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骂胡适的原话是什么?

如题所述

鲁迅与胡适的交往,从鲁迅的日记看,是始于1918年,而来往较多的是在1923年和1924年。1924年以前,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1924年以后,他们政治观点上有所不同,又因了胡适的“高升”,他们日见疏远,关系日趋恶化。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

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前,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鲁迅与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的主张,即: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此外,他们在文学、学术实践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和互补之处,他们的步调是一致的。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或是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并作进一步的阐发;或是两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

鲁迅与胡适分歧的第一次具体表现,是对《新青年》“双簧信”的不同看法。当时,《新青年》同人“颇以不能听见反抗的言论为憾”(刘半农语),他们从斗争策略着眼,导演了一出“双簧戏”,激怒了封建卫道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封建主义守旧派短兵相接的斗争由是展开。胡适作为《新青年》的编辑之一,对“双簧信”的内幕自然是清楚的,但很不以为然,视之为“轻薄”之举,并以为“凭空闭产造出一个王敬轩”并不值得辩论。但鲁迅的态度则相反,鲁迅认为此举无可非议,因为“矫枉不忌过正;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他们的分歧并没有公开化,也没有发生冲突,属于各说各的。

鲁迅和胡适之间,还有一个关于“整理国故”的不同见解。1923年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胡适更系统地宣传了他的“整理国故”的主张。胡适劝青年“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到了1925年,胡适走到了爱国学生的对立面,以进研究室“求学”为借口,反对学生运动。

1922年5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召见胡适。溥仪召见胡适这件事的当时,鲁迅并没有什么评论。到了1931年底,蒋介石召见胡适等见诸报端时,鲁迅才旧事重提,予以挖苦。

鲁迅“骂”胡适,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对日本入侵的态度问题,而所谓“征服中国民族的心”,这一直成为胡适“卖身投靠”的一条罪状。

此后,鲁迅在多篇文章中,以此为根据,臭骂了胡适,说他为日本侵略者献策。比如,1933年3月26日《申报·自由谈》以“何家干”的笔名发表的《出卖灵魂的秘诀》(此文乃瞿秋白所作,用鲁迅的笔名发表,后来鲁迅将其收入《伪自由书》)一文中说:“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此外,在《花边文学》的《算帐》一文,《且介亭杂文》的《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一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的《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一文,都提到了“征服中国民族的心”的问题,鲁迅给予了不留情面的抨击。

1933年3月15日,鲁迅写了后来被收入《伪自由书)的《“光明所到……”》一文,批评胡适为国民党监狱涂脂抹粉的行为。

鲁迅逝世后,胡适多次谈到了鲁迅。这些评论,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政治偏见,即便这样,也还有一些客观的内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15
鲁迅的《第三种人》 1924年以前,鲁迅和胡适在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等方面,观点是一致的。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 胡适在1918年7月发表《贞操问题》,鲁迅在1918年8月写作《我之节烈观》;胡适1918年8月写作《再论“我的儿子”》,鲁迅1919年11月写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胡适1917年写作《人力车夫》,同情一个少年车夫,鲁迅1920年7月写作《一件小事》,颂扬一个成人车夫;1919年冬, 胡适曾经为一个不满封建旧家庭的生活,发愤出门求学的女学生写了一篇传,借此控诉“宗法社会制度”、“家长族长的专制”;鲁迅后来也写作了小说《伤逝》……胡适和鲁迅的私交也不错。胡适出版诗文,请鲁迅选录;每出新书,就送给鲁迅。胡适对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随感录》表示极大的赞赏。他还在1922年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一文指出:“这一年多(1921年以后)的小说月报已成了一个提倡‘创作’小说的重要机关,内中也曾有几篇很好的创作。但成绩最大的却是托名‘鲁迅’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鲁迅和二弟周作人1909年合作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由于是用文言翻译,十年间只公开售出20册。后来,鲁迅用白话文写出《狂人日记》等作品后,却一版再版。虽然思想内容起了作用,但是语言大众化的重要却不可否认。故此,鲁迅能够站在胡适一道,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鲁迅还能够为胡适说话,如他于1922年发表《估学衡》等文,回击“甲寅派”和“学衡派”对胡适的围攻。
1924年以后,有人说是因为鲁迅和胡适在文艺思想方面产生了分歧,有人说是鲁迅开始信仰共产主义,有人说是鲁迅妒忌胡适,个中缘由复杂,难觅“权威”说法。而鲁迅对胡适慢慢地疏远、甚至反目,却是事实。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应邀来华访问时,鲁迅是“驱泰大军”之一,他的杂文《骂杀与捧杀》直刺林长民、徐志摩,对胡适也不乏讥诮,在徐志摩生气罢译(不为泰戈尔翻译)时,胡适打圆场上阵顶替徐志摩,却没说鲁迅一个“不”字。
1926 年前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陈西滢发生激烈论战,字里行间“斜刺”胡适。陈西滢和胡适同属“现代评论派”,然而,胡适既不参与论战,也不回击鲁迅。他反而在5月分别写信致鲁迅、周作人和陈西滢:“你们三位都是我很敬爱的朋友,所以我感觉你们三位这九个月的深仇也似的‘笔战’,是朋友中最可惋惜的事。”
鲁迅讥讽和影射胡适的文章,在1925写作的《华盖集》和之后的杂文中,可以看到许多。
1922 年5月,逊帝溥仪“召见”胡适,当时鲁迅并没有说什么。到了1931年底蒋介石召见胡适后,鲁迅在《知难行难》一文中写道:中国向来的老例,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总要和文人学士扳一下子相好。做牢靠的时候是“偃武修文”,粉饰粉饰;做倒霉的时候是又以为他们真有“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当“宣统皇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胡适之博士曾经尽过这样的任务。博士曰,“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
在鲁迅笔下,胡适整一个“叭儿狗”形象!1933年3月22日,据《申报·北平通讯》报道,胡适说:“(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
在不知报道的真假和不查这话在什么场合所说的情况下,鲁迅立即在《算账》、《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等文章中臭骂胡适。他在用“何家干”笔名发表的《出卖灵魂的秘诀》中,用上了这样的语言:“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
对于鲁迅杀向胡适的言论和文章,胡适一贯都是采取不理,不驳。
不仅如此,胡适在鲁迅逝世后,反而为他辩护,阻止别人骂鲁迅。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上海《大公报》在10月20日发表一篇短评。短评说:“文艺界巨子鲁迅(周树人)先生昨晨病故于上海,这是中国文艺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接下去的语言却没能完全歌颂“民族魂”,“他那尖酸刻薄的笔调,给中国文坛划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不少青年不良的影响。无疑的,他是中国文坛最有希望的领袖之一,可惜在他晚年,把许多力量浪费了,而没有用到中国文艺的建设上……”
短评不短。有人向报社抗议,有人却说短评好。11月12日,女作家苏雪林发表一篇《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文中对鲁迅的性格进行了攻击,著作予以了否定。 说鲁迅“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无廉无耻”,专门在文坛“兴风作浪”,还抄袭过日本人的文章,其杂文“一无足取”,等等。
苏雪林还专门给胡适去了一封信,除了?复对鲁迅的攻击、提出要取缔“鲁迅宗教”外,她还劝(请)胡适出面领导这份“大业”……苏雪林人称“才女”,据说是苏辙第38代孙。她的文章不亚于《大公报》那篇短评的“火力”!胡适接信后,不仅批评了苏雪林,还卫护鲁迅:一是说她写给蔡元培先生的信要不得,“还是旧文人的酸腐腔调”;二是人死不记仇,“他(鲁迅)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三是鲁迅的作品不容抹煞,“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四是说鲁迅抄袭日本人的文章子虚乌有,“数年前通伯(陈源)先生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抄袭日人盐谷温氏之作,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
在鲁迅尸骨未寒却遭遇非议的时候,胡适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鲁迅的威信。
鲁迅逝世后,出版《鲁迅全集》遇到困难,鲁迅夫人许广平于1937年5月23日给胡适写信求援。胡适连忙参与,马上联系了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出版。可惜因商务印书馆被日寇的炮火炸毁,致使当时出版未能如愿。
——就是过了二十多年,胡适还是念念不忘鲁迅。1958年5月,他在台北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演讲时,仍然说,在“新青年”时代,鲁迅“是个健将,是个大将”!

胡适为什么会被鲁迅嘲讽?
胡适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嘲讽是原因,是北师大风潮蔓延到北大,北大评议会部分人士认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女师大,乃是教育界罪人,在投票程序并不合法的情况下...

鲁迅对胡适得评价
胡适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鲁迅说的事情,其实都对,但是难以做到,因为需要放弃名利,欲望,一心为公;胡适的观点更容易做到,因为他更实际,更适合有欲望的人群...

鲁迅骂胡适的原话是什么?
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前,胡适在《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鲁迅与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的主张,即: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此...

胡适和鲁迅对打过笔仗吗?是如何对骂的? - 知乎
胡适与鲁迅的对骂,从笔墨交锋到公开决裂,展现了一段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激烈的思想碰撞。胡适在鲁迅活着时,并未与其直接对战,但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中已暗讽胡适的思想倾向,主张中国不应与世界隔绝,批判了胡适的保守观点。后来,时局的变化导致两人关系彻底决裂,鲁迅直指胡适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鲁迅为什么骂胡适大神们帮帮忙
他们密切配合,互相呼应。有时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有时两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论述。 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不时在文章中挖苦、漫骂胡适,以“正人君子”之名影射胡,极尽苛薄。例如,1931年鲁迅在《知难行难》一文中写道:“中国向来的老例,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

鲁迅先生会说脏话吗?
鲁迅先生会说脏话。就直接骂进灵魂去,他怼人很多,得罪的人也多,而他在小说当中怼的就是一种人性,对应起来,似乎我们身上也有那些被怼的成分。胡适被鲁迅骂作是毒蛇、出卖廉耻、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陈源被骂是臭茅厕、谎狗,梁实秋被骂是资本家的走狗,还说他知识低下,林语堂,鲁迅认为他太过浅陋...

鲁迅评 陈寅恪、蔡元培、胡适、章太炎
对胡适批评一般委婉,不客气的骂好政府主义,锋芒指向的是梁实秋;但与瞿秋白合写的文章里,不知道出于哪位手笔,有一回骂他能言鹦鹉毒于蛇。你知道鲁迅这种情况往往惯于自己担责,比如对创造社不满的冯至借语丝发气,鲁迅想调和一下都不成,终究答应按要求给人家出书,暗中埋下自己和创造社冲突的一...

鲁迅的故事
鲁迅对腐朽文人向来是不留情面的,这是个不怕得罪人的怪人。似乎整个文化界知识界都是他的前世冤家。徐志摩、胡适、郭沫若、林语堂、梁实秋、成仿吾等都曾经受过鲁迅的唾沫的“侵害”,常过骂的滋味;就连与文学不怎么搭界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竟也和他打过笔墨官!看来鲁迅真是汲取了孙中山“博爱”的精髓。

原句是什么,出处又是哪里?
原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出处: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最先为鲁迅先生对《新青年》刊登的一封任鸿隽给胡适的信的驳论。相关如下 通过鲁迅的...

鲁迅骂人无数,为何却从没骂过这三人:慈禧、袁世凯和老蒋
紧接着就是骂胡适先生,当年两人在五四运动期间分道扬镳。自此以后,鲁迅先生对于胡适先生就格外不满,他讨厌胡适先生的背叛行为,认为胡适先生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哀求和劝善是错误的,并且觉得胡适先生有太过于依赖症。因此鲁迅先生讽刺, 胡适是一个背叛者,他与自己的观念完全背离,并且,胡适先生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