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古镇的简介

如题所述

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水磨古镇距成都76公里,都江堰市34公里,映秀19公里,是镶嵌在: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旅游区位条件优越,具有“川西高原休闲胜地”、“西羌文化名镇”之称。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水磨古镇景点介绍
水磨古镇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是一座具有明清特色的古镇。水磨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水磨古镇共有7个景区,包括水磨古城、金刀峡等,是一处适合休闲娱乐和观光游览的好地方。2. 水磨古城 水磨古城位于水磨古镇的核心地带,是一个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

水磨古镇简介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自商代即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曾称“老人村”,后更名至今日的“水磨”。该地不仅融合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而且在灾后重建中,注入了南粤新元素,展现了内地风情与藏羌文化的交相辉映,西蜀人文与禅佛文化的联袂绽放。在5.12大地震后,水磨...

水磨古镇的介绍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国家5A级风景区。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

水磨简介
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紧邻岷江支流寿溪河畔的水磨古镇,自古以来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原名老人村,后改称水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这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区域,灾后重建中融入了南粤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内地风情与藏羌文化的交融。重建后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域,...

绵阳汶川旅游景点介绍 汶川绵_镇旅游景点
水磨古镇简介: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 旅游景点名称:汶川地震震中遗址 汶川地震震...

成都唐昌古镇简介成都唐昌古镇怎么坐车
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岷江支流犀首河畔,享有长寿之乡早在商朝。当时叫老人村,后来改名水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占领。2.泰一个古老的城镇泰一座古镇,被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幽僻的后山所环绕,是青城后山第一景,每到佳节,吸引无数游客。纵观历史,泰一个古镇一直是驿道上的重镇,...

汶川有哪些旅游景点 汶川旅游景点简介
1、汶川著名景点有:映秀地震遗址、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磨古镇、萝卜寨等。2、映秀地震遗址是一处AAAA级景区,地处阿坝州南大门,距成都78km,是进出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的必经之地,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映秀镇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修建了映秀湾发电总厂、华能太平驿电厂、福堂...

都江堰古镇叫什么名字
1、享有“长寿之乡”美称的水磨古镇,也被叫作老人村,这个古镇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2、汶川大地震之中受到重创的灌县古镇,现在已经重建好了;3、都江堰南边有一古镇,名字叫作柳街古镇;4、青城山后的第一景点——泰安古镇;5、洛带古镇和黄龙溪古镇。都江堰旅游景点简介:一、虹口景区虹口景区...

汶川三江生态旅游区的景区简介
水磨古镇有碑文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汉代便有了老人村,公认的长寿之乡。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他的《和桃花源诗并序》中写道:“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蜀地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饮其水故寿。”当地人均预期寿命较高,为发展养生旅游树立了良好形象。在三江水磨重建规划时,阿坝州、汶川县政府就努力...

都江堰周边一日游都江堰周边一日游推荐
水磨古镇距成都76公里,距都江堰25公里,距映秀19公里。是镶嵌在都江堰、青城山、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九寨沟、黄龙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遗产集团中被称为世界地震遗产。拥有优越的旅游条件,被誉为川西高原的休闲胜地和西羌文化名镇。2010年,水磨古镇被评为全球灾后重建的最佳范例被全球人居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杂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