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如题所述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 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参考资料:http://blog.donews.com/wwcs/archive/2006/05/12/866053.aspx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2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指导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原则,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当今世界,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从发展的内容上看,要注重“全面”,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需要全面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也需要全面发展;从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要注重“协调”,既要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发展的长远目标上看,要注重“可持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立足我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整体推进,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还要着眼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

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认真分析和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和推行力度,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在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的同时,既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既重视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又重视增加就业、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和保持社会稳定;既加快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步伐,又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既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指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一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旨在实现长期的繁荣与和谐共生。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以维护生态...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平衡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实现长期的、健康的和公正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原理
1、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是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共同协调公平高效多维的发展1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经济可...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呢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2、可持续发展有着原则:首先是公平性原则。所谓的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其次是可持续性原则。这里的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3、再次是可...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包含三个关键要素:环境、社会和经济。首先,环境要素强调的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尽管不同社会群体可能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策略有所差异。其次,社会要素意味着发展必须继续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并不是要倒退到对环境破坏最小的原始社会状态。最后,经济要素要求发展项目必须具备经济可行性,既...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如何懂得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
可持续发展方式论强调了综合性和系统性,要求我们在决策和行动中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它倡导采用创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消费等策略,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物的最小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总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涵,不仅需要我们反思当前...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1.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威胁的能力。这是一个由多个方面紧密相连的体系。它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以确保后代能够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2. 它要求经济增长在保护环境和社会福利的前提下能够持续,而非单纯追求短期利益。3. 可持续发展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倡节约、高效和循环利用资源的理念。4. 它还要求社会经济的公平合理分配,使经济发展惠及所有人,减少...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强调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共生。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核心是在时间维度上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利益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