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的写作背景

全面就一点

写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扩展资料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766—779)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寒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4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

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

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 食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扩展资料:

虽然该诗暗藏讽意,但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3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扩展资料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参考资料寒食(唐代韩翃诗作)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4

    写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祥),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出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寒食》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吏们提个醒,让大...

寒食创作背景简短
1. 韩翃的《寒食》诗篇创作于唐代,当时皇帝在清明佳节时会赐予近臣榆柳之火,以示恩宠。2. 中唐时期,皇权衰落,宦官专权,导致朝政混乱,许多正直的士人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3. 韩翃的这首七绝诗描绘了春日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以及夜晚皇宫中传递蜡烛的独特场景。4. 诗的前两句展示了日间长安城飞花...

韩翃的诗《寒食》写作背景是什么?
1. 韩翃的《寒食》一诗,创作于唐代,背景是当时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现实。2. 在唐代,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即清明前两天庆祝。3. 寒食节期间,家家户户禁火,只能食用冷食,这一传统赋予了节日其名称。4.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长安城在寒食节时的春日景色,花儿盛开,柳树轻...

韩翃在写寒食的背景
1. 在唐代,皇帝会在清明这天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一仪式既标志着寒食节的结束,准许使用火,也提醒臣子们学习介子推,不因功受禄。2. 有些观点认为,韩翃的这首诗是针对唐代后期皇帝宠信宦官,导致宦官权势滔天,败坏朝政的现象而创作的。3. 在寒食节期间,韩翃描绘了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

寒食的时代背景
1. 《寒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寒食节这一天,尽管全国都禁止点火,但皇帝会赏赐给贵族侯门蜡烛,特别允许他们照明,以此来显示皇恩浩荡。2. 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制度,保留了寒食传递蜡烛的传统,以此来表达皇上的恩宠。3. 《寒食》的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如果这首诗是在唐玄宗时期创作的,那么“五侯”...

寒食的写作背景
《寒食》的写作背景是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寒食》这首诗具体作年不详,如果作于唐玄宗时,则“五侯”当指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及其姊妹等;若是作于安史之乱后,则是指唐代宗以来权势日盛的宦官政治...

《寒食》写作背景是什么?
4.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前两句写的是白天的景色,描述了长安城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皇宫园林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走马传烛的场景。5.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描绘了皇室的气派,充满了对皇都春色的赞美和对盛世承平的歌颂。6. 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

《寒食》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1.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不愿在朝为官,选择隐居山林。2. 后来晋国国君为了逼迫他出山做官而放火烧林,介子推最终在山中烧死。3. 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便开始在每年清明节前两天,为期三天的寒食节期间不点火,只食用冷食。4. 寒食节来临,长安城柳絮飞扬,翠绿满目,落花遍地。5. 市民们遵循...

寒食的写作背景简短
韩翃所作的《寒食》的写作背景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韩翃的诗《寒食》写作背景是什么?
韩翃的《寒食》写作背景: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此诗正是因此而发。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