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与洒脱(中日审美意识差异)

如题所述

安藤忠雄的个展在上海展开,激起了对安藤作品的狂热,心血来潮入手一本安藤40周年的作品集小书,翻看过程中,我对安藤的认识更加深刻。嗯,果然还是非常日本,这是来自审美意识上的认定,他绝对不是中国的而是日本的。这激发了我对日本审美意识的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审美意识既相私又不同,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日本审美意识最核心的三大境界:物哀、幽玄、侘寂。虽然没有深入阅读过大西克礼的著作,但通过研究,我发现杂志上的一篇小文写得真的很棒,他将物哀定义为微妙的感受力。

的确如此,本居宣长所指物哀:“物”是外界与周遭的人事和自然,“哀”是人的各种情感,所谓“物哀”便是能由外界而自然生发感情,有所感触。

大西克礼进一步完善其含义:是将“静观”从特定对象延宕至更广阔“存在”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他:细节皆入五感,然后体悟、发现、由此及彼,并将各种情致掰开揉碎,又见优美、凄美甚至禁忌之美。所以每个发出的感叹词,也就是达成物哀的瞬间。

这是日本的物哀,感觉和中国的美学是一样的,中国诗词很大部分都是由物及情,物我两忘的境界。钟嵘在其《诗品》序中开头就说明:“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这不跟物哀一模一样嘛,如果这么理解就真的误入歧途了。”

先后问题永远是研究事物的方法论,所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关键并不在问题本身,而是它所给出的方法论。

因此这句话的发展顺序看似是:由“气”到“物”再到“情”最后感叹出来,抒发出来,但是中间有个“故”在,它一下把逻辑断开,使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两部分逻辑关系,使得直接是由情而发,物只不过是个媒介,是个桥梁,与物哀的由物及情截然不同,甚至其中的物都有可能被情所篡改,而并非真实的物象,所谓“韵外之至”,“象外之外”,也正因如此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然而物哀却与之相反,他对物的选择是及其细腻,甚至苛刻,看似自然得随处拾得,却十分有考究,因此它往往是一霎那间,如樱花散落般的瞬间。

幽玄一词出自于老庄思想与佛法。《周书·武帝纪上》中“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色空有,理极幽玄”,指道法的幽深玄奥,《回师草堂智者约法师碑》中“究竟微妙,洞达幽玄”,用于直说事物的本质。

但随着佛法传入日本,幽玄一词转而成为一审美意识。其意义更为广泛,大致可概括两种意义其中“幽”是隐微,“玄”是深远奥妙的黑。

由此可以扩展出大西克礼对幽玄所做的详细解析:

1.掩藏,遮蔽,不显露,犹如“轻云拥明月”,“山雾绕红叶”

2.朦胧与微暗,像是秋天氤氲的薄明山林

3.与隐微,阴翳相伴的寂静,与侘寂的“寂静”所不同,它引进阴影,在昏暗中拥有静谧

4.深远,指深奥难解的思想,与道教所指含义一致

5.藏于内在的充实性,内在强有力的内容,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相近

6.神秘性,超自然性,关乎宗教与哲学

7.出于佛法中不可言喻,微妙之意

它是一种只有在黑暗中才能体会到,发现到美,只有在模糊不定中参透其中奥妙,正如谷崎润一郎所言“夜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暴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

安藤忠雄在自传中也描述:若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认真凝视眼前名为“影”的苦难现实。

然而中国对此却截然相反,认为只有“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否则“遇之匪深,即之俞希。脱有形似,握手以违”,过于执着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平淡相对,才能体悟其中微妙,这种平淡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刻意为之的“黑”,所谓冲淡之心的深处境地。

中国人也不喜欢这样的隐微与神秘,更喜欢“荒荒油云,廖廖长风”这般“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虽有含蓄也是“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即使委曲也是“道不自器,与之方圆”。

侘寂理解十分有意思的,如果说对物哀的理解是一种先后关系,幽玄是杂糅,复合关系,那么侘寂则是一种循环关系。

侘寂的第一层含义即字面上的,寂静,朴素,古拙,简洁,简单甚至单调。

第二层含义是残缺,不完整,这里的残缺,不完整指的是并非一味的静,一味的单调,会有某种与之相反的东西会打破这种单调,但打破并非是消除这种寂静或是单调而形成此消彼长,而是二者的并存,并立,两者都十分克制的存在。

第三层含义则是对这种并立的升华,上升到一种哲学层面,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并不是永恒的生,也不是为了最终的死,而是这生死之间所带给的生命的坚韧性,从并立中找到平衡,从而回到平静,回归简单,回到第一层含一种,这才是永恒不灭的。

就像松尾芭蕉最为知名的俳句:“古池塘,青蛙跳破镜中天,叮咚一声响。”

从寂静中突然出现的青蛙打破这寂静,然后又重归寂静。

中国也有类似审美倾向,所谓“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但不过分追求这种克制的存在,因为“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以上便可见中日间审美意识上的差异,从文学,再到建筑甚至生活用品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然而这些体现也各有不同,但整体上却不出其中,展开来说就又是一个篇章了。

END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克制与洒脱(中日审美意识差异)
中国也有类似审美倾向,所谓“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但不过分追求这种克制的存在,因为“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以上便可见中日间审美意识上的差异,从文学,再到建筑甚至生活用品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然而这些体现也各有不同,但整体上却不出其中,展开来说就又是一个篇章了。...

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目录
探索东方古典美学的独特魅力,本文将深入比较中日传统审美意识的异同。首先,我们从第一章出发,揭示佛教对中日审美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为宏观比较的第一视角。第二章聚焦儒家思想在日本审美中的体现,揭示两国思想对审美观念的共同与差异。紧接着,第三章探讨道家理念如何塑造了日本的审美取向,形成对比和融合...

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内容简介
本书以11个章节深入探讨了东方古典美学中中日两国的传统审美意识。首三章聚焦于佛教、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两国,尤其是对日本古典审美观念的深远影响,通过宏观视角揭示其文化渗透力。第四章通过比较《诗经》和日本的“记纪歌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展示了两国早期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共鸣与差异。第五、...

调查报告
会和女性朋友搞一点点言语小暧昧,但有分寸,把朋友和女朋友的界限搞得很清楚。心里对别的女生有了喜欢的感觉也会去克制,等其消散,不任其发展。看看,这就是和A 的差别。其实喜欢一个人很容易,人的心里就那么点感情,在同一个层次的喜欢程度上,给这个的多一点,给那个的就少一点。(特别心爱的不算),就看自己...

我也有心里小阴暗的一面,就是xing方面。虽然我是女生,但我好痛自己_百...
阴暗面每个人都有,人要学会控制自己,在不会伤害到自己,他人的情况下去发泄自己的阴暗面,然后阳光的面对生活

陶渊明和王维的田园诗各一首及主要的语言风格差别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此诗的语言平淡朴素,但又不失韵味。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沁人心脾的境界,显得自然...

练春海丨明清绘画对日本南画与京都写生派有何影响?
1.[日]秋山光和,常任侠,袁音译.日本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2.[日]久野健、辻维雄、永进信一,蔡敦达译.日本美术简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3.[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书店,1984年版。 4.姜文清.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M],北京:中国 ...

中日文学哪个
一、中日文学的独特之处 中日两国文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日本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表现手法,如物哀、幽玄等美学概念,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中国文学则以其博大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诗词、戏曲、小说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中式园林与日本园林从造景设计上来看,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两者从布局形式来看,都属自然山水园。日式偏重水性,园必有岛;苏州园林偏重山性,园必有山。从意境看,日式尚武,自然之中见人工;苏州园林尚文,人工之中见自然。贝聿铭作为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在馆体的色彩基调上使用了契合当地民居的灰色和白色;他精炼了苏州古典园林装饰语言,将其简化为几何形状,...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主线是什么?
形态美感的核心是“圆”。中国古典舞追求线性的律动美感,重视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的运用。4. 中日舞蹈审美意识存在差异,中国古典舞追求声色悦人、纵情舞蹈,而日本舞蹈偏重心性与修行,追求“物哀”的审美意识。中国古典舞以虚映实、空灵巧妙,而日本舞蹈以“闲寂”为主,体现隐忍和自制精神。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