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未完成的教堂音乐——诡异的《安魂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由于莫扎特的父亲是为萨尔斯堡大主教工作的音乐家,而沃尔夫冈自己也有相似的任命(起初是指挥乐队,后来是管风琴师),所以莫扎特从年轻时起就理所当然为教堂写音乐。但是,有一个显著的例外情形:他为宗教歌词谱写的作品,如:《c小调弥撒曲》、《圣体颂》和《安魂曲》,都不算在主要作品中。莫扎特的弥赛像海顿的弥撒曲。大部分是与流行的交响曲、歌剧的语汇写的。

      《安魂曲》(K.626)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是一部有关死者灵魂安息的弥撒。它既是莫扎特笔下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安魂曲》……因为非常诡诈地,他在1791年12月5日正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就去世了。

      《安魂曲》真实的故事本身就很奇怪:委托来自一位神秘使者,莫扎特后来称此人为“灰色的陌生人”。这位陌生人从未向莫扎特透露过他的身份,作曲家开始相信他正在创作自己的《安魂曲》。“实际上,这部作品是1791年7月受一位富有的贵族瓦尔赛格委托写的”,以悼念亡妻。但因莫扎特忙于创作《狄托的仁慈》和《魔笛》,所以直到病倒时进展很少。这是唐纳德·杰·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原书页码P509页的记述。但是故事又有了新的发展:瓦尔赛格伯爵请人来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一开始并没有委托莫扎特。那么会是谁呢?其实就是前文中“灰色的陌生人”他身份已经昭然若揭,他叫莱特杰普,全权代表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网络上的另一种译法),伯爵据说颇通音律且喜欢附庸风雅,常常出钱购买别人作品然后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图流芳百世。莱特杰普是伯爵的仆人,只是莫扎特当时并不知道。而我们到目前也不能确定这部作品是否对莫扎特的死亡产生了什么影响。

        现在所知道的是作曲家当时病得很厉害,他根本无法完成这部作品。签署的手稿显示,莫扎特只完成了第一乐章,以及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的开头部分和第四乐章的详细草稿。

        许多天方夜谭般的说法围绕着他的死亡涌现出来——人们也许可以在真实的病例记录中发现点什么:

        官方报道的死亡原因是“重症伤寒”,但其他建议的死亡原因还包括梅毒、风湿热、感染、食用未煮熟的猪肉引起的旋毛虫病,甚至还有中毒。

       1984年的影片《莫扎特传》讲述了投毒的故事,并暗示是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Salieri,Antonio)促使了莫扎特的死亡。虽然可以肯定地说这则故事完全有悖于事实,但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几天依然笼罩在神秘之中。

        在这里必须为萨列里大师说几句话:影片虚构了萨列里的人物性格,为了剧情需要他被安排成了一个坏人。实际上萨列里是莫扎特儿子弗朗索瓦·格扎维埃·莫扎特(Franz Xaver Mozart,1791-1844)的音乐老师。NAXOS唱片公司有小莫扎特作品的录音出版发行。“萨列里从1766年起就居住在维也纳;贝多芬还从安东尼奥·萨列里处接受过声乐创作的非正式课程”。萨列里是一位大师,主要成就在歌剧创作上。确实,海顿和莫扎特一起囊括了18世纪晚期的一切体裁,他们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期最优秀的产物。所以,萨列里在音乐史上的成就很少被提及,我们大都只能看到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譬如文章的主角莫扎特。

        还有一则投毒的说法来自于共济会的投毒暗害。我们知道,莫扎特很看重他同共济会的隶属关系。(在这里很难判断莫扎特在共济会中的等级)这不仅在他的信件中有所暗示,而且特别体现在他1785年为共济会庆典所写的作品和1791年写的最后一首完成的作品《共济会康塔塔》(K623)中。莫扎特的通信中最为可怜的篇章就是那些写于1788—1791年的祈求信,那是写给他共济会的朋友和兄弟、维也纳商人米歇尔·普赫贝格的。普赫贝格感到荣幸,对莫扎特的请求总是基于慷慨的回应。

        共济会起源于欧洲的石匠行业工会。从组织形式来看,成为一名共济会会员的先决条件是你必须相信一种更高的力量。共济会的精神和有组织的宗教区别在于,他不用专门的定义或名称限定那种更高的力量。他没有稳定的神学名称……共济会使用一种更通俗的术语,如:更高的存在,伟大的宇宙建筑师。这就能使不同信仰的共济会会员能走到一起。

        共济会向所有不同种族、肤色和信仰的人开放,它提供的是没有任何歧视的兄弟之爱。整个共济会组织是一种道德体系:隐藏于预言,彰显于符号。

        所以从以上种种证据来看,在西方世界的文化传统中,莫扎特几乎不可能死于共济会的谋杀。

      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进堂咏(Introitus)、垂怜经(Kyrie)、继叙咏(又译继抒咏)(Sequenz)、奉献经(Offertorium)、圣哉经(Sanctus)、赞美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领主咏(Communio),继叙咏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稣(Recordare)、羞惭无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奉献经包括主耶稣基督(Domine Jesu)和牲品与祈祷(Hostias)。莫扎特在写到Lacirmosa的第八小节时去世,在他签署的《安魂曲》手稿显示,莫扎特只完成了第一乐章,以及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的开头部分和第四乐章的详细草稿。但实际上更为确切的完成度为:莫扎特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乐、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帮他将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学生弗兰兹·克萨维尔·苏斯迈尔(Franz Süssmayr)。这部作品后来在1792年由苏斯迈尔最终完成。他在莫扎特手稿上增加了一些器乐声部,谱写了《圣哉经》、《天主经》和《羔羊经》,并部分重复了莫扎特为先前的一个段落谱写的音乐。实际上是《垂怜经》的赋格在末乐章重复出现,据说是莫扎特本人亲自要求的。但这种说法未经考证。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在自己的臆测和想象中把音乐天才莫扎特的生活描绘得穷困潦倒,认为他四处给伙伴写信以求得资助,天才的生活历经苦难,最后的归宿却是被草草掩埋于一个乞丐集中的坟墓中。但是,事实情况与人们的想象相距甚远——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彼得·谢弗的戏剧《莫扎特传》以及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由此改编电影给我们的误导。

提到这部电影顺便可以再加一些有趣的信息。电影《莫扎特传》中,年迈被送进精神病院的萨列里时常念叨或者大叫是自己谋杀了天才莫扎特。但是历史上这样的一个类似情节确实发生过,只不过死前大叫“莫扎特”的人不是萨列里,而是马勒。不知道编剧是不是从这里面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很值得注意。

      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曾有一个展览,展出了莫扎特生命最后的十年(1781年-1791年期间,莫扎特居住在维也纳,直到35岁去世)中收到的账单和收据。这些文件表明,在维也纳音乐界,莫扎特获得的1万弗罗林(当时货币)年薪,在当时看来堪称一笔巨款。策展人奥托·比巴说“以莫扎特这样的收入绝对可以纳入到前5%的高收入人群中。在那个时代,一年500弗罗林,便可以维持一份非常舒服的上流社会生活,一个劳动者不过就是挣到25弗罗林一年。

莫扎特还能通过教授钢琴和开音乐会挣钱,同时,作为皇家宫廷乐师还有额外收入。他拥有私人的台球桌、理发师、专门的马车停车位,在维也纳,他还拥有一套7个房间组成的公寓,紧挨着大教堂。展出的文件还包括一张由莫扎特签出的800弗罗林账单,由其皇家资助人约瑟夫二世支付。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在一封信中夸耀儿子在一场个人音乐会上挣得了1000弗罗林。“这真难以置信。”利奥波德写道。

(关于莫扎特给家人的其他通信内容,不愿在这篇文章中摘抄了。以后可以做一篇补充;因为和本文所讲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但是内容却很有趣。)

展出的信件显示,这位作曲家几次三番从朋友处搜罗钱财以支付他昂贵的旅行费用,为了躲避债主追债,他不得不一再搬家,最起码搬了11次。“我们需要把21世纪的人们从莫扎特的浪漫传奇想象中解脱出来,人们以为他是个艺术斗士,事实却是,他确实是个天才,却是个直到生命结束都敛财不止的天才。他负债累累,沉湎于赌博无法自拔,这个嗜好尚未得到证实,但是没有别的‘爱好’可以解释他为何开销如此庞大。”策展人如此总结。关于莫扎特的举债,还有人研究说,在莫扎特的年代,负债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社会货币短缺。

关于《安魂曲》与莫扎特的死亡有什么直接关联,有些明显是以讹传讹的故事。莫扎特去世以后确是被掩埋在一个寻常的公墓中,与同时代普通人无异。

莫扎特未完成的教堂音乐——诡异的《安魂曲》
莫扎特在写到Lacirmosa的第八小节时去世,在他签署的《安魂曲》手稿显示,莫扎特只完成了第一乐章,以及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的开头部分和第四乐章的详细草稿。但实际上更为确切的完成度为:莫扎特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乐、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帮他将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学生弗兰兹·...

莫扎特最后谱的一首曲子是什么名字?
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韦伯的多事的德国作曲家撰写了一本书,书中对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伪考据的疑问,于是重新钩起人们对陈年往事的无限兴趣,一时各种关于《安魂曲》的传奇、假想、谣言、推测与美好幻想相继出笼,关于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为抢手货,从此,《安魂曲》研究竟然成为...

莫扎特1791年的音乐手稿《安魂曲》收藏在哪里
莫扎特1791年的音乐手稿《安魂曲》收藏在奥地利国家图书馆。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作曲家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但遗憾的是,莫扎特并未能完成这部伟大的音乐著作。当时35岁的莫扎特的健康状况已经糟糕到了极点,而《安魂曲》的创作就是在这个时候。于是他便展开了与时间和死亡赛跑的计划,奋笔疾书。然而也许是上...

音乐神童莫扎特有一首是他在及不情愿的情况下为某乐器写的,作品发表...
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莫扎特生平·1765年7月,英国伦敦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条音乐会预告: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欧乃...

莫扎特去世时未完成的是哪部作品?
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这时他的身体已经极其衰弱,一位不透露姓名的来访者要求他谱写一部安魂曲(目的是将来盗用作为匿名者之作),莫扎特预感到这部作品可能是为自己写的,在病床上拼命赶写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可惜未能全部完成,便与...

莫扎特临终前作了哪首曲?
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并非他的主要成就。有人认为他最好的弥撒曲是《c小调弥撒曲》(K.427),写于1782年他结婚之际,虽然未完成,但却是出自他自己内心的需要有感而作的。他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的剥削、屈辱...

轻音乐《安魂曲》的介绍
如果要一位粗通音乐的人说出历史上最出名的安魂曲,恐怕十个倒有九个要答莫扎特《安魂曲》。人们热衷于《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于猎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韦伯的多事的德国作曲家撰写了一本书,书中对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伪考据的疑问,于是重新钩起人们对陈年往事的无限兴趣,一时各种...

南风不竞最后谈的那首曲子叫什么
这首曲子是《安魂曲》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韦伯的多事的德国作曲家撰写了一本书,书中对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伪考据的疑问,于是重新钩起人们对陈年往事的无限兴趣,一时各种关于《安魂曲》的传奇、假想、谣言、推测与美好幻想相继出笼,关于莫扎特的一切重又成为抢手货,从此,...

莫扎特《安魂曲》未完成部分由谁完成的?
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不朽传世之作---安魂曲(KV626)。作品详细分析:Requiem in D minor,K626 1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台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2 Kyrie(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3 Sequenz(继叙咏)...

莫扎特《安魂曲》一共有几个乐章
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不朽传世之作---安魂曲(KV626)。作品详细分析:Requiem in D minor,K626 1 Introitus(垂怜经):Requiem(进台咏)---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2 Kyrie(求主垂怜)---莫扎特完成声乐部分,器乐伴奏以呈完整详细的器乐谱。3 Sequenz(继叙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