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后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望月》教后反思【一】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是一大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 “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

  《望月》教后反思【二】

  匆匆忙忙之中,学校的教研课终于结束。四十分钟的时间不是很长,将自己设计的环节一一上下来,正好。自己的状态不算很差,该说的过渡语都说到了,不该重复的话没有说。学生的状态也还行,朗读月夜江面的那段话还很美,诵读古诗也很有感情,回答问题的同学每一次也比较多。

  课的流程很简单,三部分:(一)复习导入,从轻轻柔柔地读好课题开始,到回忆文中望的三个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到再次通过朗读走进月夜下的如诗如画的江面美景。(二)学习新课,感悟“诗中月”“心中月”。诗中月时感悟诗人写诗时的不同心境,不同情感,一起吟诵月亮的古诗句。“心中月”时,感悟小外甥的形象比喻和形象特点,自己通过看图发表自己的见解,月亮像什么。(三)拓展阅读,诵读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曲》。

  应该说一节课下来也算是顺顺利利,时间也差不多,但仔细回想,课堂上还是有一点小遗憾。

  1、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读月亮的古诗,了解不同的诗人表达的不同感情。课前确实也提醒孩子做了这方面的预习,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学会回答时常常说“表达了诗人……”。这时才猛然发现,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说思考作者的感情,而没有让学生去了解这句诗的作者是谁?全诗怎么写的?当时是什么情况写的?等问题。相信如果学生每句诗都让学生做上这样的功课,学生在交流时一定会更有发言权,对书中的几句诗一定会了解更深入。

  2、课堂上的第二张学程单为(1)默读课文第19小节,完成《补》五(2)。(2)细细读读这段话,再找来文中其余描写小外甥的句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外甥?上课时发现其实第一个问题对于孩子而言非常简单:“闭上了”是指月亮看不见的时候,“偷偷睁开”是指 月亮渐渐显现出来了 ,“圆圆地睁大一次”是指每月十五满月。这样的题目无需达到小组交流的程度,只需课上直接提问就可以了。而第二个问题文中还有那些句子也写了小外甥,你读懂了什么?因为涉及的句子比较多,所以反应该让学生去找去说。好在孩子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还不错,也在很短时间内找了出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3、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感悟望月的乐趣和小外甥的形象。文章读了几遍,描写小外甥的形象的句子倒是不少,关于月夜下的感受的只有“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备课时只觉得这句话还不错,并没有觉得有多重要。直到在思考板书时,才想到这句话就是人们在月夜下的感受,才注意到“清幽旷远”这个词语。因为课前刚刚想到,所以课堂上关于这个词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够深入,只是用了简单的换词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说月夜下感受时也只是说出了“静谧美好”“安静和谐”的成语,似乎这个词语可以上得更加的深入性,而不是那么的蜻蜓点水。

  从昨天的备课到今天的上课,一个晚上的杰作,应该还可以吧。但或许是因为时间有些匆匆,所以预设还不是很到位,才出现了这些瑕疵。一节完美的课,课前还是需要充分预设,还是需要磨课的过程。

  《望月》教后反思【三】

  《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作品。课文是一篇散文,写的是舅甥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按照文本的教学要求,重点是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通过我对文本的研读,我自行将教学的重点定为感悟事物以心,万物皆有情。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文本分为三大部分:“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小外甥眼中的月。从这三部分展开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分别写了那些人眼中的月?”在学生的回答中,只注意了“我”和小外甥。那我就按照学生的理解先来学习“我”眼中的月。在我的朗读中,让学生静静品味今晚江上的月光。我提出: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这样深入进行教学。如此美妙的月夜,当然不能让“我”独享,小外甥也来了。这时舅甥俩在干吗?(斗诗)由此引出诗人眼中的月是怎样的。在此让学生从古诗中读出诗人的情与愁。这时教学的重点。用时达二十分钟左右。接下去,最后过渡到小外甥眼中的月的教学。到了这个环节,我提问:“课文分别写到哪些人眼中的月?”学生就能弄懂了课文写了“我”、诗人、小外甥他们眼中的月。那么这三类人眼中的月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不一样。“我”眼中的月宁静、安详、朦胧。诗人却是充满了思乡离愁、愤懑现实。而小外甥眼中的月却和孩子一样调皮有趣。]及时指出:月亮本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天体,无所谓有感情。但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从这里引导学生领悟人们对秋寒的菊、冬雪的梅的.思想感情同样源自“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纵观整个文本的教学,我上的最吃力的是第二部分“诗人眼中的月”。第一、有学生根本不明白诗句的意思,就谈不上去体会诗人的哀愁。第二有学生尽管明白诗句的意思,但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愁却读不懂看不穿。总之,学生与诗人的感情达不到共鸣。二十分钟的教学艰难得很,学生气氛沉闷。我知道就这一段的教学是失败了。同样是古诗,为什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得轻松自在,而对于描写关于月圆月缺的离愁别恨古诗却教得沉重。我想除了上述总结的两点原因外,学生年纪小,实际生活内容贫乏,对于世界认知的情感悟性偏低,尤其是他们作为孩子,内心世界中几乎缺乏细微的情愫。故而,难以理解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此我想,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语文”而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用他们纯真、空白的儿童心灵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味人类感情的真善美,促进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也是语文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

  怎样解决类似今天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在课堂里注重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利用现有的现代教学手段,从各艺术领域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感悟世界的能力。例如:观看一些经典影视剧、话剧、歌舞等,从中领悟艺术作品中包含的主题思想。第三、加大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周要求学生必写一篇作文,而且作文自由命题、不拘题材,只要求写真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切记杜绝假话、空话、大话。本期课外阅读的资料:一、电影《泰坦尼克号》,重点感悟自由、平等、尽职、无畏、坚韧;电影《闪闪的红星》和《长征》,体会艰苦中的革命意志,乐观的革命精神;科教片《自然》第一部,明白蕴含的科学知识,了解解说的布局谋篇。这部分的阅读材料安排在五月完成。二、欣赏宋祖英《金色大厅——维也纳演唱会》,初步感悟民族音乐的美;结合语文教学,学习歌曲《长征组歌•四渡赤水》、《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了谁》和《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音乐创作和文学创作同样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是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键就在于发现。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月完成。

  那就试着去做吧,及时反思,找出对策。

《望月》教后反思
《望月》教后反思【一】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是一大难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三条措施: ...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是赵丽宏的散文作品,小学语文课程中常将其作为记叙文来教学。如何在教授“六要素”及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需有全局视角,深入思考。教学《望月》时,采取了三条策略:1、合理安排教学流程。首先,遵循文章逻辑,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我”在江轮甲板上...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佳作,讲述的是舅甥俩在月夜的愉快交谈。故事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月色静谧,增添了几分童话般的韵味。教学《望月》时,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乐趣,小外甥的聪明好学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望月》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着重激发学生阅读兴...

《望月》教后反思
质量是教育的根本,教学反思是提升质量的关键。以下是关于《望月》教学的反思,旨在帮助教师深化教学理解。首先,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感悟和实效。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表达感受,而是通过层次分明的朗读,让学生逐渐理解并感受文章。例如,引导学生闭眼听读,理解语言文字,然后标记喜欢...

望月教学反思
深入反思,教学《望月》之遗憾 在师范附小五年级五班的课堂上,我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了赵丽宏的《望月》。文章中描绘的月下江景之美,小外甥的可爱,都充满了诗意。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读月”的过程,分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三个层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字...

苏教版望月教学反思
篇一 《望月》这篇课文描写了“月下江景”的美丽景色,文章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美文。文章本身的语言美,文中谈到的对月亮的有关联想更是有着无限的朦胧美。执教这篇课文时,首先注意营造适宜的氛围,让学生感受月夜的美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景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力求工具性和人文...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之一,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文章通过舅甥俩在望月过程中,欣赏江中月、赛诗中月、凝聚心中月的过程,描绘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最初接到教学任务时,我感到压力山大,因为抒情文章一直不是我的强项。我尝试将《...

望月赏析
赵丽宏的散文《望月》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是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蔡小玉老师在教学《望月》时,展示了她的教学策略:低起点、巧引导。她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性,遵循作者的思路和学生阅读规律,先理解内容再挖掘深层含义。她通过创设课文情境,如恬静的赏月、紧张的背诗...

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经过反复研读,我将课堂教学聚焦“望月”,以“情”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品读“我”、诗人、小外甥眼中的月,体会“我”对月的赞美,诗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对月的喜爱,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见...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总结如下:在新教师的成长道路上,教学反思是关键。针对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寻找教学重点和策略。例如,教《叶公好龙》时,教师强调故事性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草原》的教学中,教师意识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学生对同一文章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