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怎样理解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我的这个问题是作为考试题目的,所以回答力求精简、有层次、有逻辑,希望众位高手出手相助,小弟不胜感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在承认人具有个人性的同时,突出强调个人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纯粹的个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本身是社会(具有社会性的劳动)的产物;人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种生存和发展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3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人的自觉活动的生命本性决定了人的能动的、创造的活动方式——实践。实践改变了人作为“一定的狭隘的人群的附属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的自然性存在方式,使人获得了社会性,成为社会存在物。正是这个意义上,人才不是一种先天的定在,而是自身参与创造自己存在的生成性存在。因而,不是人的存在决定了人的活动,而是人的活动决定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方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规定,而是人的活动过程本身及其成果即社会。

  马克思以前的各种社会观把社会或者理解为人群共同体,或者理解为人的外部环境,其实质都是把社会理解为外在于人的独立实体,都是一种“实体化”的社会观。“实体化”的社会观是人们对“社会”经验直观的产物,是以作为头脑当中的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这样,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就被抽象掉了,人不再是“有感觉的、有个性的、直接存在的人”而是“抽象的、人为的人,寓言的人、法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3页)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就不会真正理解由真实的人所构成的社会。

  马克思在批判各种已有的社会观和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

  马克思认为,为了真正理解社会,“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在这里,马克思确立了理解社会的出发点——“个人”。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这种现实的人)不是处于某幻想的与世界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页)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中的“个人”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即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人”也就不再是孤立的、单子式的被想象出来的一个个人,也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个人,而是蕴含着全部社会性的丰富的、真正的“个人”。“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的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页)这样,“社会存在物” 中的“社会”也就不是同人对立起来的抽象的东西。

  这种“个人”的“社会”是什么呢?“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这就是说“个人”是“社会”的是因为“个人”表现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就是“社会”的,“个人”的“社会”性来自于“个人”活动及其方式的“社会”性,因而,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0页)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3页)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0页)

  尽管“实体化”社会观在理论上具有严重缺陷,但我们必须承认,人们经验到的社会现象也具有真实性,即社会具有实体性,只是这种实体性还不是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全部。社会作为外在实体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 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页)

  由于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发地形成的,因此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某种异已的、在他们之外的权力。关于这种权力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就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都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和行为为转移,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页)

  从以上引述的马克思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并不否认社会的实体性,他认为,社会的实体性在于个人“社会活动的固定化”,“实体化”的社会是“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的“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物质力量”。这种实体性的“社会力量”一方面由于“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自发地形成的”,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于这种“社会力量”还不了解,才使其成为“某种异已的、在他们之外的权力。”而人们对此的不了解也正是“实体化”社会观产生的根源所在。因而,要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就必须突破对社会的“实体化”理解,认清社会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入手,这也正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的入口处。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是由“个人”的活动引起的各种“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社会的这种理解表明,社会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人的各种关系)。这样,社会就不是在人之外的实体,社会与人是自身同一的关系,“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页)

  人与社会的自身统一表明,人的活动本身就是社会,社会不在人之外而在人的活动之中,但这是从人的内部而言的,人的活动的外部表现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即从外部看社会,社会是各种关系,这说明社会在外部直观上是关系性的本质,这种关系性表现的也是人的活动的固定化,这样看来,社会在经验的现象直观上具有的实体性与理论分析得出的关系性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明,第一,社会的实体性与关系性是内在统一的关系;第二,社会的实体性不同于自然物的实体性,这种实体性不是刚性的、一成不变的实体性,而是有关系性蕴含其中的实体性;或者说,社会的实体性并非真正的实体性,而是既确定又不确定的实体性。社会的实体性表现为社会确实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性,这种实在性表现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在另一方面,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并非经过外在的固定不变的排列组合而构成社会,相反,社会的面貌取决于人们怎样利用这些物质生活条件表现、实现自己的生活。社会不是实体性要素的总和而是人们利用这些要素所建立的关系的总和。因而,社会作为人的活动的固定化的成果,既有实体性的一面,也有关系性一面,但其实质是关系。综合以上分析,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是“个人”活动及其固定化,这种理解是马克思社会批判和社会理论的基础。

  “实体化”的社会观还同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有关。人们往往把自然界理解为人的外部环境,而同自然界相比较,社会也就被理解为在人之外的由人创造的外部世界。因而,要真正理解社会,理解社会同人的关系,就要理解自然界同人的关系。

  对于人同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首先认为: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们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168页)

  (因而,为了使自己的)自然需要得到满足……他需要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168页)

  一个存在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

  这些论述说明,马克思承认自然界在人之外,是人的需要的对象,因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决不仅仅是这种外在的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由于人是具有类的普遍性的存在,因而,自然界对于人从理论领域来说,……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从实践经验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96页)

  这些论述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已经不是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界也有一种统一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中,动物是被限定于自然界的规定之中的,它们只能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样,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一种直接的自然统一的关系,人作为动物也同自然界具有这种关系,正因如此,自然界才是人之外的人的对象,人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人与其他动物相比是具有普遍性的类存在,人的活动已没有其他动物那样的严格限制,人能突破物种的限制能动地对待自然界。这样,自然界就不再完全是在人之外,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力量,而是由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变成人的无机身体,成为人自身的一部分。这样,自然界不仅仅在人之外,也在人的生活之中,这时的自然界就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6页)“人化的自然界”在其实体性上就是人类社会。因而,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的外部表现,同时,社会作为人的活动及结果在内部使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得以实现。对此,马克思说: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122页)

  马克思通过对以往“实体化”社会观的批判阐明了自己的社会观,这种社会观把社会看成是人的活动的产物,人的活动不是抽象的人的自然性的活动,而是现实的个人的交往和实践,在交往和实践中,形成人的各种关系,社会的外部本质即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成果的固定化使社会具有了可被人经验的实体性,而作为人的活动的固定化成果的实体性社会又是人们展开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建立其上并受其制约。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人们又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从而改变社会的面貌,并朝着人与自然、社会全面统一即人的真正自由的实现的道路不断前进。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怎样理解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在承认人具有个人性的同时,突出强调个人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纯粹的个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本身是社会(具有社会性的劳动)的产物;人总是...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概念
社会存在是指构成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个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等。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存在也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财产;运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组织活动;思维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等。对社会存在进行量化就有了所谓社会存在量。各种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
人类社会生活是由各行各业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

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的本质并非抽象的个人属性,而是由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是一个历史的、自觉的社会存在物。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强调指出,人的本质并非孤立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与费尔巴哈的观点不同,后者忽视了历史进程和劳动实践在社会性中的关键作用。在思想史上,对...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第一,“自然地理环境”,它指人类社会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国土大小,地貌状况,资源分布等。第二,“人口因素”,它指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如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分布等。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理解,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作用、互相影响。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详细的界定:1,劳动是人的本质2,人的本...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

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