3.〔鹓鶵(yuān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4.〔止〕栖息。5.〔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6.〔醴(lǐ)泉〕甘泉,甜美...

预习 公输 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 庄子故事两则
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

文言文庄子二则
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二) 庄子和惠...

初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

庄子故事两则翻译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

求文言文翻译和原文。。。古诗。。。初三上册的。。。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

鲁教版九下第五单元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同上。 庄子故事两则就没那么重要了,读熟就好。 曹刿论战要背熟, 邹忌也要背熟,尤其是最后一段 愚公移山读熟就好 诗经两首要背熟,不过大意理解了就好不用死记硬背 然后就是课外十首古诗和上册要求一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浙教版初中文言文次序颠倒
供述,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诗经两则,略。给分!!!你高姐打了半天字呢!!! 3. 浙教版八年级所有文言文原文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

九年级下册会学到的文言文有哪些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的文言文有哪些要背的 公输 曹刿论战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鱼我所欲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诗经二首 关雎 蒹葭 愚公移山 诗: 从军行 杨炯 月下独酌 李白 羌村三首 其一 杜甫 登楼 杜甫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